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概述
《红楼梦》第七十回处于全书情节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贾府已逐渐显露衰败之象。本回开篇提到贾琏因尤三姐之事忙碌,诗社也因琐事搁置许久。随着仲春来临,宝玉因府中一系列变故心情烦闷。林黛玉新作《桃花行》,情真意切,众人决定重建诗社,并将其更名为“桃花社”,推举黛玉为社主,让大观园重焕生机。
诗社重建后,史湘云偶然见柳絮飘舞,灵感突发填了《如梦令》。黛玉邀众人共填柳絮词,探春、宝钗、宝琴等纷纷响应。其中,黛玉的《唐多令》哀婉动人,宝钗的《临江仙》展现乐观积极态度,赢得众人好评。此外,本回还描绘了宝玉、黛玉等人春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然而黛玉风筝断线飘远,暗含其命运飘零。此回借诗社活动和放风筝,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情节背后的故事
1.桃花社重建缘由
《红楼梦》里,诗社曾因琐事中断许久。此前,贾琏为尤三姐之事忙碌,府中诸事繁杂,诗社活动便搁置下来。而此次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从个人情感来看,病愈后的林黛玉内心寂寞空虚。她本就情感细腻,大观园往日的欢笑与诗意不再,让她倍感失落。诗社的活动能让她与姐妹们以诗会友,共抒情怀,填补内心的空缺。创作诗词也是她展现才情、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重建诗社能让她找回创作的喜悦,在诗词的世界里释放自我。
大观园的环境氛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仲春时节,万物复苏,桃花纷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样的美景激发了林黛玉的创作灵感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她希望能在这美好的时节里,与姐妹们再次相聚,用诗词记录下这份美好。桃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正契合了林黛玉对时光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所以她决定重建诗社,并将其命名为“桃花社”。
林黛玉亲自出题,期待着姐妹们的佳作,在她的努力下,大观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诗社的重建不仅是一场文学活动,更是林黛玉对情感的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柳絮词创作契机
在桃花社重建后,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史湘云填柳絮词的契机也随之而来。当时正值仲春,史湘云坐在园中,目光被随风飘舞的柳絮所吸引。那轻盈的柳絮在空中肆意飞扬,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聚,时而散,仿佛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归宿。这一幕触发了史湘云内心深处的情感,她的思绪如开闸的洪水般奔涌而出。
史湘云本就是个爽朗、情感丰富的姑娘,看到这柳絮,她联想到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命运的难以捉摸。于是,她拿起笔,挥洒自如地填下了一首《如梦令》,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融入其中。
黛玉看到史湘云的柳絮词后,随即邀请众人共填柳絮词。探春、宝钗、宝琴等姐妹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到创作中来。大家各展才情,用诗词描绘着柳絮的姿态和自己的心境。一时间,园中充满了浓浓的文学氛围,姐妹们沉浸在诗词创作的乐趣中。这场柳絮词的创作活动,不仅展现了姐妹们的文学才华,也进一步增进了她们之间的情谊,成为大观园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3.放风筝活动意义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放风筝活动不仅是春日里的欢乐场景,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对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象征意义来看,风筝在空中飘荡,身不由己,恰似书中人物的命运。黛玉选择题着“风筝误”的粉色菱花风筝,她的风筝最终断了线,飘向远方,这暗示了她命运的飘零与不确定,如同断线风筝一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众人放风筝的场景,也象征着大观园中青春美好的短暂易逝,尽管此时大家欢声笑语不断,但繁华背后隐藏着命运的无常。
在情节发展方面,放风筝活动为故事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与前文诗社活动相呼应,展现了大观园中春日融融的景象。同时,这一活动也进一步刻画了人物性格。宝玉拿出珍藏多年的美人风筝,体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他与黛玉、湘云等人在草地上奔跑追逐,欢声笑语,展现出他天真烂漫的一面。
具体场景中,众人在放风筝时的动作、神态和言语,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场放风筝活动,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深化了主题,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暗示着大观园中众人的命运将如风筝般各奔东西。
三、人物形象塑造
1.林黛玉的才情与心境
林黛玉的才情在《红楼梦》中堪称一绝,在第七十回里,她的桃花诗和在诗社中的表现,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素养。
林黛玉所作的桃花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中“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人与桃花相互映衬的画面,用词清新自然,却又充满了诗意。她善于运用意象,将桃花的娇艳与自己的寂寞孤独相融合,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哀怨的美感。“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句诗更是将她内心的哀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她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感慨。
从这首桃花诗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心境的孤寂和对命运的无奈。她寄人篱下,虽有宝玉的深情,但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桃花的盛开与凋零,就如同她自己的命运,美好却又短暂。她深知自己的处境,却又无力改变,只能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痛苦。
在诗社中,林黛玉的才情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主导了桃花社的重建,亲自出题,对诗词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她的见解独到,点评精准,让姐妹们都对她钦佩不已。在柳絮词的创作中,她的《唐多令》“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更是将她的才情和心境展现得一览无余。这首词充满了悲伤和绝望,她将自己比作柳絮,漂泊无依,无人怜惜。
林黛玉在诗社中的表现,不仅展现了她的才情,更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命运的抗争。她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试图在这个封建礼教的世界中寻找一丝慰藉。然而,她的努力终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痛苦中挣扎,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2.史湘云的性格与情感
史湘云的性格与情感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通过填柳絮词和活动表现得以鲜明展现。
从填柳絮词来看,史湘云填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充分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词中展现出她对美好春光的留恋,这反映出她内心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珍惜。她用词活泼俏皮,“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灵动俏皮的少女,体现出她爽朗、乐观的性格。她不像林黛玉那般多愁善感,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感受和挽留美好。
在活动表现方面,史湘云积极参与诗社活动,主动填柳絮词,展现出她的热情和活力。她在园中看到柳絮飞舞便灵感迸发,立刻拿起笔创作,这种随性而为的举动体现了她的洒脱和不拘小节。她与姐妹们相处时,欢声笑语不断,毫无拘束,进一步凸显了她开朗外向的性格。
从情感变化来看,史湘云对美好时光有着深深的眷恋。她在词中呼喊“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流露出她对青春美好时光易逝的担忧。尽管她表面上乐观开朗,但内心深处也有着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她深知大观园中的繁华不会长久,所以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留住春光。
在与其他人物的互动中,史湘云与姐妹们相处融洽,她的活泼开朗感染着身边的人。她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一起创作诗词,互相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她的存在为大观园带来了许多欢乐和生机,成为了姐妹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史湘云的性格和情感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画卷,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活、可爱的少女形象。
3.薛宝钗的处世之道
薛宝钗的处世之道在她所填的柳絮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临江仙·柳絮》写道:“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有着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她不把柳絮的漂泊看作是一种悲哀,而是认为即便无根,也能借助东风之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她追求的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展现出一种坚韧和自信。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沉浸于个人的哀怨之中,也不像史湘云只是留恋美好时光,而是有着明确的人生规划和追求。
在众人的评价中,薛宝钗的这首词备受赞赏,众人认为“这首为尊”。这表明她的才华和处世之道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在大观园中,一直以端庄稳重、博学多才的形象示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懂得权衡利弊。她的言行举止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不失灵活变通,因此赢得了长辈们的喜爱和姐妹们的尊重。
在与其他姐妹的关系上,薛宝钗表现得十分友善。她与林黛玉、史湘云等姐妹相处融洽,在诗社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大家相互交流、切磋。她会适时地给予姐妹们建议和帮助,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然而,她的友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目的,她希望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
薛宝钗的处世之道体现了她的智慧和谋略,她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努力最终是否能如愿以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4.贾宝玉的状态与情感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贾宝玉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变化十分显着。此前,贾府接连发生诸多悲事,尤二姐逝去、柳五儿气病等,让他陷入了闲愁胡恨之中,整日情色若痴,言语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当他读到林黛玉的桃花诗时,痴痴呆呆,竟要流下泪来。这充分体现出他对林黛玉的深刻理解和怜惜。他深知林黛玉几经离丧,这首桃花诗是她内心哀伤的真实写照。他能从诗中感受到林黛玉的寂寞、无奈和对命运的悲叹,所以才会如此动容。他对林黛玉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林黛玉的每一丝情绪波动都能牵动他的心弦。
在诗社活动中,贾宝玉积极参与,展现出他对这种诗意生活的热爱。他与姐妹们一起填柳絮词,虽然才情或许不及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但他那份投入和热情丝毫不减。他在活动中天真烂漫的一面也得以展现,与姐妹们在园中嬉笑玩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与其他人物的交流中,贾宝玉表现得随和亲切。他与史湘云、探春等姐妹相处融洽,互相打趣,气氛十分欢快。他还拿出珍藏多年的美人风筝,与大家一起放风筝,享受着这短暂的欢乐时光。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他深知大观园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长久,姐妹们的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担忧在他的言行中虽未明显表露,但却如影随形,让他在欢乐时也带着一丝隐隐的哀愁。
5.探春等人物的刻画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填柳絮词和相关活动中,探春和宝琴等人物的表现,生动展现了她们的性格特点,并暗示了各自的命运。
探春素有“玫瑰花”之称,精明能干且志向高远。填柳絮词时,她写下“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尽显豁达与无奈。她曾试图改革贾府弊端,却无力回天,如同这柳絮,无法掌控自己的方向。在活动中,她积极参与,展现出果断和干练,与姐妹们交流时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可见其有勇有谋。这暗示着她最终会远嫁他乡,与家人分离,命运漂泊不定。
宝琴在红楼众裙钗中看似幸运,她填的词“江南江北一般同”,透露出一种败丧之感。尽管她外表出众,生活优渥,但实际上也无法逃脱悲剧命运。在活动里,她表现得活泼开朗,与姐妹们相处融洽,展现出青春少女的纯真。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她在封建礼教下的无奈,暗示着她的幸福只是短暂的,最终也会陷入困境。
探春和宝琴在活动中的互动也十分和谐,她们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共同为诗社活动增添了色彩。这些情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四、诗词文化解读
1.桃花诗的寓意
林黛玉所作的《桃花诗》,是其情感与心境的深刻写照,蕴含着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远的深层寓意,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连。
诗中,桃花是核心意象。桃花娇艳美丽却花期短暂,盛开时绚烂夺目,凋零时凄美动人。这与林黛玉自身的形象和命运极为契合。她容貌绝美,才情出众,如桃花般在大观园中绽放光彩。然而,她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如同桃花在风雨中飘零,美好却难以长久。“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将人与桃花相互映衬,暗示着林黛玉与桃花同病相怜,她的寂寞孤独如同这帘外的桃花,无人怜惜。
从情感表达来看,整首诗充满了哀怨、忧愁和对命运的无奈。“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林黛玉以泪洗面,看着桃花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美好难留,不禁悲从中来。她深知自己的命运如同这桃花,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无法自主掌控,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这种哀怨的情感贯穿全诗,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
深层寓意方面,《桃花诗》暗示了林黛玉悲惨的命运结局。桃花的凋零象征着她生命的消逝,她的爱情、理想和希望都将如同这桃花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散。她与贾宝玉的爱情虽然真挚,但在封建家族的重重阻碍下,注定无法圆满。她的才情和高洁的品格,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也只能被埋没。
其他人对这首桃花诗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宝琴故意说这首诗是自己所作,可见其对这首诗的喜爱和赞赏。宝玉更是深知林黛玉的心境,认为只有经历过离丧之痛的林黛玉才能写出如此哀音。
林黛玉的《桃花诗》是她命运的悲歌,通过桃花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对命运的无奈,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2.柳絮词的象征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众人所填的柳絮词不仅展现了各自的文学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史湘云填的《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此词象征着她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史湘云性格爽朗乐观,但内心也担忧青春易逝。词中“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呼喊出她对大观园中美好时光的不舍。从她的判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可知,她未来的婚姻生活或许短暂美满,之后便陷入悲苦,这首词正象征着她对那段可能存在的美满生活的留恋。
林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将自己比作柳絮,象征着她漂泊无依的命运。她寄人篱下,爱情也充满不确定性,如同柳絮般随风飘荡,无人怜惜。“叹今生谁舍谁收”体现出她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无奈,暗示着她最终可能孤独离世,无法与贾宝玉长相厮守。
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象征着她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和对未来的追求。她不把柳絮的漂泊视为悲哀,而是认为可借助东风之力实现目标。这暗示着她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会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可能会在家族的安排下,获得一定的地位,但也可能失去自我。
探春填的“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象征着她虽精明能干却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她试图改革贾府弊端却无力回天,如同柳絮无法被束缚,暗示着她最终会远嫁他乡,与家人分离。
宝琴填的词“江南江北一般同”,透露出一种败丧之感。尽管她外表出众、生活优渥,但也无法逃脱悲剧命运,象征着她的幸福只是短暂的,最终也会陷入困境。
众人的柳絮词通过对柳絮的描写,象征着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情感,为《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3.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诗词格律、意象运用到文化典故,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当时的社交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诗词格律方面,这些诗词严格遵循传统的诗词规范。如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采用了词牌《临江仙》的格律,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堂前”与“东风卷得”相对,“春解舞”与“均匀”在词性和节奏上也相互呼应,体现出严谨的格律之美。这种格律的运用,不仅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精通和传承。
意象运用上,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桃花、柳絮等意象。桃花在林黛玉的《桃花诗》中,象征着美好与短暂,与她自身的命运相呼应。柳絮则是众人柳絮词中的核心意象,它既代表着漂泊无依,又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史湘云的“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通过柳絮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林黛玉的“飘泊亦如人命薄”,将自己比作柳絮,抒发了身世的凄凉。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文化典故的引用也是诗词的一大特色。林黛玉的《唐多令》中“香残燕子楼”,引用了唐代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典故,暗示了林黛玉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爱情的忠贞。薛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则化用了俗语,表达了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追求。这些文化典故的运用,使诗词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当时的社交文化中,诗词是大观园中姐妹们交流情感、展现才华的重要方式。诗社活动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她们能够以诗会友,增进彼此的情谊。通过诗词的创作和交流,姐妹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这些诗词成为了她们社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贵族家庭的文化生活和社交风尚。
五、本回的悲剧意蕴
1.人物命运的预示
《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诗词和情节,巧妙地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的命运在诗词和情节中尽显凄凉。她的《桃花诗》和《唐多令》,满是哀怨与无奈。“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的凋零象征着她生命的消逝,美好难留。《唐多令》里“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将自己比作柳絮,漂泊无依,无人怜惜。放风筝时,她的风筝断了线飘向远方,暗示她命运的飘零与不确定,极有可能远嫁他乡,与贾宝玉的爱情也难以圆满,最终孤独离世。
薛宝钗的婚姻命运在她的柳絮词中有所体现。《临江仙·柳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出她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和对未来的追求。她试图借助家族的力量,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预示着她可能会在家族的安排下,与贾宝玉成婚,但这种婚姻或许并非基于爱情,而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婚后,她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地位,但也可能失去自我,陷入孤独和无奈之中。
探春的命运在填柳絮词时已见端倪。“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体现出她虽精明能干,却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她曾试图改革贾府弊端,却无力回天,如同这柳絮,无法被束缚。这暗示着她最终会远嫁他乡,与家人分离,命运漂泊不定。
史湘云填的《如梦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流露出她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从她的判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可知,她未来的婚姻生活或许短暂美满,之后便陷入悲苦。这首词象征着她对那段可能存在的美满生活的留恋,暗示着她的命运也充满了波折。
宝琴填的词“江南江北一般同”,透露出一种败丧之感。尽管她外表出众、生活优渥,但也无法逃脱悲剧命运,象征着她的幸福只是短暂的,最终也会陷入困境。
其他人物的命运也在一些细节中有所暗示。贾宝玉在本回中虽积极参与诗社活动,但内心深处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他深知大观园中的美好时光不会长久,姐妹们的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暗示着他最终会经历家族的兴衰和爱情的悲剧,走向人生的低谷。
《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诗词和情节,对主要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细致的预示,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这些预示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悲剧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2.家族兴衰的隐喻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情节和诗词里巧妙地隐藏着对贾家等家族兴衰的隐喻,这些隐喻如同细密的丝线,编织出家族命运的脉络。
从情节方面来看,尤二姐之事的后续处理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混乱与衰败。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贾琏只好将她与尤三姐埋在一处。这一事件反映出家族规矩的松弛和管理的无序。家庙本是家族尊严和秩序的象征,贾母的决定打破了常规,显示出家族内部的矛盾和混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同时,处理到了婚配年龄的小厮和丫头,也客观地反映出那个社会大贵族家庭依然保留的奴隶制度。龙生龙、凤生凤,奴才只能生奴才,这种阶层固化的现象暗示着家族的封闭和缺乏活力,如同死水一般,难以长久繁荣。
诗词中也蕴含着对家族兴衰的隐喻。众人所填的柳絮词,表面上是对柳絮的描写,实则暗示着家族的命运。柳絮的漂泊无依、随风飘散,象征着家族的命运难以掌控,如同柳絮一般在时代的风中飘摇。林黛玉的《唐多令》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影射出家族的衰落。家族中的成员如同这柳絮,看似繁华一时,实则命运脆弱,无法抵御外界的风雨。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但也暗示着家族需要借助外力来维持繁荣,一旦失去这股“好风”,家族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放风筝的活动同样具有隐喻意义。风筝在空中飘荡,最终各奔东西,象征着家族成员的离散。大观园中众人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掩盖不了繁华背后的凄凉。这一活动暗示着家族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成员们将面临各自不同的命运,家族的凝聚力也将逐渐消散。
在全书中,家族兴衰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第七十回中的这些隐喻只是冰山一角,它们与前文和后文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贾家等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这些隐喻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内涵,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腐朽和无奈。
3.时代悲剧的映射
《红楼梦》第七十回深刻映射出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悲剧,这些问题在女性命运、家族制度和社会阶层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女性命运来看,本回中的女性尽管才华横溢,却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林黛玉才情出众,所作桃花诗和柳絮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但她寄人篱下,爱情充满不确定性,如同断线风筝般命运飘零。她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薛宝钗虽有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试图借助家族力量实现目标,但她的婚姻可能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即便获得一定地位,也可能失去自我。史湘云性格爽朗乐观,却也担忧青春易逝,未来婚姻生活或许短暂美满后便陷入悲苦。这些女性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她们的才华和情感被压抑,无法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家族制度方面,贾家作为大贵族家庭,看似繁华,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尤二姐之事的处理显示出家族规矩的松弛和管理的无序,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打破了家族常规,反映出家族内部的混乱已到一定程度。处理婚配年龄的小厮和丫头,体现出阶层固化的奴隶制度,奴才只能生奴才,家族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长久繁荣。这种家族制度的腐朽导致家族逐渐走向衰败,成员们的命运也随之受到影响。
社会阶层上,本回也有所体现。大观园中的姐妹们生活优渥,享受着贵族的待遇,但她们依然无法摆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而那些小厮、丫头们则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命运完全由主人掌控,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这种阶层的巨大差距,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红楼梦》整体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展现了时代的悲剧。第七十回中的这些情节和人物,只是整个悲剧画卷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无奈和悲哀。这些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引发了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
六、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1.承接前文情节
《红楼梦》第七十回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多处体现了情节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尤二姐之事在本回得到了后续处理。前文详细描述了尤二姐进入贾府后的悲惨遭遇,她备受王熙凤的折磨,最终吞金自尽。在第七十回中,贾母不许将尤二姐灵柩送往家庙铁槛寺,贾琏只好将她与尤三姐埋在一处。这一情节不仅是对尤二姐悲剧命运的最终交代,也反映出贾府内部的矛盾和规矩的松弛。家庙本是家族尊严和秩序的象征,贾母的决定打破了常规,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混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为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诗社的发展历程也是本回与前文衔接的重要方面。前文提到诗社因贾琏为尤三姐之事忙碌,府中诸事繁杂而中断许久。此次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是诗社活动的延续。诗社的中断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变化和波折,而重建则体现了姐妹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最初的海棠社到如今的桃花社,诗社的发展见证了大观园中姐妹们的成长和情感变化。
前文对本回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也做了铺垫。此前贾府接连发生诸多悲事,尤二姐逝去、柳五儿气病等,让贾宝玉陷入了闲愁胡恨之中,整日情色若痴,言语常乱。这为本回中他读到林黛玉桃花诗时的痴痴呆呆、感动落泪做了情感铺垫。而林黛玉病愈后的寂寞空虚,也与前文她的多愁善感和寄人篱下的处境相呼应,使得她重建诗社的举动更加合理。
《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对前文情节的承接和延续,展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变迁。
2.开启后续故事
《红楼梦》第七十回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暗示着大观园中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诗社活动中众人所填的柳絮词,已隐隐预示着人物的离散。林黛玉的《唐多令》充满悲戚,“飘泊亦如人命薄”暗示她命运的飘零,为她最终的泪尽而逝埋下伏笔。探春的“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明确预示了她远嫁他乡的结局。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人物当下的心境,也为后续人物的离散情节做了铺垫。
放风筝活动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风筝的断线和飘远,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各自的离散。这一情节暗示着大观园中姐妹们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她们将如同风筝一般各奔东西。而这也与后续抄检大观园后众人的悲惨遭遇相呼应,抄检大观园使得贾府内部矛盾激化,姐妹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走向离散。
此外,本回中贾府对小厮和丫头婚配问题的处理,反映出家族内部管理的混乱和阶层固化。这一情节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已经逐渐积累,为后续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抄检大观园正是贾府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它揭示了贾府表面繁华下的腐朽和衰败。
在后续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伏笔一一应验。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被逐、司棋撞墙等悲剧接连发生,姐妹们也纷纷离开大观园,各奔前程。《红楼梦》第七十回通过这些巧妙的伏笔,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七、《红楼梦》第七十回的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的精巧
《红楼梦》第七十回情节结构安排精巧,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线索交织巧妙,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情节的起,以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为开端。此前诗社因府中琐事中断,而此时林黛玉病愈,在仲春桃花纷飞的氛围下,内心的寂寞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促使她重建诗社,为故事拉开了新的序幕,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诗意的氛围。
承的部分,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史湘云看到柳絮飞舞,灵感突发填下《如梦令》,黛玉顺势邀请众人共填柳絮词,姐妹们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创作。这一情节承接了诗社重建,进一步推动了诗社活动的发展,展现了姐妹们的才情和融洽的关系,使情节逐渐丰富起来。
转则体现在众人对诗词的评价和放风筝活动上。众人对林黛玉的《唐多令》认为太作悲,对宝琴的词觉得过于丧败,而对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赞赏有加。这种不同的评价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差异。随后的放风筝活动,看似轻松愉悦,实则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离散,情节由此发生转折,从诗意的创作转向对命运的暗示。
合的部分,本回情节在看似热闹的氛围中收尾,但却隐隐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气息。诗社活动和放风筝活动虽让大观园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人物命运的预示和家族兴衰的隐喻已悄然埋下伏笔,与前文和后文紧密相连,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线索交织方面,诗社活动和人物命运两条线索相互穿插。诗社活动是明线,展现了姐妹们的文学才华和生活情趣;人物命运是暗线,通过诗词和情节暗示了主要人物的未来走向。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情节更加丰富复杂,也让读者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奈。整个情节结构紧凑连贯,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2.语言描写的精妙
《红楼梦》第七十回的语言描写精妙绝伦,无论是人物对话的生动性,还是诗词的优美性,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人物对话生动鲜活,极具个性。宝玉在看到林黛玉的桃花诗时,痴痴呆呆地说“林妹妹几经离丧,作此哀音”,短短数语,便将宝玉对黛玉的理解与怜惜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出他对黛玉的深情。史湘云填完柳絮词后,活泼地与姐妹们交流,其言语中透着爽朗和随性,如“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生动地表现出她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使史湘云乐观开朗的性格跃然纸上。
诗词创作优美动人,意境深远。林黛玉的《桃花诗》“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用词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美人与桃花相互映衬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她的《唐多令》“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将自己比作柳絮,抒发了身世的凄凉,情感真挚,令人动容。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词大气,富有感染力。
这些精妙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诗词则成为人物情感的载体,将他们的喜怒哀乐、命运感慨融入其中。林黛玉的诗词多哀怨忧愁,反映出她寄人篱下的孤独和对命运的无奈;薛宝钗的诗词则展现出她的稳重和对未来的追求。语言的精妙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中,与书中人物一同感受着悲欢离合。
3.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桃花、柳絮、风筝等事物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主题表达。
桃花是本回重要的象征元素。仲春时节,桃花盛开又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她所作的桃花诗,以桃花自比,暗示着自己如桃花般美丽却命运多舛。桃花的娇艳与她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她对时光易逝、命运无常的感慨,也预示着她悲剧的结局。
柳絮同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众人所填的柳絮词,将柳絮的漂泊无依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史湘云的词体现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暗示她未来生活的波折;林黛玉把自己比作柳絮,表达了身世的凄凉和对命运的无奈;薛宝钗则借柳絮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处世态度。柳絮的随风飘散,象征着人物命运的不可捉摸和各自的离散,深化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风筝在本回中也是重要的象征。放风筝时,风筝在空中飘荡,最终断线飘远,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大观园中青春美好的消逝。黛玉的风筝断了线,暗示她命运的飘零,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众人放风筝的欢乐场景背后,隐藏着命运的悲凉。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和命运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走向。它们相互交织,共同表达了《红楼梦》中关于命运无常、美好易逝以及封建社会腐朽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八、《红楼梦》第七十回的文化价值
1.文学价值体现
《红楼梦》第七十回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诗词创作、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等方面表现卓越,在《红楼梦》文学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诗词创作方面,本回堪称经典。林黛玉的《桃花诗》和《唐多令》,情感细腻哀怨,意象运用精妙,将她的才情和悲苦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以花喻人,生动地表达出她对命运的无奈。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则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用词大气,富有感染力。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诗词创作技巧。
人物塑造上,本回通过诗词、活动和对话等多种方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林黛玉的才情与敏感、史湘云的爽朗与乐观、薛宝钗的稳重与世故,都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如史湘云填柳絮词时的活泼灵动,体现出她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贾宝玉对林黛玉诗词的痴情感动,凸显了他对黛玉的深情。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节构思精巧,环环相扣。从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到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再到众人放风筝,情节发展自然流畅,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诗社活动展现了大观园中姐妹们的诗意生活,而放风筝则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无常和离散。这种情节安排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红楼梦》文学体系中,本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延续了前文的情节,又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整个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同时,本回中的诗词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了《红楼梦》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2.社会文化反映
《红楼梦》第七十回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多方面的文化、礼仪和社交内容。
在文化方面,诗社活动是一大亮点。诗社的重建与诗词创作,体现了当时贵族家庭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姐妹们以诗词为载体,展现才情、交流情感,诗词格律严谨、意象丰富、典故众多,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是个人文学素养的展示,也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缩影,表明诗词创作在贵族阶层的社交和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礼仪上,贾府作为大贵族家庭,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等级制度。尤二姐之事的处理,贾母对尤二姐灵柩安置的决定,打破了将灵柩送往家庙的常规,显示出家族规矩的松弛,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家族礼仪的存在和重要性。家庙是家族尊严和秩序的象征,对其使用的规定体现了封建礼仪对家族事务的约束。
社交方面,诗社活动和放风筝活动为姐妹们提供了社交平台。她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切磋诗词,增进了彼此的情谊。这种社交方式文雅而含蓄,符合封建社会贵族女性的社交规范。同时,不同人物在社交中的表现也反映出各自的性格和地位。薛宝钗在众人评价中备受赞赏,展现出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社交能力;史湘云的活泼开朗则使她在社交中充满活力,与姐妹们相处融洽。
这些内容对了解当时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诗社活动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贵族阶层的文化教育和精神追求;从礼仪规范能看出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生活的严格约束;社交活动则反映出当时的社交风尚和人际关系模式。它们共同勾勒出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图景,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风貌。
3.红学研究意义
《红楼梦》第七十回在红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为研究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人物命运研究上,本回通过诗词和情节对主要人物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巧妙预示。林黛玉的桃花诗和柳絮词尽显哀怨,暗示她命运飘零、爱情难圆;薛宝钗的柳絮词展现积极态度,预示其婚姻可能是家族利益的结合;探春的词句则表明她将远嫁他乡。这些预示为研究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线索,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节发展方面,本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前文尤二姐之事的后续处理和诗社中断的情节,又为后续抄检大观园、人物离散等情节埋下伏笔。诗社活动和放风筝活动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人物命运的无常和家族兴衰的隐喻,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自然,为研究《红楼梦》的情节架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题思想层面,本回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悲剧。女性命运的无奈、家族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阶层的差距,都在诗词和情节中得以体现。这些内容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探讨《红楼梦》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弊端,以及作者对时代悲剧的批判和反思。
当前红学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深入剖析。第七十回作为其中的重要章节,其研究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本回将为红学研究带来更多新的发现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