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宇得胜还朝,京城万人空巷,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大街小巷。新皇在皇宫前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萧宇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红绸,缓缓走进皇宫。新皇亲自走下台阶迎接,紧紧握住萧宇的手,激动地说道:“萧爱卿,此次出征,你不负朕望,解边境之危,扬我国威,实乃国家之栋梁,朕之肱骨!”
萧宇跪地谢恩:“陛下谬赞,此皆陛下洪福,将士用命,百姓支持,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新皇笑着扶起萧宇,大摆庆功宴,犒赏三军。宴会上,众人欢声笑语,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但萧宇心中明白,战争虽已结束,国家的发展之路却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
庆功宴后,萧宇全身心投入到新政的推进之中。科举改革成效初显,新科进士们各有所长,在朝堂上崭露头角。算学进士为国家财政账目核算带来了新方法,使税收统计更加精准高效;农学进士深入乡间,指导农民改良种植技术,推广新作物品种,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然而,改革触动了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虽表面不敢反抗,却在暗中使绊子。一些地方的考官在选拔人才时,仍偏袒传统经学出身的考生,打压实用学科的学子,导致部分优秀人才被埋没。
在商业领域,新政推行后,市场逐渐繁荣,商会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商品流通顺畅,新的商业机遇不断涌现,许多商人抓住机会发家致富。可那些长期垄断商业的大商户却不甘心失去特权,他们联合起来,操纵物价,囤积紧俏物资,试图扰乱市场秩序。在京城,布价突然飙升,百姓怨声载道,经调查发现竟是大商户们暗中勾结,企图逼迫朝廷取消对商业的监管政策。
面对这些阻力,萧宇没有退缩。他向新皇奏明情况,得到了新皇的全力支持。萧宇下令彻查科举舞弊事件,将涉事考官依法严惩,重新组织选拔考试,确保选拔公平公正。对于商业乱象,他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派遣专员巡查商户,一旦发现操纵物价、囤积居奇的行为,立即没收货物并予以重罚。同时,他还扶持中小商户,鼓励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大商户的垄断,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生,萧宇经常微服出巡。一天,他来到京城郊外的一个村庄,看到田间劳作的农民们虽然忙碌,但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一位老农热情地邀请萧宇到家中做客,交谈中,老农感慨道:“大人,如今朝廷推行新政,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新的农具省力又高效,赋税也减轻了不少,只是村里的学堂年久失修,孩子们读书受影响。”萧宇听后,心中记下此事。回到京城,他便向朝廷提议拨款修缮乡村学堂,培养更多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就在萧宇为新政奔波忙碌时,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一些守旧派大臣联合起来,企图扳倒萧宇,恢复旧制。他们在新皇面前进谗言,指责萧宇独揽大权,新政导致朝纲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新皇虽信任萧宇,但面对众口铄金,也难免心生疑虑。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一位老臣站出来,声色俱厉地说道:“陛下,萧宇推行新政,看似为国家着想,实则包藏祸心。科举改革让朝堂鱼龙混杂,商业改革扰乱市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其他守旧派大臣纷纷附和。萧宇上前一步,冷静地回应道:“诸位大人,科举改革选拔实用人才,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商业改革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至于推行中出现的问题,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而非因噎废食。”
双方争论不休,新皇一时难以决断,宣布退朝。萧宇知道,想要彻底推行新政,必须改变守旧派的观念。他私下拜访了几位威望较高的守旧派大臣,与他们促膝长谈,用实际数据和新政带来的好处说服他们。同时,他还邀请这些大臣一同微服出巡,亲身体验新政下百姓生活的改善。
在萧宇的努力下,一些守旧派大臣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看到乡村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市场上繁荣的商业景象,认识到新政的积极意义。朝堂上反对新政的声音逐渐减弱,新政得以继续稳步推进。
但萧宇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局势,积极筹备应对之策。此时,南方海域传来消息,有海盗频繁出没,骚扰沿海百姓,掠夺商船,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萧宇意识到,这又是一场需要他去面对和解决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