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在星宁地产位于苏城的量子建造工地,钢筋碰撞的铿锵声与机械臂的嗡鸣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木工老陈摘下智能安全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手机屏幕适时弹出本月工资到账提醒——元。“干了半辈子工地,头一回月入两万!”他兴奋地向工友们展示手机,“而且工资准时到账,再也不用追着包工头讨薪!”
食堂内,智能厨房正上演着一场烹饪奇观。机械臂主厨挥舞着特制厨具,根据工人的籍贯与口味偏好,精准调配食材。来自四川的瓦工小张刚走到取餐窗口,机械臂便递来一碗红油飘香的担担面,辣度、咸淡完全符合他的口味;东北籍的塔吊工老赵则拿到了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炖粉条,搭配刚出锅的玉米饼。“太神奇了!”老赵咬了一口饼,“这味道和我媳妇做的一模一样!”
智能厨房的中央控制屏实时显示着数据:今日共制作127种地方特色菜品,识别工人口味偏好数据586条,食材损耗率较传统厨房降低83%。“我们的AI系统储存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特色菜谱,”食堂主管向新入职的工程师介绍,“连贵州安顺的夺夺粉、福建泉州的润饼菜都能精准还原。”
工地上,各类工种的作业场景早已焕然一新。钢筋工们不再手工捆扎钢筋,而是操作着智能机械臂,将钢筋按照量子设计图的要求自动焊接成型;电工佩戴着AR智能眼镜,线路铺设图直接投射在视野中,遇到故障时,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维修方案。“以前放线找水平全靠经验,现在用激光定位仪,误差不超过1毫米。”木工组组长老王演示着手中的智能测量工具,“在星宁培训了三个月,感觉自己从‘土把式’变成了‘技术工’。”
为了提升工人技能,星宁在工地旁设立了“量子建筑学院”。每日傍晚,工人们结束作业后,便可走进配备全息投影设备的教室,学习智能建造技术。课程从基础的机械臂操作,到复杂的量子混凝土浇筑工艺,均由行业专家与AI讲师联合授课。塔吊工李师傅对此赞不绝口:“以前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开塔吊,没想到在这儿还能学编程,现在我都能自己调试塔吊的智能控制系统了!”
工资待遇的提升与技能培训的完善,彻底改变了建筑工人的职业生态。来自山城的钢筋工小李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工作日常:“在星宁,工资月月发,还有五险一金。公司给配的智能宿舍能自动调节室温,连洗衣服都不用动手——机械臂会帮忙分类清洗、烘干。”视频中,他展示了宿舍内的智能衣柜,只需说出需求,机械臂便会将合适的衣物取出。
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建筑行业论坛上,“星宁工人月薪两万”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有网友晒出对比图:传统工地的工人住彩钢棚、吃大锅饭,月薪五六千还常被拖欠;而星宁的工人住智能宿舍、吃定制餐食,收入翻了数倍。某劳务公司老板在直播中感慨:“现在招人太难了,工人一听说是星宁的项目,抢着报名。我们再不改革,连工人都招不到了!”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星宁地产宣布启动“蓝领人才计划”:为优秀工人提供晋升通道,表现突出的可成为技术主管、培训讲师;设立“匠心创新奖”,鼓励工人提出技术改进方案,一经采纳,奖金上不封顶。在季度表彰大会上,电工老周因发明“智能电路故障预警装置”,获得了10万元奖金。“我一个普通电工,竟然也能搞发明拿大奖!”他在领奖时激动地说,“在星宁,只要肯钻研,就有出头之日。”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量子探照灯次第亮起。结束一天工作的工人们或在智能健身房锻炼,或在量子图书馆学习,机械臂穿梭其间,为他们递上饮品、调节设备。沈知意通过量子监控系统查看工地情况,当看到一位老瓦工正跟着AI讲师学习3d建筑建模时,她欣慰地对助理说:“通知研发部门,加快开发面向工人的简易版智能设计软件。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成为科技建造的参与者。”
这场由星宁地产掀起的行业变革,不仅重塑了建筑工人的收入结构与工作环境,更点燃了无数劳动者的职业梦想。当科技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正蜕变为掌握先进技术的“新产业工人”,在量子建造的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