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静悄悄的,只有窗外的风声偶尔吹过,打破这份宁静。很快,他们都怀揣着紧张与期待,迈入各自的考场,找到座位坐下。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一丝不安,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只是低声的几句鼓励,大家心里都没底,毕竟这场考试关乎着太多。
试卷终于发下来了,起初,教室中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当目光扫过题目时,不少同学微微皱起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尽管有些题目未曾谋面,但仔细一瞧,皆是平日里反复练习的题型。大家的笔尖在试卷上快速舞动,时而停下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偶尔有人轻咬笔头,那是遇到了一两个棘手的难题,不过稍作停顿,便又重新找回思路,继续作答。
在这紧张的考试氛围里,大家发挥得相当不错,仿佛平日里积累的知识在这一刻都被唤醒,源源不断地涌现在脑海中,助力他们在这场知识的较量中勇往直前。
江思年提前做完了,然后检查了几遍,知道还不能提前交卷,便卸了这个心思。
—————————————————
很快交卷的铃声响了,监考老师收起了卷子。
在紧张又专注的考试氛围中,时间悄然流逝。突然,尖锐的交卷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考场上原本笔尖摩挲试卷的沙沙声。监考老师迅速起身,沿着过道稳步前行,目光扫视着每一位考生,确保大家遵守考试规则。他伸出手,一份份地将同学们手中的试卷轻轻收起,每收一份,都仿佛为这场考试画上一个小小的句号。有的同学还在抓紧最后的几秒钟,在试卷上匆忙写下几个字;有的同学则长舒一口气,放下手中的笔,神色中既有完成考试的轻松,又带着一丝对成绩的忐忑。随着老师手中的试卷越摞越高,这场考试也正式落下帷幕 。
随着交卷铃声“铛铛”地响起,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考生们鱼贯而出,小小的考场外瞬间热闹起来。凛冽的寒风也没能吹散他们的热情,大家围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
“这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可真不好写啊!”一个叫王建国裹紧身上打着补丁的棉袄,眉头紧皱,语气中满是忧虑。身旁的另一个叫赵大军吸了吸被冻红的鼻子,接话道:“是啊,我都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写着写着就感觉词穷了。建国,你咋写的?”
王建国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就写了这一年在生产队干活,一边劳动一边坚持学习的事儿,也不知道跑题没。”这时,李红梅从人群中挤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说:“我写的是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在农村帮助老乡们搞生产,还利用业余时间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我觉得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应该不会差。”
人群中,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和旁边的人热烈讨论着文言文部分。他叫张宇,是村里的知青,平时就爱读书,对文言文颇有研究。“这次的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可里面的实词、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要是平时没积累,还真不好理解。”张宇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道。他的同伴刘辉不住点头。
不远处,几个考生正蹲在墙角,小声地交流着。“这次考试太难了,好多题我都没把握。”孙强满脸沮丧,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旁边的周丽连忙安慰他:“别灰心,大家都一样。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大家都没什么经验。再说了,后面还有好几科呢,咱们好好准备,说不定还能逆风翻盘。”孙强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你说得对,我不能就这么放弃。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
但这一切对江思年来说,根本美有必要,他也不用担心,只要考到首都张志润的学校就行。
回去吃了饭,又是一场考试,直到第二天才完全考完。有人喜,有人忧。
在返回村庄的道路上,大家显得有些兴奋与紧张,纷纷热烈地讨论起刚刚结束的高考成绩。每个人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安,开始尝试估算自己可能得到的分数。
江思年目光坚定地表示,他填报的志愿是 b 大。这所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他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而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便是之前收到了来自张志润的信件。在那封信里,张志润透露自己已经被调到 b 大担任教授一职。能够有熟悉且优秀的老师在同一所大学里授课,对于江思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不外乎还有另一种原因,b大其实是自己的学校的前身,自己还是挺认同。
与此同时,张伟达则选择报考了本省的一所师范院校。他心中怀着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培育祖国花朵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而苏九然则和江思年有着相同的目标——b 大,但两人所选的专业并不相同。苏九然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兴趣和专长,毅然决然地填报了另一个专业,期待能在 b 大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林晓燕微笑着告诉大家,她报考的是一所知名的交通大学。
江思年和知青点的伙伴们,也在这场浪潮中奋力拼搏,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从考场出来后,其他人满心期待又忐忑不安,开始了等待成绩与录取通知书的漫长时光。
知青点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天还未亮,江思年他裹紧被子,脑海中却全是高考时的情景。那一道道题目,那些绞尽脑汁的思考,仿佛还在眼前。身旁的床铺已经空了,另一个屋子的知青们大多已经起身,去田间劳作。江思年叹了口气,也起身穿衣,他知道,在通知书到来之前,日子还得这样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