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京城飘着细碎的雪粒,中南海紫光阁内暖意融融。水晶吊灯下,数位商界巨擘与政府要员围坐在全息会议桌旁,屏幕上动态展示着北方水资源分布的实时数据——曾经干涸的河床重新泛起波光,龟裂的土地披上绿装,这场持续两年的“天河工程”,彻底改写了北方的生态版图。
“沈总,自海水淡化厂投产以来,京津冀地区Gdp增速提升至全国前三,我们集团的文旅项目收益更是翻了八倍!”某地产大亨举起量子平板,兴奋地展示着财务报表,“您当初那句‘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现在看来,简直是最谦逊的豪言壮语!”
沈知意身着素色真丝旗袍,优雅地端起青瓷茶杯。杯中的龙井产自星宁在浙江的量子茶园,嫩绿的茶叶在水中舒展,恰似这场科技与自然的完美交融。“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望向会议室内悬挂的“天河工程”全景图,画面中输水管道如蓝色血脉般蜿蜒千里,“从科研团队到施工工人,从政策支持到资本注入,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说话间,智能屏幕切换成卫星遥感画面: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昔日黄沙漫天的戈壁已变身“光伏绿洲”,太阳能板阵列与节水灌溉系统协同运作,不仅提供清洁能源,还滋养出大片有机农场;在陕西榆林,依托稳定水源建成的智能纺织工业园内,机械臂正将陕北棉花纺成高品质纱线,产品远销欧美。
“最令人惊叹的是地下水回补速度。”水利部专家调出监测数据,“通过‘天河工程’的生态调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年均回升1.2米,地面沉降问题得到根本性遏制。”他指着全息投影中重生的白洋淀,碧波荡漾的湖面倒映着迁徙的候鸟,“白洋淀的鱼类恢复到30年前的种类,这是科技与自然的双重胜利。”
掌声中,一位能源巨头起身提议:“沈总,既然水资源问题解决了,我们是否可以联手开发北方的氢能产业?那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加上充足的淡水,完全具备打造‘绿色能源之都’的条件。”沈知意微笑点头,指尖轻点桌面,星宁的氢能研发规划瞬间投射在空中:“正有此意。星达集团已研发出量子制氢技术,能耗比传统电解水降低70%,我们可以……”
会议间隙,沈知意漫步至露台。远处,永定河的冰面下涌动着“天河工程”输送的活水,冰层折射出璀璨的光。智能腕表震动,传来实时捷报:北方某农业大省因水源稳定,粮食产量突破历史纪录;依托星宁技术的海水淡化设备,已出口至中东12个国家。
“沈总,有位老先生想见您。”助理的声音打断思绪。在贵宾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紧紧握住沈知意的手:“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从小看着家乡的河干了、井枯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滹沱河重新奔流!”老人眼中泛起泪花,“您说自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但在我们老百姓心里,您是带来希望的人。”
这句话让沈知意想起两年前的戈壁考察。那时,沙尘暴席卷而来,能见度不足五米,她和科研团队蜷缩在量子帐篷里,听着狂风拍打着帐篷的巨响。如今,同样的土地上,智能温室里的番茄挂满枝头,机械臂正将果实分拣装箱,通过星达的量子冷链运往全国。
晚宴上,京城富豪们争相展示“水经济”带来的财富奇迹。有人投资的智能水产养殖项目,利用净化后的淡化海水,实现三文鱼的高密度养殖;有人将古运河改造成水上文旅带,游船搭载全息投影,讲述千年水脉的故事。而沈知意始终强调:“财富增长只是副产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让千万人喝上了干净水,让干涸的土地重获生机。”
深夜,沈知意回到下榻的四合院。智能管家自动点亮暖黄色的量子灯,墙上的水墨画突然活了起来——潺潺流水穿过青山,与现实中的“天河工程”遥相呼应。她打开笔记本,记录下今天的感悟:“科技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成为连接人与自然、创造共同福祉的桥梁。”
此时,手机弹出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天河工程”“全球生态治理典范”称号。沈知意望向窗外,京城的灯火与远处输水管道的量子指示灯交相辉映,宛如一条璀璨的银河。这场始于缺水危机的科技远征,不仅重塑了北方的生态与经济,更向世界证明:当人类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协作,以创新之力破解难题,便能书写出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