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宇满心壮志地准备推行新政,然而,从计划落地的那一刻起,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新政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要任务是修缮和新建一批水利工程,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当朝廷发布招募民工参与水利建设的告示后,却应者寥寥。
原来,孙权等人暗中指使一些地方豪绅在民间散布谣言,声称参与水利建设不仅劳作艰苦,还会拖欠工钱,甚至可能会在工程中受伤致残,无人负责。普通百姓本就生活艰辛,听闻这些谣言,纷纷望而却步。萧宇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明白,水利工程关乎农业命脉,若无法顺利开展,新政的第一步就会彻底失败。
萧宇与谋士李风紧急商议后,决定采取行动以正视听。他亲自带领一队士兵和朝廷官员,前往谣言传播最广的几个郡县。在当地的集市上,萧宇站在高台之上,向百姓们大声说道:“乡亲们,我是萧宇。如今朝廷推行新政,修缮水利是为了让大家的农田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好。那些说拖欠工钱、无人负责的谣言,都是别有用心之人编造的。朝廷已拨下专款,工钱定会按时足额发放,并且我们还安排了郎中,保障大家在劳作时的安全。”
为了让百姓们更加信服,萧宇还当场展示了朝廷的拨款文书,并承诺,若有任何一名民工遭遇不公待遇,都可以直接向他申诉。百姓们见萧宇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心中的疑虑开始动摇。一些胆子较大的年轻人率先报名,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水利建设的队伍中。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商业发展方面,新政提出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富商们的垄断行为,这一举措引起了那些与孙权勾结的富商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关闭店铺,停止交易,企图以此向朝廷施压,逼迫萧宇放弃新政。京城的集市顿时变得冷冷清清,物价飞涨,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这一困境,萧宇没有丝毫退缩。他一方面下令严查那些带头罢市的富商,收集他们违法经营、垄断市场的证据;另一方面,安抚其他守法商户,鼓励他们继续营业,并承诺会尽快解决问题,恢复市场秩序。同时,萧宇还从外地紧急调配物资,稳定物价,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萧宇将那些违法富商绳之以法,没收了他们的非法所得。这一举动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其他富商们见状,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为,集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同样困难重重。原本的官场选拔多依赖权贵举荐,新政提出建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无疑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他们在朝堂上极力反对,声称科举制度会让一些出身低微、毫无背景的人进入官场,扰乱官场秩序。
萧宇据理力争:“诸位大人,如今国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非靠关系上位的庸才。科举制度能够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本事,都能为国家效力。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难道诸位为了一己私利,就要阻碍国家的进步吗?”
尽管萧宇言辞激烈,但反对者依然不肯罢休。他们甚至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废除科举制度。皇帝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也开始有些动摇:“萧将军,此事反对之声众多,朕担心强行推行,会引发朝堂动荡。”
萧宇心中一紧,但他知道此时绝不能放弃。他向皇帝详细阐述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陛下,科举制度能够广纳人才,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国家的实力。如今朝堂上的反对之声,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而非为国家着想。若因他们的反对就放弃,新政将难以推行,国家也难有长远发展。”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被萧宇的坚定和远见所打动:“萧将军,朕信你,科举制度按计划推行。但你也要注意平衡各方关系,尽量减少阻力。”
在地方官员监督方面,新政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然而,这些监察官员在执行任务时,却遭到了地方官员的百般阻挠。有些地方官员甚至公然对抗监察,拒不配合调查,还威胁监察官员的人身安全。
萧宇得知后,勃然大怒。他派遣了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队伍,陪同监察官员前往各地,对那些违法乱纪、对抗监察的官员进行严厉查处。一时间,官场风气为之一振,许多官员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新政的推行也逐渐走上正轨。
经过一系列艰难的斗争和努力,新政终于在重重阻力下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初见成效,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市场秩序得到了规范,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官员,为朝廷带来了新的活力;官场风气得到了净化,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也在不断提升。
然而,萧宇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新政的全面实施和巩固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孙权等人也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未来,朝堂上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危机等待着他。但他早已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崎岖,他都将坚定不移地守护新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