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风波渐渐平息,萧凡与陆雪还来不及松口气,又一桩棘手之事摆在眼前。入夏以来,北方多地遭遇罕见旱灾,赤日高悬,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一封封加急奏折如雪片般飞至朝堂,满是触目惊心的灾情描述。
早朝之上,皇帝满脸忧虑,手中奏折微微颤抖:“诸位爱卿,北方旱灾严重,百姓深陷水火,朕心忧如焚。可有良策能解此困局?”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萧凡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声音洪亮:“陛下,当务之急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臣愿亲赴北方,统筹救灾事宜。”
皇帝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期许:“萧凡,朕便将此事全权托付于你。务必要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平安度过此劫。”
“臣遵旨!”萧凡领命后,匆匆回到府邸,与陆雪商议。陆雪听闻灾情,眼眶泛红:“萧凡,此去北方,艰难重重。你一定要保重自己,我在京城全力筹备物资,做你的坚强后盾。”
萧凡紧紧握住陆雪的手:“雪姑娘放心,我定不负所托。只是京城诸事繁杂,还需你多多费心。”
萧凡带领一队人马,日夜兼程赶往北方灾区。一路上,满目疮痍,昔日生机勃勃的村庄如今一片死寂,百姓们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绝望。萧凡见此情景,心中悲痛万分,催促队伍加快行程。
抵达灾区后,萧凡立刻展开工作。他先是打开官仓,按照人口分发粮食,同时设立粥棚,为饥民提供热粥。为了防止粮食被贪污挪用,萧凡亲自监督发放过程,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百姓手中。
“乡亲们,大家排好队,都有粥喝!”萧凡站在粥棚前,大声喊道。
饥民们排着长队,依次领取粥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到萧凡面前,双手合十:“青天大老爷啊,您可算来了,是您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萧凡连忙扶起老人:“老人家,这是朝廷的旨意,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然而,救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灾情的持续,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周边地区的粮食储备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灾区的巨大需求。同时,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使得救灾物资的采购变得异常艰难。
“萧大人,如今粮价飞涨,我们的银子快不够用了,这可如何是好?”负责采购粮食的官员焦急地向萧凡汇报。
萧凡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立刻发布公告,严惩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同时,派人前往更远的地方采购粮食,哪怕多花些银子,也要确保粮食供应。”
为了稳定民心,萧凡还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他带领百姓寻找水源,打井抗旱,同时鼓励百姓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以备来年之需。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逐渐重拾信心,积极投入到自救行动中。
与此同时,陆雪在京城也忙得不可开交。她四处奔走,筹集救灾物资,向富商大户募捐,动员朝廷官员捐款捐物。在她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衣物和药品被运往北方灾区。
“雪姑娘,这些物资已经装车,马上就运往灾区。”一位官员向陆雪汇报。
陆雪微微点头:“一定要确保物资安全送达,不能有任何闪失。”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北方灾区的灾情终于得到了缓解。百姓们有了粮食和衣物,生活逐渐稳定下来。萧凡看着逐渐恢复生机的灾区,心中满是欣慰。
“萧大人,多亏了您,我们才能熬过这场大灾。”一位当地百姓感激地说道。
萧凡微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若再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回到京城后,萧凡向皇帝详细汇报了救灾情况。皇帝对萧凡的工作十分满意,大加赞赏:“萧凡,此次你救灾有功,朕要重重赏赐你。”
萧凡跪地谢恩:“陛下,救灾乃臣分内之事,不求赏赐。只愿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能繁荣昌盛。”
然而,萧凡和陆雪深知,自然灾害难以完全避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萧凡,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应对眼前的灾害,要未雨绸缪,加强水利建设,储备物资,提高国家的抗灾能力。”陆雪认真地说道。
萧凡微微点头:“雪姑娘所言极是。我打算向陛下提议,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加固堤坝,同时建立国家储备粮库,以备不时之需。”
在萧凡和陆雪的建议下,朝廷开始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和物资储备工作。各地纷纷开工修建水利工程,加固江河堤坝,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同时,在京城和各地设立储备粮库,储存大量粮食。
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国家的抗灾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百姓们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在萧凡和陆雪的守护下,国家继续向着繁荣富强的道路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