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云在一旁耐心地引导着:“思年,你感受这脉象,紊乱且虚弱,如同风中残烛,这是气血大亏、经脉失养的表现。”江思年微微点头,努力捕捉着那微弱而紊乱的脉动,心中对医道的理解又深了几分。
回到书房后,孟津云展开纸笔,先将迟苏安的病情详细记录了下来。他的笔触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一份责任。然后开始做针对性的治疗医案,他深知,对于迟苏安这样复杂的病情,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在针灸方面,孟津云打算先取关元穴。此穴乃人体元气汇聚之处,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他先用烈酒进行消毒,那烈酒的辛辣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为这严肃的治疗增添了几分庄重。手持银针,手法娴熟而稳健,用银针直刺1 - 1.5寸,施予补法,每一下刺入都带着医者的专注,可培补元气,温养气血。接着是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同样直刺1 - 1.5寸,以补法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那灵动的针法仿佛在与穴位对话,唤醒沉睡的生机。还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直刺1 - 2寸,采用提插补法,能调理脾胃,生化气血。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如同精密的齿轮,可逐渐修复迟苏安受损的气血。
汤药的方子,孟津云斟酌许久才会去写,蘸了蘸砚台里的墨,那墨香在空气中缓缓散开,仿佛是智慧的芬芳。提笔写下:人参15克(大补元气,补脾益肺);黄芪30克,(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当归20克,(补血活血);熟地黄25克,(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白芍15克,(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川芎10克,(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茯苓15克,(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15克,(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6克,调和诸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期望这一碗碗汤药能成为迟苏安康复的助力。孟津云在写每一味药材时,都在心中默默思索着它们之间的配伍与协同作用,仿佛在构建一座稳固的健康堡垒。
至于药浴,孟津云准备用艾叶30克,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红花20克,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透骨草30克,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伸筋草30克,祛风散寒,除湿消肿;乳香15克,活血行气止痛;没药15克,散瘀定痛,消肿生肌。将这些药材碾碎,装入布袋,放入大浴桶中,加入滚烫的热水浸泡,待水温适宜时,让迟苏安全身浸入。那热水与药材相互交融,散发出一股独特的气味,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治愈力量。
孟津云有自己的打算,这是一个长期患者,只有这样精心安排才会有效果。到了第二天,他带着江思年来看看自己的行针手法。他先给江思年说着:“在针灸治疗上,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人体的十二经脉循行与时间有着紧密联系,这其中暗藏着天地与人体相通的奥秘。”
“从清晨的寅时,是肺经当令之时 ,肺主气,司呼吸,这个时候肺经气血最为旺盛,它像一个勤劳的使者,将新鲜的气血输送到全身。卯时,大肠经活跃,此时是人体排出浊物的好时机,大肠经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糟粕的排泄。辰时,胃经气血充足,胃开始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为身体提供能量。巳时,脾经开始工作,脾主运化,将胃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进一步转化为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
“而到了午时,心当得令,此时阳气最为旺盛。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阳气浓盛之时,人体的气血运行也最为活跃,如同江河奔腾。在这个时候进行针灸,借助天地间最盛的阳气,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疏通你紊乱的经脉,调和气血。我打算选取关元穴、气海穴和足三里穴,这三个穴位与人体的元气、气血运行息息相关。关元穴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气海穴能激发经气,足三里穴则可调理脾胃、生化气血 ,在午时扎针,定能事半功倍。”
江思年虽听得似懂非懂,但对孟津云的医术深信不疑,默默将这些话记在心里,而被治疗的迟苏安也期待着治疗能有好的效果。
迟苏安首次泡药浴时,刚一踏入浴桶,温热的药水包裹住身体,便觉一股热流顺着毛孔往体内钻,像是有无数只小手在轻轻按摩。没过一会儿,全身开始微微泛红,受伤的部位先是传来一阵酥麻之感,紧接着便是丝丝缕缕的疼痛,像是有无数小针在轻刺。他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双手紧紧抓住浴桶边缘。随着浸泡时间增长,疼痛愈发明显,犹如千万蚂蚁啃噬,可与此同时,又有一种畅快之感,仿佛体内的浊气正被一点点排出。
“忍着些,这是药力在起效,把你体内的瘀血和寒毒往外逼。”孟津云在一旁叮嘱道。迟苏安咬着牙,强忍着不适,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滑落,滴入药浴中,他知道,想要康复,必须得熬过这艰难的过程,每一分疼痛都可能是走向痊愈的一步。
在那蒸腾的热气中,迟苏安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尽管此刻的痛苦难耐,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期待着在孟津云的妙手之下,自己能够痊愈,让自己不再受经脉紊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