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回目解析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回目“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精准概括了本回的两大关键事件,深刻揭示了贾府命运的急转直下。“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元妃之死起初或许有传言讹误,但最终成为残酷现实。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的重要倚靠,她的离世象征着贾府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家族的荣耀与权势开始摇摇欲坠。“以假混真宝玉疯癫”,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后,众人慌乱中竟有人送来假玉,宝玉陷入疯癫状态。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它的丢失与真假混淆,暗示着宝玉精神世界的崩塌,也预示着贾府内部的混乱与衰败。

回目用词精妙,“因讹成实”“以假混真”对仗工整,生动展现了事件的荒诞与无常,增添了悲剧色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捉弄和贾府的岌岌可危。

二、主要情节梳理

1.宝玉失玉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失玉这一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贾府上下的轩然大波。

事情的开端颇为蹊跷,宝玉在换衣服时,竟不知何时弄丢了那块通灵宝玉。袭人发现玉丢失后,吓得花容失色,深知这玉对宝玉的重要性,更不敢贸然回明王夫人和贾母,只好先命人在各个园中仔细寻找。消息传开后,李纨等众人纷纷赶来,大家聚在一起,开始出谋划策。凤姐当机立断,提出先限制各位在园中活动,禁止外出,以便更方便地查明情况。

与此同时,焙茗带来了一个看似有希望的消息。他称在当铺里似乎找到了宝玉的玉,这让众人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宝玉听闻后,也觉放心不少,急忙走到门口询问详情。然而,当焙茗详细讲述在当铺的经历后,众人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当铺里有很多类似的小玉,难以确定哪一块才是宝玉丢失的通灵宝玉。袭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认为那些玉并非正经东西,众人听后,仔细一想,便觉得此事不靠谱,于是打消了从当铺取玉的念头。

为了探寻玉的下落,岫烟想到了妙玉。她来到栊翠庵,请求妙玉扶乩。妙玉起初拒绝,认为岫烟听信谣言来纠缠她,且声称自己不懂扶乩之事。但在岫烟诚恳地诉说了袭人等性命关系的话后,妙玉最终被打动,破例进行扶乩。扶乩后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让众人更加困惑。大家对乩语进行解读,认为一时难以找到玉,但玉不会丢失,只是不知何时会自行出现。然而,“青埂峰”究竟在何处,“入我门来”又指的是谁的门,这些问题都成了不解之谜。

此后,王夫人等派人到当铺里查问,凤姐也暗中设法找寻,但一连闹了几天,始终毫无下落。宝玉因为失玉,变得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好几天都不上学。而袭人等每日提心吊胆,生怕贾母和贾政知道此事。宝玉失玉这一事件,不仅让宝玉陷入了混沌状态,也让整个贾府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

2.元妃薨逝

在宝玉失玉引发的慌乱尚未平息之时,元妃薨逝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贾府。

元妃自入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然而身体却每况愈下。她身体发福,举动费力,日常起居劳乏,还时常发作痰疾。此次,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了旧病,且病情来势汹汹。太医院奏明是痰厥之症,用药后却毫无起色,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也不见效。内官忧虑之下,奏请预办后事,并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

太监匆忙赶到贾府报信,贾政满脸泪痕、喘吁吁地让王夫人即刻进宫,并嘱咐她告知老太太时说得宽缓些,不要吓坏了老人家。王夫人听闻,大哭起来,但在贾政的催促下,强忍着悲痛去请贾母。她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虽念佛祈祷,但心中也不免担忧。

贾母和王夫人匆忙穿戴整齐,进宫见到元妃时,只见她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到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流不出眼泪。贾母进前请安,说着宽慰的话,然而元妃已目不能顾,脸色渐渐改变。内官太监考虑到国家制度,担心派各妃看视,椒房姻戚不便久留,便请她们在外宫伺候。贾母和王夫人怎忍心离开,但无奈只能遵旨,心中悲感却不敢表露。

朝门内官员传来消息,太监出来立传钦天监,贾母便知情况不妙。稍刻,小太监传谕,宣布贾娘娘薨逝。这一消息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众人的心上。元妃薨于十二月十九日,此时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贾母含悲起身,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也已得知消息,一路悲戚。回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出厅迎接,大家分东西迎着贾母请安,随后便是一片哭泣之声。

次日早起,凡有品级的人都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临。贾政身为工部官员,既要按照仪注办理丧事,又要在堂上周旋,还要应对同事的请教,两头忙碌,更添了几分哀伤。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也为贾府的衰败敲响了丧钟,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悲痛与绝望的氛围之中。

3.冲喜安排

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这可急坏了贾府众人。与此同时,元妃薨逝的噩耗又让贾府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与恐慌之中。在这双重打击之下,贾母等人决定采取冲喜的办法来挽救宝玉,而冲喜的对象,他们选定了宝钗。

贾母作为贾府的大家长,在这个决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深知宝玉的状况已经十分危急,需要用喜事来冲冲晦气,让他恢复正常。而宝钗端庄稳重、知书达理,又是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府亲上加亲,在贾母看来,是宝玉妻子的合适人选。

王夫人也极力促成这门婚事。一来,她一直偏爱宝钗,认为宝钗符合封建礼教下贤妻良母的标准,能够操持好贾府的家务,帮助宝玉成就一番事业。二来,薛家虽然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与薛家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贾府的地位。

王熙凤则是这场婚事的具体策划者。她精明能干,深知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为了讨好她们,同时也为了维护贾府的稳定,她想出了掉包计,打算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实际上迎娶的却是宝钗。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这一决定也是贾府为了挽救自身命运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他们希望通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借助薛家的财力和人脉,以及宝钗的贤能,来重振贾府的声威。同时,他们也认为婚姻能够让宝玉收心,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带领贾府走出困境。

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冲喜的婚事会给宝玉、黛玉和宝钗带来怎样的痛苦和悲剧。这一决定,看似是为了挽救宝玉和贾府,实则是将他们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三、人物形象分析

1.贾母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贾母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这两大事件中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作为家族长辈的复杂心理和威严。

当太监前来报信,告知元妃状况不佳时,贾政虽满脸泪痕,却仍不忘嘱咐王夫人告知贾母时说得宽缓些。王夫人领命去请贾母,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听闻后,赶忙念佛祈祷,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元妃的疼爱与担忧。她深知元妃在宫中的不易,也明白元妃对于贾府的重要性。

进宫见到元妃时,元妃已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泣之状。贾母进前请安,说着宽慰的话,尽显长辈的慈爱与关怀。然而,内官太监考虑到国家制度,让她们在外宫伺候,贾母和王夫人虽不忍离开,但也只能遵旨,这显示出她在面对皇家规矩时的无奈与顺从。当朝门内传来元妃薨逝的消息,贾母含悲起身,出宫上轿回家,她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但在众人面前,她依然保持着端庄和镇定,维护着家族长辈的威严。

回到家中,面对众人的哭泣,贾母虽也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她并未被悲伤完全击垮。她深知自己作为家族的主心骨,此时需要稳定局面,于是强忍着悲痛,处理着元妃丧事的相关事宜。

而在宝玉失玉疯癫这件事上,贾母同样展现出复杂的心理。宝玉是她最疼爱的孙子,失玉后的疯癫状态让她心急如焚。她一方面心疼宝玉的遭遇,希望能尽快找到玉,让宝玉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她也明白贾府此时面临的困境,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挽救局面。

在决定给宝玉冲喜,让他与宝钗成婚时,贾母展现出了作为家族长辈的权威和决断。她深知这一决定可能会伤害到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但为了贾府的未来,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她考虑的不仅仅是宝玉个人的幸福,更是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贾母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事件中的表现,既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又展现出她在面对家族危机时的威严和担当。她的复杂心理和决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家族中长辈的无奈与责任,也预示着贾府在风雨飘摇中的命运走向。

2.贾宝玉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贾宝玉失玉后的疯癫状态,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打乱了他原本的生活节奏,也让贾府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通灵宝玉对贾宝玉而言,绝非仅仅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它更像是贾宝玉与这个世界连接的纽带,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从出生时便含玉而生,这块玉就与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它见证了贾宝玉在贾府的成长历程,陪伴他经历了与姐妹们的嬉笑玩闹、诗词唱和,也目睹了贾府内部的勾心斗角、兴衰荣辱。在贾宝玉的心中,通灵宝玉是他纯真本性的象征,是他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自我的标志。失去了通灵宝玉,就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自玉丢失后,贾宝玉的状态急转直下。他变得怔怔的,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往日里那个活泼开朗、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公子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神呆滞、行动迟缓的痴傻之人。他不再关心园中的花草树木,不再与姐妹们吟诗作画,甚至连上学这件他原本就不太热衷的事情,也提不起丝毫兴趣。他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灰暗无光,只剩下一片混沌和迷茫。

在疯癫之中,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愈发凸显。尽管他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但黛玉的身影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常常在恍惚中呼唤着黛玉的名字,仿佛只有黛玉才能拯救他于这无尽的痛苦之中。当他听到别人提及黛玉时,会突然变得兴奋起来,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会急切地询问关于黛玉的情况,关心她是否安好,是否也在为他的遭遇而担忧。

这种深情,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一种灵魂的契合。贾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都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性情。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己。失去了通灵宝玉,贾宝玉的内心变得更加脆弱,而对黛玉的思念和依赖也变得愈发强烈。他渴望见到黛玉,渴望在黛玉的怀抱中找到一丝安慰和温暖。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贾府为了挽救贾宝玉的命运,决定采用冲喜的办法,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决定,无疑是对贾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沉重打击。在疯癫的状态下,贾宝玉或许还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深情,却注定了他将在这场婚姻中承受巨大的痛苦。

贾宝玉失玉后的疯癫状态,深刻地揭示了通灵宝玉对他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他对黛玉坚定不移的深情。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爱情变得如此脆弱,人性被无情地扭曲,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3.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薛宝钗得知宝玉失玉和婚事安排后的反应,充分展现了她稳重端庄、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态度。

当听闻宝玉失玉的消息时,薛宝钗心中不免一惊。她深知通灵宝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也明白此事可能会给宝玉带来极大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她没有过多地询问事情的细节,而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人的反应,思考着应对之策。这种冷静和理智,体现了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沉稳和成熟。

在得知贾母等人决定让她与宝玉冲喜成婚的安排后,薛宝钗的内心或许也有过一丝波澜。毕竟,她一直以来都对宝玉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希望能够与宝玉结成连理。然而,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欣喜或激动,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一安排。她明白,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抗拒家族的决定,只能选择顺从。

在筹备婚事的过程中,薛宝钗积极配合王熙凤等人的安排,展现出了她的识大体和顾大局。她没有因为自己是新娘而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一切以贾府的利益为重。她深知,此时的贾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妃的薨逝和宝玉的疯癫让家族陷入了困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一丝生机和希望。

当她得知王熙凤想出的掉包计,要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时,薛宝钗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还是选择了配合。她明白,这是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稳定。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反对这一计划,而是以大局为重,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在与宝玉见面时,薛宝钗依然保持着端庄大方的仪态。她虽然知道宝玉此时处于疯癫状态,但还是尽力与他交流,试图让他恢复正常。她的温柔和体贴,让宝玉在恍惚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薛宝钗在得知宝玉失玉和婚事安排后的反应,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封建礼教下大家闺秀的典范。她的稳重、识大体和顾大局,让她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她的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在这场婚姻中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无奈。她的命运,也成为了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

4.林黛玉

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林黛玉的内心宛如被狂风肆虐的湖面,波澜起伏,痛苦不堪。

宝玉失玉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林黛玉的心坎上。她本就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对宝玉的感情更是刻骨铭心。听闻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她的心瞬间揪紧,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她深知通灵宝玉对宝玉的重要性,那玉就如同宝玉的命根子一般,失去了玉,宝玉便如同失去了灵魂。她担心宝玉的安危,害怕他从此一蹶不振,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每一个关于宝玉的消息,都如同针一般刺痛着她的心,让她坐立不安,食不知味。

而元妃的薨逝,更是让林黛玉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残酷。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离世预示着贾府的命运即将急转直下。林黛玉深知自己寄人篱下,贾府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担心贾府的衰败会影响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害怕他们的爱情会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这种担忧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她的心头,让她感到无比的压抑和绝望。

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林黛玉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常常独自落泪,暗自伤神,将自己的痛苦和忧虑都深埋在心底。她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害怕被别人看穿,更害怕自己的爱情会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她对宝玉的思念却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无法抑制。她渴望见到宝玉,渴望在他的身边安慰他、照顾他,但又害怕自己的出现会给他带来更多的痛苦。

她的敏感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警惕,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能触动她的神经。她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心生猜疑,担心自己与宝玉的感情出现了问题。而她对爱情的执着,又让她在这痛苦的深渊中坚守着,不愿意放弃与宝玉的感情。她相信,他们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够携手走过。

林黛玉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的心理活动,深刻地体现了她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痛苦和无奈,让人为之动容,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四、精彩段落赏析

1.宝玉与宝钗对话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与宝钗的对话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对自身与黛玉命运的无奈与绝望。

当宝玉处于疯癫状态时,与宝钗有了一番对话。此时的宝玉,意识虽已混沌,但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思念却如暗流涌动,随时都可能冲破理智的堤坝。在对话中,宝玉常常不自觉地提及黛玉,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黛玉的牵挂和眷恋。他会询问宝钗关于黛玉的情况,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关切,仿佛只有得到黛玉的消息,他那颗慌乱的心才能稍稍安定下来。

这种深情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在长期的相处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宝玉和黛玉在精神上高度契合,他们都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性情。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己。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贾府为了挽救宝玉的命运,决定采用冲喜的办法,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决定,让宝玉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绝望之中。

在与宝钗的对话中,宝玉的言语间偶尔会流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或许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婚姻并非如自己所愿,但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的无奈,不仅仅是对自己婚姻的无奈,更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无奈。他深知,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是如此的渺小,根本无法与家族的利益和长辈的意志相抗衡。

而他的绝望,则源于他对与黛玉爱情结局的预感。他明白,自己与黛玉的爱情就像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花朵,随时都可能被无情地摧残。尽管他心中充满了不舍和不甘,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宝玉与宝钗的对话,深刻地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对自身与黛玉命运的无奈与绝望。这不仅是两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五、艺术特色探究

1.情节设置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元妃薨逝与宝玉疯癫两大事件相互交织的情节设置,宛如一幅交织着悲伤与绝望的画卷,营造出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对家族命运和人物关系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这两大事件的交织,首先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氛围。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薨逝无疑是贾府的重大损失。贾府众人进宫见元妃时,元妃已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泣之状,最终含悲离世。这一场景充满了哀伤与无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而与此同时,宝玉失玉后变得疯疯癫癫,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往日的活泼开朗消失殆尽。他的疯癫不仅让他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也让贾府上下为他忧心忡忡。这两大悲剧事件同时发生,使得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悲痛和绝望的氛围之中,仿佛预示着这个家族即将走向衰败。

从家族命运的角度来看,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元妃在宫廷中的地位,为贾府带来了荣耀和庇护。她的离世,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家族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宝玉作为贾府未来的希望,他的疯癫让贾府失去了精神支柱。贾府众人试图通过冲喜的方式来挽救宝玉,但这也只是无奈之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命运。这两大事件的交织,使得贾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逐渐走向衰落,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人物关系方面,这两大事件的交织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贾母作为家族的长辈,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的双重打击下,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策。她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婚,以冲喜的方式挽救宝玉,这一决定不仅伤害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也改变了宝钗的命运。宝玉在疯癫中依然对黛玉深情款款,而黛玉在得知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的消息后,内心痛苦不堪,她的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宝钗则在得知婚事安排后,虽然表现出了稳重和识大体,但她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两大事件的交织,让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也让每个人都陷入了痛苦和无奈的境地。

元妃薨逝与宝玉疯癫两大事件相互交织的情节设置,通过营造悲剧氛围,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2.人物描写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作者通过精妙的人物对话与行为描写,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

在人物对话方面,以宝玉与宝钗的对话为例,充分展现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以及他内心的无奈与绝望。当宝玉处于疯癫状态时,他在与宝钗的交谈中,常常不自觉地提及黛玉。他会焦急地询问关于黛玉的情况,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牵挂。这种对话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宝玉即使在意识混沌的状态下,心中依然惦记着黛玉,凸显了他对黛玉感情的真挚和深沉。而宝钗在回应宝玉时,言语中既有温柔的安抚,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她深知宝玉心系黛玉,但为了配合贾府的安排,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这种对话体现了宝钗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隐忍和无奈。

再看贾母与王夫人在元妃薨逝后的对话。贾母虽悲痛万分,但在王夫人面前仍保持着长辈的威严,她嘱咐王夫人要处理好元妃的后事,言语中既有对元妃的不舍,又有对家族事务的担当。王夫人则在回应中表现出对贾母的顺从和对元妃的哀伤,两人的对话展现了她们在面对重大变故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角色定位。

在行为描写上,袭人发现宝玉丢玉后的表现十分典型。她吓得不轻,不敢回明王夫人和贾母,而是先命人到各个园中寻找。这一系列行为,生动地刻画了袭人谨慎、忠诚的性格特点。她深知玉对宝玉的重要性,也明白此事若让贾母和王夫人知道会引发更大的风波,所以选择先自行寻找,体现了她对宝玉的悉心照料和对贾府规矩的遵循。

妙玉扶乩的行为也极具深意。岫烟请求妙玉扶乩探寻玉的下落,妙玉起初拒绝,后被岫烟的诚恳打动而破例。她在扶乩过程中的严肃和专注,以及扶乩后众人对乩语的解读,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从侧面反映出妙玉的清高和对神秘事物的敬畏。

通过这些人物对话与行为描写,作者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大家庭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着喜怒哀乐,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3.线索运用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妙玉扶乩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犹如一条神秘的虚幻线索,在连接小说开头和结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小说开头来看,青埂峰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开篇,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弃在青埂峰下,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一同入世。乩语中提到“青埂峰下倚古松”,直接将通灵宝玉的来历与当下宝玉失玉的情节联系起来。它暗示着通灵宝玉的去踪与青埂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在提醒读者,这块玉本就来自青埂峰,如今失而复归,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这一线索的出现,让读者的思绪瞬间回到小说的起始点,感受到故事的连贯性和宿命感。

而从连接结尾的角度分析,乩语中的“入我门来一笑逢”则充满了神秘的预示性。虽然“我门”具体所指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与故事的结局有着某种关联。或许在小说的结尾,宝玉会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重新与通灵宝玉相逢,而这个相逢的地点或情境就与“我门”有关。这一线索为故事的结尾埋下了伏笔,引发读者对结局的无限遐想。

此外,妙玉扶乩这一情节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乩语作为虚幻线索,增添了故事的奇幻氛围。它让整个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命运叙述,更融入了一种超自然的元素,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这条线索如同一条隐藏的脉络,贯穿始终,将各个情节串联起来,使故事更加紧凑和连贯。

妙玉扶乩的乩语所撬动的虚幻线索,巧妙地连接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宿命的意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魅力。

4.情节跌宕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运用了情节忽悲忽喜、一抑一扬的跌宕起伏手法,使故事充满张力,扣人心弦,尤其是结合元妃之死和林黛玉的命运,更凸显出这种手法的精妙。

元妃之死是本回的一大悲剧情节。元妃自入选凤藻宫后,圣眷隆重,却身体每况愈下。此次因偶沾寒气勾起旧病,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治身亡。贾府众人进宫见元妃时,她已痰塞口涎、不能言语,只有悲泣之状,这一场景充满了哀伤与无奈。元妃的薨逝,让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整个贾府沉浸在悲痛之中,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然而,就在这极度悲伤的氛围中,情节出现了一丝“喜”的转机。宝玉失玉后疯癫,贾府为了挽救他,决定采用冲喜的办法,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决定看似是喜事,给贾府带来了一丝希望,仿佛能让宝玉恢复正常,也能让贾府的运势有所好转。众人开始筹备婚事,气氛似乎有了些许缓和。

但这种“喜”只是短暂的假象,很快又被更深的悲剧所取代。林黛玉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内心痛苦不堪。她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对宝玉的感情刻骨铭心。听闻宝玉失玉后疯癫,她担心宝玉的安危,害怕他们的爱情会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而当她得知宝玉要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如遭雷击,她的爱情彻底破灭,生命也随之走向尽头。林黛玉的命运急转直下,从对爱情的憧憬到绝望,她的悲剧结局让读者为之动容。

这种情节的跌宕起伏,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和人性的复杂多样。元妃之死象征着贾府的衰败,而宝玉的冲喜和林黛玉的悲剧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衰败的趋势。作者通过这种手法,让读者在情感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的悲剧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人物的命运是如此的无奈和悲惨,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六、象征意义解读

1.元妃之死

元妃之死在《红楼梦》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贾府在宫廷中失去了重要倚仗,同时也对贾府的命运起到了预示作用。

元妃作为贾府的女儿,入选凤藻宫成为贵妃,圣眷隆重,她的存在为贾府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和庇护。在宫廷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元妃是贾府与皇室之间的重要纽带,凭借她的地位和影响力,贾府得以在官场和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资源。她的每一次赏赐和关怀,都如同给贾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贾府众人感受到来自皇室的恩宠和支持。

然而,元妃的薨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贾府表面的繁荣与安稳。失去了元妃在宫廷中的庇护,贾府在政治上失去了重要的靠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的大厦,摇摇欲坠。朝廷中的各方势力开始重新审视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那些曾经依附于贾府的人可能会逐渐疏远,而那些心怀不满或觊觎贾府财富的人则可能会趁机发难。

从经济层面来看,元妃在世时,贾府为了迎接她省亲,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大观园,这使得贾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元妃的薨逝,意味着贾府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和支持,同时还要承担元妃丧事的巨大开支,这无疑让贾府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元妃之死也预示着贾府内部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在元妃在世时,贾府众人还能在表面上维持着和睦与团结,共同应对外部的压力。但随着元妃的离去,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纷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家族的凝聚力也会逐渐减弱。

元妃之死是贾府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象征着贾府在宫廷中失去了重要倚仗,预示着贾府将逐渐走向衰败。这一事件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宝玉疯癫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疯癫这一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家族精神支柱的崩塌,与贾府的命运紧密相连。

宝玉在贾府中一直被视为家族的希望和未来。他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从出生时含玉而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认为是家族的祥瑞之兆。他聪明伶俐,才情出众,虽然不喜读四书五经等科举之书,但在诗词歌赋方面却有着极高的天赋,深受姐妹们的喜爱。他的纯真善良、叛逆不羁,为这个封建大家庭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成为了家族中独特的存在。

然而,通灵宝玉的丢失,让宝玉陷入了疯癫状态。他整日不言不语、没心没绪,往日的活泼开朗消失殆尽。这一变化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象征着家族精神支柱的崩塌。宝玉的疯癫,意味着贾府失去了那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未来之星。他无法再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无法带领贾府走向繁荣。家族众人对他寄予的厚望,瞬间化为泡影。

从家族命运的角度来看,宝玉疯癫与贾府的衰败息息相关。贾府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妃的薨逝让家族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而宝玉的疯癫则让家族内部陷入了更深的混乱和绝望。贾府众人试图通过冲喜的方式来挽救宝玉,但这也只是无奈之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命运。宝玉的疯癫,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贾府内部的腐朽和衰败。家族的矛盾和问题在他的疯癫中逐渐暴露出来,预示着贾府即将走向灭亡。

宝玉疯癫象征着家族精神支柱的崩塌,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疯癫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家族的悲剧。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家族兴衰荣辱的无常。

3.通灵宝玉丢失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通灵宝玉的丢失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情节转折,更暗示了宝玉与尘世命运的脱离以及一系列深层次的变化。

通灵宝玉自宝玉出生便相伴左右,它是宝玉在尘世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他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的纽带。从某种程度上说,通灵宝玉代表着宝玉在尘世的身份和使命。它见证了宝玉在贾府的成长,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荣辱,目睹了他与姐妹们的悲欢离合。宝玉的喜怒哀乐、情感纠葛,都与这块玉息息相关。

然而,当通灵宝玉丢失后,宝玉的状态急转直下,变得疯疯癫癫。这一变化象征着宝玉开始逐渐脱离尘世的束缚。在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下,宝玉一直处于痛苦和挣扎之中。他厌恶科举仕途,反感封建礼教的种种规矩,渴望自由和真性情。通灵宝玉的丢失,仿佛是一种解脱的信号,让他有机会摆脱尘世的纷扰,回归到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世界。

从家族层面来看,通灵宝玉的丢失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宝玉是贾府未来的希望,而通灵宝玉则是宝玉的命根子。玉的丢失,意味着贾府失去了这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未来保障。贾府众人在寻找玉的过程中,陷入了混乱和恐慌,这也反映出家族内部的脆弱和不堪一击。随着玉的丢失,贾府的命运也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此外,通灵宝玉的丢失还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爱情的悲剧结局。在宝玉的心中,黛玉是他唯一的知己和灵魂伴侣。而通灵宝玉作为他的象征,它的丢失也象征着他与黛玉之间的爱情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最终,宝玉在疯癫中与宝钗成婚,而黛玉则含恨而死,他们的爱情在尘世的无奈中以悲剧收场。

通灵宝玉的丢失象征着宝玉与尘世命运的脱离,预示着贾府的衰败和宝玉与黛玉爱情的悲剧。它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无奈。

4.海棠花枯而复荣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海棠花枯而复荣这一情节宛如一抹神秘的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意味,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结合贾母的看法分析,更能洞察其中深意。

海棠花本已枯萎,却在此时突然盛开,这一奇异现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在传统的象征意义中,海棠花通常代表着美好、繁荣和吉祥。然而,在本回中,它的枯而复荣并非是真正的好兆头。从故事的整体背景来看,此时的贾府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元妃薨逝、宝玉疯癫,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海棠花的反常开放,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预示着贾府表面的繁荣即将消逝,衰败的命运已无法避免。

贾母对海棠花枯而复荣的看法,也体现了她作为家族长辈的敏锐洞察力。她认为这花来得怪异,并非好兆头。贾母深知家族的处境,明白此时的繁荣只是虚幻的表象。海棠花的突然盛开,在她眼中更像是一种警示,提醒着她贾府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她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封建迷信的观念中,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

此外,海棠花的枯而复荣也与宝玉的命运有着微妙的联系。宝玉是贾府的希望所在,而他失玉后的疯癫状态,让贾府陷入了恐慌。海棠花的盛开,或许暗示着宝玉的命运也将经历一场巨大的变故。他与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府的衰败,都如同这海棠花一般,看似美好,实则隐藏着无尽的悲哀。

海棠花枯而复荣这一情节,通过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贾府的命运走向,以及封建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悲哀。贾母的看法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剧色彩,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事的内涵。

七、与前后文关联

1.前文伏笔呼应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的情节与前文伏笔存在多处呼应,使得故事前后连贯、逻辑严密,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通灵宝玉的来历是前文重要的伏笔,在开篇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中,一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一同入世。本回中宝玉失玉,这一情节与前文通灵宝玉的来历紧密呼应。通灵宝玉自宝玉出生便相伴左右,它不仅是宝玉的命根子,更是他在尘世的重要标识。丢失通灵宝玉后,宝玉变得疯疯癫癫,这表明通灵宝玉与宝玉的命运息息相关,呼应了前文它作为宝玉命运象征的伏笔。

元妃的身体状况在前文也有伏笔。前文提到元妃身体发福,举动费力,日常起居劳乏,还时常发作痰疾。本回中,元妃因偶沾寒气勾起旧病,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治身亡。这一情节与前文对元妃身体状况的描述相呼应,使得元妃的薨逝显得合情合理,也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此外,妙玉扶乩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与前文青埂峰的描写相呼应。青埂峰是通灵宝玉的出处,乩语中提到“青埂峰下倚古松”,暗示了通灵宝玉的去踪与青埂峰有关,将当下宝玉失玉的情节与前文通灵宝玉的来历联系起来,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宿命感。

还有,前文对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描写,也为后文他们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本回中,宝玉失玉后疯癫,贾府为其冲喜安排与宝钗成婚,而黛玉在得知消息后痛苦绝望。这一系列情节与前文宝玉和黛玉之间纯真而深沉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呼应了前文对他们爱情的铺垫。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通过与前文伏笔的巧妙呼应,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连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精心布局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的内涵和人物的命运。

2.后文情节铺垫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诸多重要铺垫,深刻影响着故事走向,尤其是宝玉与宝钗的婚姻以及贾府的衰败。

本回中,为给失玉疯癫的宝玉冲喜,贾母等人决定让他与宝钗成婚,这一情节为后文宝、钗二人的婚姻生活埋下伏笔。宝玉对黛玉情深意笃,却在疯癫状态下被蒙骗娶了宝钗,这注定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美满。婚后,宝玉清醒时发现新娘不是黛玉,必然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与宝钗之间也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宝钗虽端庄贤淑,但面对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她的内心也会充满无奈和痛苦,夫妻二人同床异梦,婚姻生活充满悲剧色彩。

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为本回之后贾府的命运走向埋下了沉重的伏笔。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离世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家族地位岌岌可危。朝廷中的各方势力可能会趁机打压贾府,贾府在官场的处境将愈发艰难。而宝玉作为贾府未来的希望,他的疯癫让家族失去了精神支柱,贾府内部的管理和决策也会陷入混乱。经济上,为元妃办丧事和筹备宝玉的婚事耗费了大量钱财,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经济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府内部的矛盾会不断激化,外部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最终走向衰败和覆灭。

此外,妙玉扶乩得出的乩语“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也为后文情节发展留下了悬念。乩语暗示通灵宝玉的去踪与青埂峰有关,且最终会有相逢的契机,这可能预示着宝玉在经历一系列磨难后,会与通灵宝玉重新相遇,而这一相遇或许会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也可能与贾府的最终结局有着某种联系。

本回通过这些情节的设置,为后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以及贾府的衰败覆灭做了充分的铺垫,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故事发展的必然性和悲剧性。

八、个人感悟与启示

1.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宛如一朵在封建礼教狂风中摇曳的花朵,脆弱而无奈,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下爱情的悲惨境遇,以及家族利益和长辈意志对青年人爱情与命运的无情碾压。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契合之上的。他们都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性情。在那个虚伪的世界里,他们是彼此唯一的知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然而,封建礼教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们紧紧束缚,让他们的爱情举步维艰。

家族利益成为了他们爱情的最大阻碍。元妃薨逝后,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重要靠山,家族的命运岌岌可危。为了挽救贾府的颓势,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婚。宝钗出身薛家,端庄稳重、知书达理,与贾府亲上加亲,且薛家虽家道中落但仍有一定财力,与薛家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贾府的地位。在家族利益面前,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的个人意愿被完全忽视。

长辈意志更是让他们的爱情陷入绝境。贾母作为贾府的大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决定代表了整个家族的意志,无人可以违抗。王夫人也极力促成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她偏爱宝钗,认为宝钗符合封建礼教下贤妻良母的标准,能够操持好贾府的家务,帮助宝玉成就一番事业。王熙凤则想出掉包计,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实际上迎娶的却是宝钗。在长辈们的精心策划下,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被彻底摧毁。

黛玉在得知宝玉要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如遭雷击,她的爱情彻底破灭。她本就心思细腻、敏感多疑,在这巨大的打击下,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含恨而死。而宝玉在疯癫中与宝钗成婚,清醒后发现新娘不是黛玉,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从此一蹶不振。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下无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缩影。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爱情变得如此脆弱和无奈,家族利益和长辈意志成为了决定青年人爱情与命运的主宰。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2.家族兴衰的思考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中,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成为贾府衰败的重要转折点,从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家族兴衰的原因和规律。

元妃作为贾府在宫廷中的重要倚仗,她的薨逝使贾府失去了政治上的强大靠山。在封建王朝,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地位紧密相连。元妃在世时,贾府凭借她的恩宠享受着荣华富贵,各方势力纷纷巴结。然而,元妃的离世让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的荣耀如过眼云烟。朝廷中的其他势力开始对贾府虎视眈眈,贾府失去了庇护,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宝玉疯癫则象征着家族精神支柱的崩塌。宝玉是贾府寄予厚望的未来之星,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特性格本被视为家族复兴的希望。但通灵宝玉的丢失让他陷入疯癫,无法承担起家族的责任。这不仅让贾府内部失去了主心骨,也让外界看到了贾府的脆弱。家族成员们在面对宝玉的状况时,陷入了混乱和绝望,内部凝聚力大大削弱。

从内部来看,贾府的衰败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家族内部管理混乱,经济上入不敷出。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耗费巨资修建大观园,此后维持园子的日常开销更是巨大。同时,家族成员们生活奢靡,铺张浪费成风,却不懂得开源节流。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后更加凸显,使得贾府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此外,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纷争也是导致其衰败的重要因素。家族成员之间为了争夺财产和权力,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削弱了家族的力量,使得贾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加脆弱。

从家族兴衰的规律来看,一个家族的兴盛往往离不开政治、经济、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政治上的支持可以为家族带来资源和地位,经济上的稳定是家族发展的基础,而优秀的人才则是家族持续繁荣的保障。然而,一旦这些因素出现问题,家族就可能走向衰败。贾府的兴衰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一个家族要想长久繁荣,不仅要注重外部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更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和团结,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3.人性的多面性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所呈现的巨大变故面前,人物的渺小与无力展露无遗,同时也凸显出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多面性。

贾母作为贾府的大家长,在元妃薨逝和宝玉疯癫这两大变故面前,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她疼爱元妃,进宫见元妃病重时,念佛祈祷、进前请安,尽显长辈的慈爱与关怀。然而,面对皇家规矩,她虽不忍却只能顺从,体现出在皇权面前的无奈与渺小。在宝玉失玉疯癫后,她一方面心疼宝玉,希望他能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为了贾府的未来,她果断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婚,展现出为了家族利益牺牲个人情感的一面。她的威严与慈爱、无奈与决断相互交织,反映出人性在家族责任和亲情之间的挣扎。

贾宝玉在失玉后陷入疯癫,他的人性在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复杂的一面。通灵宝玉的丢失让他失去了精神支柱,变得痴痴傻傻,此时他展现出脆弱无助的一面。但在疯癫之中,他对黛玉的深情却愈发坚定,这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对真爱的执着。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痛苦挣扎,凸显出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薛宝钗得知宝玉失玉和婚事安排后,表现出了稳重、识大体的一面。她冷静应对宝玉失玉的消息,接受与宝玉冲喜成婚的安排,积极配合筹备婚事,展现出她在复杂环境中的理智和成熟。然而,她内心深处或许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只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以大局为重,这也反映出人性在现实面前的妥协。

林黛玉在宝玉失玉和元妃薨逝期间,敏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担心宝玉的安危,害怕他们的爱情会因家族的变故化为泡影,常常独自落泪、暗自伤神。她的脆弱和无助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得一览无余,但她对爱情的坚守又体现出人性中坚韧的一面。

在巨大的变故面前,贾母、宝玉、宝钗、黛玉等人物都显得渺小而无力,他们的人性在复杂的环境中呈现出多面性,既有善良、深情的一面,也有无奈、妥协的一面,这正是《红楼梦》对人性刻画的深刻之处。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无敌小兵三国行三国:杨卓来了这个书生不能惹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名门医女我的谍战岁月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白马啸三国,我父公孙瓒捡到一只始皇帝大秦:哥,把刀放下帝国雄心穿越后我把娘子宠上天鬼王绝宠:逆天废材妃穷不拉几的李二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是,陛下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银河乐园之特殊契约者晚唐余晖史上最强庶子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大秦哀歌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汉末:从交州开始制霸宋晋府录天下兴亡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被贬后,我三十万大军马踏皇城!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渣男娶平妻?那就把婆家搬空了吧超时空小院:帝王俱乐部我的谍战日记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风流大宋我崇祯绝不上吊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大明:开局太湖顿悟,时代圣人诸子百家都是子:我是例子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大明伪君子稗宋反骨仔合鸣心相之天界唐史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逐我北上和亲?我南下擒龙你哭什么天命逍遥王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大周第一纨绔李隆基的纨绔皇孙回到古代积功德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穿越红楼,开启与美人的羁绊我的外卖通万朝寒门人杰特种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异界风云之君临天下我,贾蓉,不做绿帽王穿越大唐重整山河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哎!天道推着你发展幼帝传奇以捕快之名孤岛的崛起:穿越中世纪大航海之重生主宰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三国:天下不容我,我重塑天下大奸臣当道寒光剑气开局撕婚书,我成就最强镇国公!天命储君扫天下权征争霸,带众女从零开始我在原始社会大杀四方重生小丫鬟,只想安稳一生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我本农民,谁把我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