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暴雨如注,山城重庆的长江水位线持续攀升。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木、杂物奔涌而下,宛如一条失控的黄龙。而在下游三百公里处,两座超级大的蓄水池早已严阵以待,量子感应装置在雨幕中闪烁着蓝光,智能闸门微微开启,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能源盛宴”。
沈知意站在防洪指挥中心,全息投影将实时水情铺满整个墙面。“报告!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位超警戒1.2米!”工作人员话音未落,AI预警系统已自动启动。只见智能闸门瞬间全开,洪水如被无形大手牵引,浩浩荡荡涌入蓄水池。涡轮发电机组开始轰鸣,巨大的叶片在水流冲击下飞速旋转,量子屏幕上的发电量数字每秒都在跳动。
“通知周边工厂,启动低价用电模式。”沈知意冷静下达指令,“让机械兵团加班生产,把洪水转化的电能全部消耗掉。”她转头对水利专家说:“这次洪峰流量比预估高20%,但我们的蓄水池还有40%的冗余空间。”
与此同时,一支武警部队的车队正沿着江岸疾驰。他们原本接到抢险任务,准备前往下游抗洪,却发现洪水竟顺着导流渠乖乖流入蓄水池,江面水位开始缓慢下降。带队的李团长满脸震惊,拿起对讲机:“指挥部,这里的洪水好像被‘吸’走了!”
沈知意通过量子通讯系统联系上李团长:“李团,让战士们在服务区休息吧!这次洪水我们能应对。”她随即通知后勤部门:“准备200份有机饭盒,搭配星宁牧场的牛奶和功能性饮料,送到战士们手中。”
半小时后,武警车队抵达蓄水池旁的服务区。机械臂整齐列队,将热气腾腾的饭盒和饮品递到战士们手中。饭盒里,牦牛肉炖土豆、有机时蔬、杂粮米饭香气四溢,还贴心附上了“抗洪英雄辛苦了”的暖心卡片。一位年轻战士咬了口牛肉,眼睛亮了:“这牛肉太香了!比平时训练餐还丰盛!”
李团长找到正在巡查的沈知意,紧紧握住她的手:“沈总,我们当兵的见多了洪水,可从没见过这样的‘驯服’场面!这简直是奇迹!”沈知意笑着指向远处的智能监测屏:“科技就是最可靠的堤坝。您看,洪水发电产生的电能,不仅满足了周边工厂需求,还能反哺城市电网。”她调出实时数据,“截至目前,已发电8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了3200吨碳排放。”
在蓄水池的生态处理区,分离出的泥沙正被传送带送往3d打印车间。机械臂将泥沙与固化剂混合,快速“打印”出防洪沙袋和路基材料。“这些材料强度是传统沙袋的5倍,”工程师介绍道,“而且洪水退去后还能回收再利用。”
傍晚,雨势渐小。沈知意登上蓄水池顶部的观景台,看着夕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此时的蓄水池宛如一颗巨大的蓝色宝石,涡轮发电机的嗡鸣声与江水的流淌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智能终端弹出消息:周边工厂因低价用电,产能提升40%;地方税收预计因本次洪水发电增加2.3亿元。
“沈总,战士们要归队了。”助理提醒道。沈知意快步来到停车场,再次向李团长致谢:“感谢你们的支援!以后有任何需要,星宁随叫随到。”她挥手目送车队远去,转头对研发团队说:“这次洪峰暴露了几个小问题,比如涡轮机在高流速下的稳定性……”
夜幕降临,蓄水池的量子灯光亮起,照亮了整个江面。沈知意站在指挥中心,看着最后一点洪水被吸入池中。她知道,这场与洪峰的博弈,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展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曾经的灾害,如今成了推动发展的动力;而那些守护人民的战士,永远值得最真挚的敬意。
此时,手机震动,弹出一条战士们分享午餐的短视频。画面中,年轻的脸庞洋溢着笑容,背景是缓缓转动的涡轮发电机。沈知意嘴角上扬,在心里默默说: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