几天后,三桂仿若霜打的茄子。
一脸憔悴地拖着沉重步伐前来与我辞行。
他的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重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唉,兄弟,我这便要追随洪承畴奔赴辽东,辅助我父亲吴襄了。多亏洪承畴大人大力举荐,我已获封守备一职。可这对我来说,却似有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啊。”
我心急如焚。
紧紧盯着他,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恳求。
再次劝道:“三桂,你我兄弟一场,如今袁督师蒙冤,深陷绝境,这可是关乎正义存亡、国家兴衰的大事啊!咱们怎能袖手旁观,弃他于不顾?你就忍心看着一代忠良含冤受屈,就此陨落吗?跟我一起参与营救袁督师吧,咱们定能想出办法救他!”
三桂苦笑着。
脸上的无奈像是凝固了一般。
无奈地摇了摇头,声音里透着一丝绝望:“兄弟,师命难违啊!如今师父吴伟业和洪承畴都已放弃,皇上对袁督师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齿,朝廷上下一片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况且,袁督师擅自斩杀毛文龙,在京师救援一事上又处理得一塌糊涂,依我看呐,这事儿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真的没救了。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三桂接着向我细细解释起来。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这次清兵绕过山海关,如同饿狼扑食一般,一路势不可挡,长驱直入,直逼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可在途中竟对清兵毫无主动出击的意思,就那样眼睁睁看着清兵如入无人之境,肆意横行。而且,他也没及时向皇上解释清楚原因,这才引得皇上猜忌的怒火越烧越旺。等到清兵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纷纷赶来,都归他指挥,可他却把援兵随意分散,甚至直接赶走,皇上自然认定他严重失职,还怀疑他心怀不轨,想要叛乱。兄弟,咱们虽心有不甘,可这局面,实在是无力回天啊!”
此前,三桂虽拒绝参与营救。
但我知道他绝非铁石心肠。
他与袁督师曾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情谊深厚得如同血浓于水。
如今他频繁带来朝廷消息。
我猜他定是在内心的忠义之间痛苦挣扎,备受煎熬。
一方面,他受洪承畴与师父所托,深感责任重于泰山;
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与袁督师的旧日情谊,那可是一起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生死相依的情义啊。
他或许期望借传递消息,在不违背师命的前提下,为营救尽一份微薄之力。
只是不知如何抉择,才这般纠结矛盾,内心如同被千万根针扎着一般难受。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便曾留意到一些蛛丝马迹。
祖大寿与袁督师在营帐中私下交谈时,神色凝重。
祖大寿压低声音说道:“督师,为了以防万一,必须早做准备。”
袁督师微微点头,目光坚定。
那时我虽好奇,却并未多想。
还有一次,我看到袁督师在军中亲自挑选了几个身形与他相似的士兵,对他们进行特殊训练。
我询问旁人,大家皆是一脸茫然,不知其中缘由。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便到了崇祯三年八月。
三桂又一次带着令人心碎的朝廷消息匆匆赶来。
袁督师近日将被处以凌迟之刑。
崇祯皇帝给袁崇焕罗列了 “六大罪”: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便被辽东局势搅得焦头烂额。
后金势力日益壮大,对明朝边境的侵扰愈发频繁且凶狠。
朝堂之上,大臣们为了自身利益,分成数派,争吵不休。
有的主张议和,以保一时太平;
有的则坚决主战,誓要收复失地。
袁崇焕此前曾向崇祯皇帝许下 “五年平辽” 的宏愿。
彼时崇祯皇帝正为辽东战事愁眉不展,听闻此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对袁崇焕寄予厚望,给予他极大的权力。
其一,托付不效。
袁崇焕信誓旦旦的 “五年平辽” 之诺,犹如一颗璀璨却虚幻的星辰。
仅仅过了一年,后金皇太极便施展奇谋,率军绕道突破长城。
朝堂之上,大臣们得知消息后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指责袁崇焕欺君。
崇祯皇帝本就满心期待着辽东局势能迅速好转,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希望瞬间破灭,内心的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
他望着满朝慌乱的大臣,心中对袁崇焕的信任开始动摇,觉得自己被狠狠欺骗了。
其二,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
袁崇焕行事向来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在与朝廷的沟通中,确实存在诸多隐瞒不报的情况。
当时,明朝与周边蒙古部落有着复杂的关系。
为了稳定局势,袁崇焕决定与科尔沁蒙古人进行粮食贸易。
然而,崇祯皇帝却担忧这会让蒙古人与后金勾结,多次警告袁崇焕不可为之。
但袁崇焕认为从大局出发,此举能分化蒙古与后金的联盟,依旧擅自交易。
谁料,部分粮食最终流入后金手中。
朝堂上,一些与袁崇焕有隙的大臣趁机煽风点火,向崇祯皇帝哭诉这是袁崇焕故意资敌。
崇祯皇帝本就生性多疑,经此一遭,对袁崇焕的怒火愈发旺盛,认定他欺君罔上。
其三,以谋款则斩帅。
毛文龙在辽东拥兵自重,其军事行动常常不听从朝廷调遣,且在地方横征暴敛,引起诸多不满。
袁崇焕为了整顿辽东军务,在未获皇帝批准的情况下,以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此消息传回朝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部分大臣认为袁崇焕此举严重越权,破坏了朝廷的权力平衡。
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向崇祯皇帝进谗言,称袁崇焕这是为了讨好后金,故意为清兵扫除障碍。
崇祯皇帝对权力极为看重,此事让他觉得袁崇焕目中无人,对其信任降至冰点。
其四,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皇太极率领清兵绕过山海关直扑京城,袁崇焕带兵回京救援。
但在行军途中,他对清兵采取了避战策略。
朝堂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指责声不绝于耳。
有人说袁崇焕畏敌如虎,有人说他别有用心。
崇祯皇帝在宫中焦急等待着袁崇焕的捷报,却迟迟未等到,心中的猜忌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袁崇焕又未能及时向皇帝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得崇祯皇帝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极大怀疑,认为他故意放纵清兵,罪不可恕。
其五,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清兵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部队纷纷赶来支援,且都归袁崇焕指挥。
可他却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将这些援兵随意分散,甚至直接赶走。
这一行为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袁崇焕,称他这是自毁长城。
崇祯皇帝看到一封封弹劾奏章,心中大怒,认定袁崇焕严重失职,行为可疑,有叛乱嫌疑,对他彻底失望。
其六,至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清兵兵临城下之际,袁崇焕的军中竟带着与后金议和的喇嘛,而且还提出让部队进入北京城休整的要求。
这一要求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堂。
崇祯皇帝本就对后金极为忌惮,袁崇焕此举,让他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一些大臣趁机添油加醋,说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意图里应外合。
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怀疑达到了顶点,认定他居心不良,罪大恶极。
一代名将,即将落幕。
命运的齿轮冷酷无情地转动着,发出令人心碎的嘎吱声。
此时,师父吴伟业已在朝为官,且被崇祯皇帝任命为监斩袁崇焕之人。
听闻此消息,我只觉心头仿若被一座大山狠狠压下,沉甸甸的,几乎喘不过气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
我心中叫苦不迭。
若师父吴伟业插手此事,凭他那绝世武功和在朝中的尊崇地位,想要劫法场救出袁督师,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一任命,无疑是崇祯皇帝对袁督师恨意的极致体现,也是对我们营救计划的致命一击,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刺进了我们的心脏。
我呆立当场,脑海中一片混乱。
无数念头像脱缰的野马般横冲直撞。
回想起与师父往昔的点点滴滴,他向来刚正不阿,对朝廷的旨意更是坚决奉行,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朝廷的权威。
如今站在这般对立的立场上,我们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一场激烈冲突似乎一触即发,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弥漫着紧张与绝望的气息。
可袁督师蒙冤受屈,他是国家的脊梁,是正义的象征。
我又怎能轻易放弃?
我在心中不停思索,试图寻觅一丝转机,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拼尽全力去尝试,哪怕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
此前,祖大寿与袁督师在军中时常秘密商议。
我便有所察觉他们似在谋划应对危机之策。
如今赵毅带来一个头戴斗笠、面容被遮得严严实实的人。
那人缓缓取下斗笠。
我不禁瞪大眼睛,差点忍不住惊呼出声:“袁督师!”
这一声呼喊,饱含着惊喜与难以置信,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