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章节背景与情节概述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在整部作品的结构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将前期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家族矛盾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与前文的关联来看,本回中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这一情节是前文宝黛爱情发展以及贾府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必然结果。此前,宝黛二人的爱情在贾府众人眼中虽心照不宣,但封建家族的利益考量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充满波折。而本回中黛玉的绝望与焚稿,正是对前文爱情线索的一个强烈回应。

在承启后文方面,此回中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标志着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做出了重要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影响了宝、黛、钗三人的命运,也暗示了贾府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驱使下,逐渐走向衰败的命运。此后,贾府的各种矛盾将进一步激化,人物的命运也将更加悲惨。

1.情节概要

本回围绕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两条主要情节线展开,将悲剧氛围推向高潮。

林黛玉这边,起因是她得知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的心病一朝发作,急怒之下迷惑了本性,回到潇湘馆后便吐了一口血。起初她神志不清,待吐完血后渐渐明白过来,想起傻大姐的话,只求速死以完此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陷入彻底的绝望,挣扎着狠命撕那题诗的旧帕,又叫雪雁点上灯、笼上火盆,先后将旧帕和诗稿撂在火上。雪雁虽从火里抓起诗稿乱踩,但诗稿已所剩无几。最终,黛玉带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尘世的眷恋,香消玉殒。

薛宝钗这边,起因是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经过是凤姐等人精心策划,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薛姨妈也配合贾府的安排,一切准备就绪。结果是在宝玉和宝钗成亲之日,热闹非凡,然而这热闹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人的痛苦。宝玉被蒙在鼓里,直到揭开盖头才发现真相,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而宝钗虽顺从家族安排成了亲,却也无奈地陷入了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两条情节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悲剧色彩。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林黛玉:绝望与决绝

林黛玉在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前后,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转变,其内心世界犹如一场汹涌的风暴,展现出绝望与决绝的复杂情感。

在知晓婚事之前,林黛玉虽多愁善感,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宝玉的深情,这份爱情是她生命的寄托。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细腻而真挚,那些相处的点滴、彼此的心意相通,都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傻大姐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得知宝玉即将与宝钗成婚,她的世界瞬间崩塌,急怒之下迷惑了本性,一口鲜血吐出,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创。

此时的林黛玉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她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感情终究是一场空,所有的期待和梦想都化为泡影。她的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她深知在封建家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她的生命仿佛失去了意义,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而焚稿这一行为,则是她绝望与决绝的集中体现。那些诗稿,是她情感的寄托,是她与宝玉爱情的见证。每一首诗都饱含着她的深情和思念,记录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然而,在得知宝玉的婚事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将这些诗稿付之一炬。这一行为,意味着她要彻底斩断与过去的联系,与自己的爱情诀别。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命运的不屈。

从她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绝望与决绝。例如《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预示了她悲惨的命运和对爱情的无奈。而在焚稿时,她的内心或许也在重复着这样的悲叹。她明白,自己的爱情就像那飘落的花瓣,终将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林黛玉的绝望与决绝,不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她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男女的缩影,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2.薛宝钗:无奈与顺从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看似是喜事一桩,实则背后隐藏着她深深的无奈与顺从。

薛宝钗身处封建大家族,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她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紧密相连。当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时,她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这种顺从并非出于对宝玉的爱,更多的是对家族责任的担当和对封建礼教的屈服。

从她的无奈处境来看,这场婚姻并非她所期望的爱情归宿。她与宝玉之间,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她清楚地知道宝玉心中真正爱的是林黛玉,而自己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然而,她却无法反抗,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在成亲的过程中,她虽表现得端庄大方,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可想而知。她失去了选择爱情的权利,只能按照家族的安排,踏入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薛宝钗顺从家族安排的背后,反映出她稳重、识大体的性格特点。她深知在封建家族中,个人的意愿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顾全大局,才能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懂得权衡利弊,因此在面对这场婚姻时,她选择了以大局为重,牺牲自己的个人情感。这种性格特点使她在贾府中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同时也让她失去了自我。

封建礼教对薛宝钗的束缚是全方位的。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往往由家族决定,婚姻更是被视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的联姻。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她不能违背家族的意愿,不能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活。她的顺从,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奈妥协,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抗争。

薛宝钗在这场婚姻中的无奈与顺从,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女子的共同写照。

3.贾宝玉:迷茫与痛苦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贾宝玉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发现真相后的迷茫和痛苦。

在成婚之前,贾宝玉满心以为自己娶的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当凤姐试探他,提及娶林妹妹时,他先是大笑,又正色表明自己不傻,还说自己的心早已交给了林妹妹,若林妹妹过来,会将心再带回放在他肚子里。这些言语和表现,无一不体现出他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在他的世界里,黛玉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与黛玉成婚是他最大的心愿。

然而,在成婚的过程中,尽管周围热闹非凡,他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以为身边的新娘就是黛玉。直到揭开盖头,看到新娘是宝钗的那一刻,他的世界瞬间崩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梦境之中,无法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会变成了宝姐姐,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发现真相后的贾宝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对黛玉的深情此刻化作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察觉到这场骗局,恨自己没能保护好黛玉。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是对黛玉的思念和愧疚,另一方面是面对现实婚姻的无奈和痛苦。他发起病来,整个人陷入癫狂状态,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灵上的创伤。

此后,宝玉的病情愈发严重,连饮食都不能进。他的迷茫和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失望。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纯真的情感世界里,以为爱情可以超越一切,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他的幻想。他所珍视的一切都在这场婚姻骗局中被摧毁,他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只能在痛苦和迷茫中挣扎。

贾宝玉在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过程中的表现,深刻地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发现真相后的迷茫和痛苦,让读者为他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同情。

4.贾母:家族利益至上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贾母在处理宝玉婚事和对待黛玉病情时的决策,鲜明地体现出她以家族利益为重的形象特点。

当秋纹告知贾母黛玉吐血之事,贾母虽前往探望,但她的关注点很快从黛玉的病情转移到了家族事务上。她认为黛玉若有心病,这病不但治不好,自己也没了心肠,甚至觉得黛玉若心里有别的想头,便违背了做女孩儿的本分。贾母的这番想法,并非是对黛玉的绝情,而是在家族利益面前,她不得不权衡利弊。在她看来,家族的稳定和延续才是首要任务,个人的情感和健康在家族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在处理宝玉的婚事时,贾母更是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她与王夫人、凤姐商量后,决定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宝钗出身薛家,家族势力雄厚,与贾府联姻可以增强家族的实力和地位。而且宝钗稳重端庄,识大体,符合封建家族对媳妇的要求。相比之下,黛玉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在贾母眼中,她难以承担起管理家族的重任。因此,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贾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

贾母对待黛玉病情和宝玉婚事的决策,还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她的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黛玉和宝玉的感情,但在她看来,这是为了家族的未来着想,是一种无奈但必要的选择。

贾母在处理宝玉婚事和对待黛玉病情时,始终以家族利益为重。她的决策体现了封建家族的现实和无奈,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尽管她的行为可能让人感到冷酷无情,但在封建家族的大环境下,她也是身不由己。

5.王熙凤:精明与算计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王熙凤在策划宝玉和宝钗婚事过程中展现出了过人的精明与算计,其行为对各个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熙凤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为了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她想出了掉包计这一巧妙却又残忍的办法。她先是试探宝玉,问他把林妹妹娶过来怎么样,观察宝玉的反应。当发现宝玉听到林妹妹时表现出的兴奋和明白,她意识到宝玉心中只有黛玉。于是,她决定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从而顺利完成这场婚事。这一计策充分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够准确把握宝玉的心理,利用他对黛玉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实施掉包计的过程中,王熙凤更是精心安排,考虑周全。她安排雪雁陪伴宝钗拜堂,让宝玉误以为新娘是黛玉,这一细节的设计显示出她心思的缜密。同时,她还严格控制消息的传播,不许将宝玉的事情透露给黛玉,防止计划败露。她的这些算计使得整个婚事在看似顺利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却给众多人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王熙凤的行为对宝玉、黛玉和宝钗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于宝玉来说,当他发现新娘不是黛玉时,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病情愈发严重。对于黛玉而言,她在绝望中焚稿断痴情,最终香消玉殒。而宝钗虽然顺从家族安排成了亲,但却陷入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的无奈和悲哀可想而知。

此外,王熙凤的算计也对贾府的未来产生了潜在的影响。这场婚事虽然暂时维护了贾府的家族利益,但却埋下了诸多隐患。宝玉的疯癫、黛玉的离世,使得贾府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家族的衰败也逐渐显现。王熙凤的精明算计在短期内看似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却加速了贾府的衰落。

王熙凤在策划宝玉和宝钗婚事过程中的精明算计,虽然展现了她的能力和智慧,但却给各个人物带来了悲剧性的命运,也对贾府的未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主题思想挖掘

1.爱情悲剧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且令人叹息的情节之一,其根源深深植根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土壤之中。

封建礼教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束缚着宝黛二人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男女大防,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黛二人虽两情相悦,但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爱意,只能通过含蓄的方式传递情感,这种压抑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例如,黛玉常常因为宝玉的一些言行而心生猜疑和哀怨,宝玉也因无法直接向黛玉表明心意而苦恼。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如同被囚禁在牢笼中的鸟儿,无法自由飞翔。而且,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极为苛刻,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举止端庄,不能有丝毫的越轨行为。黛玉的敏感、率真和叛逆,与封建礼教所倡导的女性形象格格不入,这也使得她在贾府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她与宝玉爱情的悲剧色彩。

家族利益的考量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其家族的兴衰和利益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选择宝玉的妻子时,家族长辈们更注重对方的家世、品德和能力,以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薛宝钗出身薛家,家族势力雄厚,且稳重端庄,识大体,符合封建家族对媳妇的要求。而黛玉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在家族长辈眼中,她难以承担起管理家族的重任。因此,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

在这场婚姻决策中,宝黛二人的爱情被彻底忽视。他们的感情在家族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成为了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宝玉虽对黛玉情深意笃,但在封建家族的权威面前,他无力反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黛玉在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绝望至极,最终含恨而死。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的爱情如同璀璨的流星,在封建黑暗的天空中短暂划过,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伤痛,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悲哀。

2.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通过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情节,深刻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的无奈和悲哀,以及该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缔结的准则,青年男女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贾宝玉钟情于林黛玉,二人真心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家族的利益考量面前不堪一击。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为了家族的利益,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婚。宝玉虽满心期待与黛玉携手一生,却只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与宝钗拜堂成亲。当他揭开盖头发现新娘不是黛玉时,精神遭受重创,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他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无奈,无法掌控自己的婚姻和爱情。

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绝望至极,选择焚稿断痴情。她的爱情被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扼杀,只能在痛苦中香消玉殒。她的悲剧命运是无数封建时代青年女子的缩影,她们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从家族的安排,即使心中有万般不愿,也无力反抗。

薛宝钗同样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她虽出身富贵之家,却也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深知家族的期望,只能顺从地接受与宝玉的婚事。尽管她稳重端庄、识大体,但这场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注定让她陷入无奈和悲哀之中。她失去了追求真爱的机会,只能在封建婚姻的牢笼中度过余生。

封建婚姻制度还对人性进行了压抑和扭曲。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交换工具,而忽视了青年男女的情感需求。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长辈们可以随意决定子女的婚姻,将他们的幸福置之不顾。这种做法使得人性中的情感、自由和尊严被无情地践踏。

从社会背景来看,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使得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人们必须遵循传统的礼仪和规矩,不能有丝毫的违背。这种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剧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使得青年男女在婚姻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通过生动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无奈和悲哀,以及人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压抑和扭曲。

3.命运无常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人物命运的无常变化令人唏嘘不已,充分体现出命运的不可捉摸和人生的悲剧色彩。

林黛玉的命运急转直下,令人猝不及防。此前,她虽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宝玉的深情,这份爱情是她在贾府复杂环境中的精神寄托。然而,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时,多年的心病瞬间爆发。急怒之下,她迷惑了本性,一口鲜血吐出,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重创。从得知消息时的绝望,到焚稿断痴情时的决绝,再到最终香消玉殒,她的生命如同一朵在风雨中凋零的花朵,迅速而凄凉地消逝。曾经那个才情出众、心思细腻的女子,就这样在命运的捉弄下,含恨离世,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残酷和无常。

贾宝玉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原本沉浸在与黛玉的爱情幻想中,满心期待着与黛玉成婚。然而,一场掉包计让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宝钗拜堂成亲。当他揭开盖头,发现新娘不是黛玉的那一刻,他的世界瞬间崩塌。他从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年,瞬间变成了一个迷茫、痛苦的疯癫之人。他的病情愈发严重,连饮食都不能进,精神上的创伤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深渊。曾经那个聪明灵秀、纯真善良的宝玉,在命运的重击下,变得面目全非,命运的无常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薛宝钗看似迎来了婚姻的喜事,但实际上她的命运也充满了无奈。她出身富贵之家,接受了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紧密相连。当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时,她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然而,这场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注定让她陷入痛苦和无奈之中。她失去了追求真爱的机会,只能在封建婚姻的牢笼中度过余生。她的命运并非由自己掌控,而是被家族和社会的力量所左右,这种无奈和悲哀体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

本回中人物命运的无常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悲剧性。无论是黛玉的香消玉殒、宝玉的疯癫,还是宝钗的无奈婚姻,都像是命运随意抛出的骰子,让人无法预测和掌控。这种命运的无常,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让读者在感叹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4.家族兴衰的预兆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诸多情节与贾府家族兴衰紧密关联,暗示着贾府在表面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和衰败趋势。

从宝玉的婚事安排来看,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这一决策看似是为了增强家族实力,通过与薛家联姻巩固家族地位,但实际上却暴露出贾府内部的矛盾和困境。贾府此时已经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和外部的各种挑战,需要借助薛家的财力和势力来维持局面。这种基于利益考量的婚姻安排,忽视了宝玉的个人意愿和情感需求,也反映出贾府在处理家族事务时的功利性和短视。而且,这场掉包计的实施,虽然暂时掩盖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但却为日后的家庭矛盾埋下了隐患。宝玉在发现真相后的疯癫和痛苦,不仅会影响他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给贾府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困扰,预示着家族内部的和谐将被打破。

林黛玉的病情和离世也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预兆。黛玉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她在贾府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病情急剧恶化,最终香消玉殒。贾母在对待黛玉病情时,虽然表面上有所关心,但更关注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婚事。她认为黛玉若有心病,这病不但治不好,自己也没了心肠。这种对黛玉的冷漠态度,反映出贾府在利益面前的无情和自私。黛玉的离世,不仅让宝玉陷入痛苦之中,也让贾府失去了一份珍贵的情感纽带。同时,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暗示着贾府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给予年轻人真正的关爱和自由,家族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

此外,贾府在操办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时,虽然场面热闹,但却透露出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为了维持表面的繁华,贾府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这种奢华的背后却是经济上的空虚。贾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还大肆操办婚事,无疑是在加速家族的衰败。而且,贾府内部的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本回中虽然没有直接体现,但却为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通过宝玉的婚事、黛玉的离世等情节,暗示了贾府在表面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和衰败趋势。这些预兆预示着贾府的辉煌即将过去,一个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即将上演。

四、艺术特色赏析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场景氛围来看,二者截然不同。林黛玉所在的潇湘馆,气氛凄凉悲戚。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陷入绝望,她挣扎着撕旧帕、焚诗稿,周围只有雪雁和紫鹃相伴。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痛苦和决绝,房间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窗外或许是风雨交加,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场景则热闹非凡,贾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鼓乐喧天。众人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欢声笑语不断,到处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这种一冷一热的场景对比,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增强了悲剧氛围。

在人物情感方面,对比也十分明显。林黛玉心中充满了绝望和痛苦,她的爱情破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焚稿的举动,是对过去爱情的彻底告别,也是对命运的无奈抗争。她的泪水和鲜血,都化作了无尽的悲哀。而薛宝钗虽然顺从家族安排,但内心也有着无奈和悲哀。她知道宝玉心中爱的是黛玉,自己只是这场家族利益博弈的棋子。然而,她不能像黛玉那样尽情地表达情感,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在众人面前保持端庄大方。这种情感上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命运的差异。

从人物结局来看,黛玉香消玉殒,带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尘世的眷恋离开了人世。她的生命如同一朵凋零的花,美丽而短暂。而宝钗虽然成了亲,但却陷入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迷茫。这种结局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作者成功地增强了悲剧氛围,突出了人物命运的差异,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2.心理描写的细腻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将林黛玉的绝望、贾宝玉的迷茫、薛宝钗的无奈等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内心的绝望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作者通过对她的动作和言语描写,深刻展现了她的心理变化。她先是“急怒迷心”,吐了一口血,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的震惊和痛苦。之后,她挣扎着要回诗稿和旧帕,“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这一动作将她内心的愤怒和无力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的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她深知在封建家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这种绝望在她焚稿时达到了顶点,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命运的不屈。

贾宝玉在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迷茫。当他满心以为娶的是黛玉时,他的言语和表现都充满了期待和喜悦。然而,当揭开盖头发现新娘是宝钗时,他的世界瞬间崩塌。“两眼发直,口角流涎”,这一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迷茫和震惊。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会变成了宝姐姐,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发起病来,整个人陷入癫狂状态,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灵上的创伤,深刻地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薛宝钗在这场婚姻中,内心充满了无奈。她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紧密相连,只能顺从家族的安排。在成亲的过程中,她虽表现得端庄大方,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可想而知。作者通过对她的神态和举止描写,如“低头不语,红晕满腮”,展现了她内心的羞涩和无奈。她失去了选择爱情的权利,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种无奈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让读者对她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3.语言风格的独特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的语言独具特色,呈现出典雅、含蓄、富有诗意的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典雅是本回语言的显着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大量文雅、优美的词汇和句式,使文本充满了文化底蕴。例如,在描写林黛玉的病情时,“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狠命”一词用得精准而文雅,生动地展现出黛玉身体的痛苦和她内心的挣扎。又如,在描述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场景时,对贾府的布置、宾客的仪态等描写,用词考究,尽显贵族的高雅风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奢华而庄重的时代。

含蓄也是本回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常常不直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让读者去体会。比如,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愤怒和绝望,而是通过“急怒迷心,吐了一口血”这一细节,含蓄地展现出她内心的巨大痛苦。再如,宝玉在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时,他的言语和表现看似正常,但作者通过一些细微的描写,如“两眼只瞅着黛玉”,暗示了他心中真正爱的人是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使人物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

富有诗意是本回语言的又一亮点。作者巧妙地运用诗词、典故等元素,为文本增添了浓厚的诗意氛围。林黛玉所焚的诗稿,每一首都饱含着她的深情和才华,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仅表达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叹,也让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的美感。此外,作者在描写场景时,也常常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如“窗外竹梢风动,月影移墙”,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凉的氛围,与人物的情感相呼应。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典雅的语言使故事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含蓄的表达让人物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内敛,富有诗意的描写则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悲剧色彩。

五、文化内涵探究

1.诗词文化

林黛玉所焚诗稿中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诗词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林黛玉自幼饱读诗书,诗词才华出众,她的诗作融合了唐诗宋词的精髓,展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例如,她的《葬花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落花的怜惜,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诗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以花自喻,将自己的孤独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哀愁。

这些诗词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稿中的花常常象征着林黛玉本人,花的凋谢和飘零暗示着她命运的悲惨。如《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预示着她最终的香消玉殒。而诗中的泪则象征着她的情感,她的泪水不仅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也是对命运的抗争和悲哀。

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诗词是林黛玉抒发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她的多愁善感、敏感细腻的性格特点,通过诗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她与贾宝玉产生误会或矛盾时,她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委屈和哀怨;当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加深时,她的诗词中又充满了甜蜜和期待。例如,她在《题帕三绝》中写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贾宝玉的深情和思念。

诗词在《红楼梦》中还起到了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林黛玉的诗词往往充满了悲剧色彩,预示着她最终的命运。她的《柳絮词》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暗示了她漂泊无依、命运悲惨的结局。而她所焚的诗稿,更是她对自己命运的一种绝望和抗争,意味着她要与过去的情感和希望告别。

林黛玉所焚诗稿中的诗词,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也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文化底蕴。

2.婚俗文化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详细展现了古代婚俗文化的多个环节,如过礼、成亲等,这些环节背后反映出当时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过礼是古代婚姻中的重要环节,在本回中,薛蝌按照薛姨妈的吩咐,办泥金庚帖,填上八字,派人送到贾琏那边,并询问过礼的日子。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代婚俗中对生辰八字的重视,认为通过八字可以推算两人的姻缘和命理是否相配。庚帖的使用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它记录了男女双方的基本信息,是婚姻缔结的重要凭证。同时,过礼的物品和仪式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男方会准备丰厚的礼品送到女方家,以表示诚意和对女方的尊重。在本回中,贾琏过来与薛姨妈商议过礼之事,提到“明日就是上好的日子,今日过来回姨太太,就是明日过礼罢”,可见过礼的日子也需要挑选良辰吉日,这反映出古人对婚姻的慎重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成亲环节更是充满了各种习俗和仪式。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贾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场面十分热闹。这体现了古代婚姻的公开性和社会性,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大事,需要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成亲时,新娘要乘坐花轿,由新郎迎亲,举行拜堂仪式等。本回中虽未详细描述这些具体仪式,但从热闹的场景可以推测出这些环节的存在。而且,为了让宝玉误以为娶的是黛玉,凤姐安排雪雁陪伴宝钗拜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成亲仪式的严谨和规范,即使是掉包计,也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流程。

这些婚俗文化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首先,它强调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婚姻往往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通过婚姻可以增强家族的实力和影响力。在本回中,贾府为了家族利益,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其次,它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婚姻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礼仪,人们必须遵守,不能随意违背。例如,男女双方不能自由恋爱,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确定婚姻关系。最后,它也反映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过礼、成亲等环节中的各种仪式和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祝愿。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所涉及的古代婚俗文化,是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生动体现,让我们对古代婚姻制度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宗教文化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元素,其中林黛玉的“速死以完此债”鲜明地体现出因果报应观念,而这种宗教文化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黛玉的“速死以完此债”,深刻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教义里,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前世的因会导致今生的果。黛玉认为自己与宝玉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一种“债”,她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偿还这份情债。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意识到自己的爱情破灭,便觉得是时候以死来完结这一切。这种想法表明她内心深处认同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死亡是结束这场情感因果的方式,是对命运安排的一种无奈接受。

宗教文化对人物思想的影响,在林黛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本就多愁善感、敏感细腻,宗教的因果观念进一步加深了她对命运的悲观认知。她常常自怜身世,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命运坎坷,这与她潜意识里的因果报应思想不无关系。她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前世种下的因所导致的果,所以只能默默承受,无法反抗。这种思想使她在面对爱情挫折时,更加绝望和无助,最终选择以死来解脱。

在行为方面,宗教文化也左右着人物的抉择。例如,当黛玉决定“速死以完此债”后,她的行为变得决绝。她狠命撕那题诗的旧帕,又将诗稿付之一炬,这些举动象征着她要斩断与尘世的一切牵连,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还债”之旅。她不再留恋世间的繁华和情感,一心只求速死,这种行为正是受到宗教因果观念的驱使。

本回中的宗教文化元素,通过因果报应观念影响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深沉的色彩,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红楼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

六、后世影响与评价

1.文学影响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情节丰富、情感深沉,在爱情悲剧、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示。

在爱情悲剧的刻画上,本回为后世作家树立了典范。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后世作家从中汲取灵感,学会通过设置重重阻碍和矛盾冲突,来展现爱情的无奈与悲哀。例如,许多现代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常常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世俗观念等因素而无法在一起,这种情节设置与宝黛爱情悲剧有着相似之处。作家们通过借鉴本回的创作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回对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人物的细腻刻画,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世作家可以学习这种多维度塑造人物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比如,在描写人物时,不仅要展现其外在的行为表现,还要深入挖掘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变化。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与《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塑造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在主题表达上,本回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家族利益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悲剧性。这一主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后世作家可以借鉴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与《红楼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在爱情悲剧、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其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将永远闪耀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2.影视改编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在影视改编中呈现出多样的方式和独特的效果,不同版本的改编也体现了对原着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堪称经典之作。在呈现这一回情节时,剧组极为注重细节和氛围的营造。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场景,演员陈晓旭将黛玉的绝望、痛苦与决绝演绎得入木三分。她那虚弱的身体、颤抖的双手,以及眼中的泪水,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黛玉内心的悲痛。焚稿时,火焰跳动,诗稿逐渐化为灰烬,配合着哀伤的音乐,将悲剧氛围推向了高潮。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场景,则通过华丽的服饰、热闹的场面与黛玉的凄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呈现方式忠实于原着,深刻诠释了原着中爱情悲剧、命运无常等主题,让观众对原着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10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改编上有其独特之处。在画面风格上,它采用了更具古典韵味的色调和场景布置,试图还原原着中的诗意氛围。在林黛玉焚稿的情节中,演员蒋梦婕的表演较为内敛,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展现黛玉的情感。而在薛宝钗成亲的场景中,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对贾府众人的反应、礼仪流程的展示等,使情节更加丰富。然而,这一版也受到了一些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其节奏较慢,演员的表演风格与观众的期待存在差距,在对原着的理解和诠释上,没有完全达到观众心中的理想效果。

电影版《红楼梦》由于时长限制,在情节呈现上更为紧凑。它突出了主要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冲突,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重点刻画。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简洁的画面切换,展现了黛玉的绝望和宝玉的痛苦。但相对而言,对于一些细节和次要人物的展现不够充分,在对原着的全面诠释上略显不足。

不同版本的影视改编都在努力呈现《红楼梦》第九十七回的情节,但由于创作团队的理解和表现手法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这些改编作品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视角去欣赏和理解原着,同时也让《红楼梦》的魅力在影视艺术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读者评价

不同读者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情节有着丰富多样的评价和看法,在人物命运、主题思想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许多读者为林黛玉的命运深感惋惜。他们认为黛玉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她对宝玉的爱纯粹而深沉。焚稿断痴情这一情节,让他们看到了黛玉在爱情破灭后的绝望与决绝。有读者感慨,黛玉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共同造成的,她就像一朵娇弱的花,在那个黑暗的环境中无力抗争,只能香消玉殒。这种悲剧命运引发了读者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他们同情黛玉的遭遇,希望她能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对于贾宝玉,部分读者理解他在被蒙在鼓里成婚时的无奈和痛苦。他们觉得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令人动容,他在发现真相后的疯癫,是对爱情和命运的一种反抗。然而,也有读者认为宝玉在这场婚姻中表现得过于软弱,他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家族摆布。这种不同的看法反映了读者对人物性格的不同解读。

薛宝钗的形象也引发了读者的争议。一些读者认为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顺从家族安排,失去了追求真爱的机会,值得同情。但也有读者觉得宝钗过于世故和圆滑,她在婚姻中虽然无奈,但也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抗,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在主题思想方面,大部分读者认同本回深刻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和命运的无常。他们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捉摸。然而,也有读者从更积极的角度去解读,他们认为本回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如黛玉对爱情的忠贞、宝玉对真我的坚持。

不同读者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的评价和解读丰富多样,这也正是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七、总结与启示

1.总结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是全书中的关键章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艺术特色独具魅力。

本回主要围绕两条情节线展开,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绝望之下焚稿断痴情,最终香消玉殒;而薛宝钗则在贾府的安排下,与宝玉成婚。这两条情节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悲剧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人物形象方面,林黛玉的绝望与决绝、薛宝钗的无奈与顺从、贾宝玉的迷茫与痛苦、贾母的家族利益至上、王熙凤的精明与算计,都通过细腻的描写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题思想上,本回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展现了爱情悲剧、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命运无常以及家族兴衰的预兆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艺术特色上,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林黛玉焚稿与薛宝钗成亲场景的对比,增强了悲剧氛围;细腻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独特的语言风格,典雅、含蓄、富有诗意,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回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红楼梦》悲剧结局的重要铺垫,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爱情、婚姻、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它是《红楼梦》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具有永恒的魅力。

2.启示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为我们在爱情、婚姻、人性和命运等方面带来诸多现实启示。

在爱情层面,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提醒我们,真爱需要勇气去坚守和争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社会观念等,但不应轻易放弃真爱。同时,要学会坦诚沟通,避免因误解和猜疑而错过彼此。

婚姻方面,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无奈在本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启示我们,现代婚姻应建立在爱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夫妻双方要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能仅仅为了物质利益或家族面子而将就,否则可能会陷入痛苦的婚姻困境。

人性角度,本回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选择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我们应从中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同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被贪婪和自私蒙蔽双眼,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命运问题上,人物命运的无常让我们明白,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命运的安排,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和把握机会。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总之,本回情节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珍视爱情,慎重对待婚姻,保持良好的人性品质,积极应对命运的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无敌小兵三国行三国:杨卓来了这个书生不能惹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名门医女我的谍战岁月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白马啸三国,我父公孙瓒捡到一只始皇帝大秦:哥,把刀放下帝国雄心穿越后我把娘子宠上天鬼王绝宠:逆天废材妃穷不拉几的李二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是,陛下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银河乐园之特殊契约者晚唐余晖史上最强庶子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大秦哀歌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汉末:从交州开始制霸宋晋府录天下兴亡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被贬后,我三十万大军马踏皇城!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渣男娶平妻?那就把婆家搬空了吧超时空小院:帝王俱乐部我的谍战日记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风流大宋我崇祯绝不上吊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大明:开局太湖顿悟,时代圣人诸子百家都是子:我是例子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大明伪君子稗宋反骨仔合鸣心相之天界唐史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逐我北上和亲?我南下擒龙你哭什么天命逍遥王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大周第一纨绔李隆基的纨绔皇孙回到古代积功德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穿越红楼,开启与美人的羁绊我的外卖通万朝寒门人杰特种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异界风云之君临天下我,贾蓉,不做绿帽王穿越大唐重整山河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哎!天道推着你发展幼帝传奇以捕快之名孤岛的崛起:穿越中世纪大航海之重生主宰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三国:天下不容我,我重塑天下大奸臣当道寒光剑气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天命储君扫天下权征争霸,带众女从零开始我在原始社会大杀四方重生小丫鬟,只想安稳一生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