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8月12日晚,杭城伍号别墅的智能穹顶缓缓闭合,将璀璨星光化作柔和的室内光影。沈知意与丁磊并肩躺在悬浮沙发上,指尖轻点虚拟现实控制器,刹那间,周遭的科技感空间如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1987年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
老式电风扇在墙角吱呀作响,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堆满了电路板与编程书籍。16岁的沈知意扎着马尾辫,正趴在斑驳的书桌上编写代码,清秀的脸庞上透着与年龄不符的专注。突然,房门被敲响,18岁的丁磊抱着一摞资料探进头来:“小师妹,客户催着要那个库存管理系统的测试版!”
“马上就好!”少女头也不抬地回应,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彼时的星宁工作室不过是两人利用课余时间搭建的“草台班子”,却已凭借精准的技术服务在杭城小有名气。丁磊将资料放在桌上,顺手擦去额角的汗水:“这次项目完成,咱们就能赚够下学期的学费了。”
画面切换,沈知意看着虚拟场景中自己数着钞票的模样,不禁轻笑出声。1987年的她,攥着三十多万现金的手微微发抖,这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收入,正是星宁迈向未来的第一桶金。“那时候觉得三十万是天文数字,哪想到如今星宁的项目动辄百亿。”她感慨道,身旁的丁磊也露出追忆的神情。
记忆的胶片继续转动,两人看到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时刻。为了争取客户,沈知意穿着不合身的职业装,在写字楼间穿梭;丁磊则熬夜调试系统,通红的双眼布满血丝。有次项目突发故障,两人在机房连续奋战48小时,最终赶在交付前解决问题。当客户竖起大拇指时,疲惫至极的两人瘫在地上,相视而笑。
“你记不记得,我们第一次争吵?”丁磊突然开口,虚拟现实场景随之切换到狭小的办公室。画面中,年轻的两人因发展方向争执不下,沈知意坚持投入研发智能建筑系统,丁磊则担忧资金风险。“当时我觉得你太冒险,现在才明白,你的远见早就超越了那个时代。”丁磊握住沈知意的手,语气中满是敬佩。
随着时间推移,虚拟场景变得愈发宏大。1995年,星宁正式注册为公司,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办公楼;2003年,团队研发出初代智能建造模块,虽显粗糙,却已初具雏形;2015年,首个星宁社区破土动工,吸引了业界的目光。而在这些辉煌时刻背后,是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尝试。
沈知意看着画面中自己从青涩少女逐渐成长为商界精英,从被质疑的创业者变成行业领袖,眼中泛起泪光。51岁的她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稚嫩,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知性的气质与掌控全局的魄力。但此刻,透过虚拟现实,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出租屋里熬夜写代码的小姑娘,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沈知意轻声说,“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到如今影响全球的企业,这条路走了整整四十年。”丁磊将她搂入怀中:“但最珍贵的,是我们始终坚持着最初的信念。”
虚拟现实中的画面定格在2027年的星宁总部,高耸入云的大厦顶部,超导体光伏板与量子天线闪烁着未来感的光芒。沈知意与丁磊相视一笑,从1987年到2027年,四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传奇的诞生,也见证了两个追梦人携手走过的岁月。
“走吧,”沈知意起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第一代的辉煌已经铸就,第二代、第三代的奇迹,还等着我们去创造。”丁磊点点头,两人携手走出虚拟现实的世界,迎接属于星宁的下一个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