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三藏师徒就收拾行装,准备继续赶路。镇元子和行者结拜为兄弟后,两人情谊深厚,镇元子怎么都舍不得行者离开,又安排了丰盛的款待。就这样,师徒四人一连在五庄观住了五六天。自从吃了草还丹,三藏真的像脱胎换骨一般,精神爽朗,身体康健。但他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哪肯在此久留。无奈之下,最终还是踏上了征程。
师徒几人告别镇元子后继续前行,很快就看到一座高山。三藏提醒道:“徒弟们,前面这座山险峻,恐怕马匹难以通行,大家可得小心谨慎。” 行者自信满满地说:“师父放心,我们自然会处理好。” 好个猴王,他在马前横着金箍棒,一路披荆斩棘,登上高崖。眼前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
山峰岩石层层叠叠,山涧沟壑蜿蜒曲折。虎狼成群结队地奔跑,麂鹿也成群结队地前行。数不清的獐子在草丛中钻来钻去,满山的狐狸和野兔聚集在一起。有千尺长的大蟒,还有万丈长的大蛇。大蟒喷出令人发愁的雾气,长蛇吐出怪异的风。道路两旁荆棘丛生,岭上的松树和楠木郁郁葱葱,十分秀丽。薜萝布满视野,芳草一望无际。山影倒映在沧海之北,云雾散开,斗柄指向南方。这座山历经万古,蕴含着古老的元气,千座山峰巍峨耸立,在日光下透着阵阵寒意。
看到这般景象,坐在马上的三藏心里不禁害怕起来。孙大圣展现出他的本领,挥舞着铁棒,大吼一声,吓得那些狼虫虎豹四处逃窜。师徒几人进入山中,正走到一处山势高峻的地方,三藏说:“悟空,我今天肚子饿了,你去附近化些斋饭来吃。” 行者赔着笑说:“师父,您怎么不仔细想想。这处在半山腰,前面没有村庄,后面也没有店铺,就算有钱也没地方买吃的,让我去哪儿找斋饭呢?” 三藏心里不高兴,骂道:“你这猴子!想当初在两界山,你被如来佛祖压在石匣里,口能说话,脚却不能行动,是我救了你性命,还为你摩顶受戒,收你做徒弟。你怎么就不肯努力,总是这么偷懒呢!” 行者赶忙解释:“弟子一直都很勤快,哪里偷懒了?” 三藏说:“你要是勤快,怎么不去给我化斋饭?我肚子饿了怎么赶路?况且这地方山岚瘴气这么重,怎么能到达雷音寺?” 行者无奈地说:“师父您别生气,少说几句。我知道您性子高傲,要是太违背您的意思,您就要念那紧箍咒了。您下马稳稳地坐着,我去看看哪里有人家,好去化斋饭。”
行者纵身一跃,跳到云端,手搭凉棚,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可惜这西方的路十分冷清,根本看不到村庄和人家,到处都是树木,很少有人烟。看了好一会儿,只见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山的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小点。行者按下云头说:“师父,有吃的了。” 三藏忙问是什么,行者回答:“这里没有人家可以化斋饭,那南山有一片红色的东西,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给您充饥。” 三藏听了很高兴,说:“出家人要是能吃到桃子,那可太好了!快去吧。” 行者拿起钵盂,驾起祥光,只见他筋斗翻得飞快,带着嗖嗖的冷气,转眼间就朝着南山摘桃去了。
俗话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果然,这座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离开的时候,惊动了这个妖精。它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到长老坐在地上,顿时欣喜若狂:“太幸运了!太幸运了!这几年家里人都说东土大唐的和尚要去取‘大乘’真经,他本是金蝉子转世,历经十世修行。只要有人吃他一块肉,就能长生不老。今天他真的到这里了。” 妖精刚想上前抓住三藏,却看到长老身边有两员大将守护着,不敢靠近。这两员大将是谁呢?原来是八戒和沙僧。虽说八戒和沙僧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本事,但八戒曾是天蓬元帅,沙僧曾是卷帘大将,他们身上的威严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妖精不敢轻易靠近。妖精心想:“我先戏弄他们一下,看看情况再说。”
这个妖精很狡猾,停下阴风,在山凹里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她眉清目秀,牙齿洁白,嘴唇红润,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往东,径直朝着唐僧走来:
圣僧在山岩下马休息,忽然看见一个女子走近。
她翠袖轻轻摆动,露出如玉般的手指,湘裙斜斜飘动,露出小巧的金莲。
汗水湿透粉面,如花朵含露,灰尘拂过蛾眉,似柳带轻烟。
仔细定睛一看,她正一步步走到跟前。
三藏看到后,对八戒和沙僧说:“悟空刚才还说这荒郊野外没人,你们看,这不就有一个人走过来了吗?” 八戒说:“师父,您和沙僧坐着,让老猪去看看。” 呆子放下钉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直裰,装作一副斯文的样子,大摇大摆地迎了上去。一开始远远看去还不太清楚,走近了才看得真切。这女子长得:
冰肌玉骨,衣衫领口微微露出一点胸部。柳眉含翠,杏眼闪烁如银星。容貌如月般俏丽,性格天生清雅。身体如同燕子藏在柳枝间,声音好似黄莺在林中啼叫。如同半开的海棠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又似刚刚绽放的芍药在春日晴空中摇曳。
八戒见这女子生得如此俊俏,顿时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起来,大声问道:“女菩萨,你要去哪儿?手里提着的是什么东西?”—— 明明是个妖精,他却根本认不出来。—— 那女子连忙回答:“长老,我这青罐里装的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我特地来到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是为了还愿斋僧。” 八戒听了,满心欢喜,立刻像猪一样颠颠地跑回去,报告三藏:“师父!‘吉人自有天相’!您饿了,让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道跑哪儿摘桃玩去了。桃子吃多了,也让人不舒服,还容易拉肚子。您看,这不就有斋僧的人来了吗?” 唐僧不太相信,说:“你这个笨蛋,净胡说!我们走了这么久,一个好人都没遇到,斋僧的人从哪儿冒出来的!” 八戒说:“师父,这不就到跟前了嘛!”
三藏一看到女子,马上跳起身来,双手合十,恭敬地问:“女菩萨,你家在哪里住?是什么人家?有什么心愿,要来这里斋僧?”—— 明明是个妖精,长老也没认出来。—— 妖精见唐僧询问,马上编了一套假话,花言巧语地哄骗道:“师父,这座山叫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边下面就是我家。我父母都健在,他们平日里看经念佛,乐善好施,经常斋僧。因为一直没有孩子,他们求神拜佛,后来生下了我。本想给我找个好人家嫁了,又担心老了没人依靠,所以给我招了个女婿,好给他们养老送终。” 三藏听了,说:“女菩萨,你这话就不对了。圣经上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然父母都在,又招了女婿,有心愿的话,让你丈夫来还愿就行了,你怎么自己一个人在山里走呢?还没有丫鬟随从,这可不符合妇道。” 那女子满脸笑容,赶忙甜言蜜语地说:“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着几个客人锄地。这是我煮的午饭,给他们送去吃的。因为现在是五黄六月,家里没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我只能亲自送来。没想到遇到了你们三位远道而来的高僧,我想到父母一向好善,所以就想用这些饭菜斋僧。如果你们不嫌弃,就请收下吧。” 三藏说:“善哉!善哉!我徒弟去摘果子了,马上就回来,我不敢吃。要是我吃了你送的饭,你丈夫知道了骂你,那岂不是我的罪过?” 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又满脸堆笑地说:“师父啊,我父母斋僧还算不上什么,我丈夫更是个大善人,他一生就喜欢修桥补路,关爱老人,怜悯穷人。要是他知道这饭送给师父吃了,他对我的夫妻情分,会比平常更深。” 三藏还是坚决不吃。这可把旁边的八戒给急坏了,呆子撇着嘴,嘴里埋怨道:“天下和尚这么多,可没见过像我师父这么迂腐的!现成的饭,都不吃,非要等那猴子回来,分成四份才吃!” 他不由分说,一下子把罐子拱倒,就要张嘴吃。
就在这时,行者从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个筋斗翻了回来。他睁着火眼金睛一看,马上认出这女子是个妖精,立刻放下钵盂,抽出铁棒,当头就打。吓得长老赶紧伸手拉住他,喊道:“悟空!你跑过来要打谁?” 行者说:“师父,你面前这个女子,可不是什么好人。她是个妖精,要来骗你呢。” 三藏说:“你这猴头,以前还有点眼力,今天怎么胡说八道!这女菩萨有这般善心,要把这些饭斋僧,你怎么能说她是妖精?” 行者笑着说:“师父,您哪里知道!老孙在水帘洞当妖魔的时候,要是想吃人肉,就会变成金银财宝,或者变成庄台楼阁,又或者变成喝醉的人,再不然就变成美女。要是有痴心的人爱上我,我就把他们骗到洞里,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或蒸或煮。吃不完的,还会晒干了留着以后吃。师父,我要是回来晚了,您肯定就中了她的圈套,遭她毒手了!” 可唐僧根本不信,坚持说这是个好人。行者又说:“师父,我知道您的心思。您看她长得这么漂亮,肯定动了凡心。要是真有这个意思,就让八戒砍几棵树,沙僧找点草,我来当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您和她成亲,我们大家散伙,这也算是一件‘好事’。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去取经呢!” 唐僧本就是个心软善良的人,哪里经得起行者这番话,羞得光头都红到了耳根。
三藏正满脸羞惭,行者又急了性子,抽出铁棒,对着妖精的脸狠狠砸去。这怪物有些本事,施展出 “解尸法”。见行者的棍子袭来,它抖擞精神,提前逃开,只把一具假尸首留在原地,被行者一棒打死。这可把长老吓得浑身发抖,口中念叨着:“这猴子实在太无礼了!我屡次劝阻,他就是不听,还无缘无故害人性命!” 行者赶忙说道:“师父您别责怪,您先来看看这罐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沙僧扶着长老,凑近一看,哪有什么香米饭,罐子里全是拖着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而是几只青蛙和癞蛤蟆,在地上乱蹦。这下,长老心里才有点相信行者的话了。可猪八戒心里不服气,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师父,说起这女子,她不过是这附近的农妇,因为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路上碰到了我们,怎么能诬陷她是妖怪呢?哥哥的棍子重,走过来随手打了她一下,没想到就把人打死了,又怕您念紧箍咒,就故意用障眼法,变出这些东西,好让您别念咒。”
三藏听了这话,算是倒了霉,真就信了呆子的挑拨。他手指掐诀,口中念起了紧箍咒。行者顿时叫嚷起来:“头疼!头疼!别念了!别念了!有话好好说。” 唐僧说道:“还有什么好说的!出家人时刻都要心怀善念,方便行事。扫地都怕伤了蝼蚁的性命,爱惜飞蛾,用纱罩住灯火。你怎么步步都行凶!打死这个无辜的人,就算取到真经又有什么用?你回去吧!” 行者问道:“师父,您让我回哪儿去?” 唐僧说:“我不要你做徒弟了。” 行者又说:“您不要我做徒弟,只怕这西天路您走不成。” 唐僧说:“我的命由天定,该被哪个妖精蒸了煮了吃,那也是命中注定。难不成你还能救我逃脱大限?你赶紧回去!” 行者说:“师父,我回去倒也没什么,只是还没报答您的恩情。” 唐僧问:“我对你有什么恩情?” 大圣听了,连忙跪下磕头说:“老孙我因为大闹天宫,遭受伤身之难,被佛祖压在两界山下。幸亏观音菩萨给我受了戒行,又多亏师父您救我脱身。要是不陪您一起上西天,那我可就成了‘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遭人骂’的人了。” 唐僧本就是慈悲为怀的圣僧,见行者苦苦哀求,也就回心转意,说道:“既然这样,就饶你这一次。别再无礼了。要是再像刚才那样作恶,这咒语我就念二十遍!” 行者说:“念三十遍都行,只要我不打人了。” 于是,行者又伺候唐僧上马,把摘来的桃子献上,唐僧在马上吃了几个,暂且充充饥。
再说那妖精逃脱后,升到空中。原来行者那一棒并没有打死它,妖精的元神早已逃走。它在云端里咬牙切齿,暗暗恨着行者:“这几年总听人说起他的厉害,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那唐僧原本都没认出我,眼看就要吃饭了。要是他低头闻一闻,我就能一把抓住他,他不就成了我的盘中餐了?没想到这猴子突然出现,坏了我的好事,还差点挨了他一棒。要是就这么放过这和尚,我可就白忙活了。我还得下去再戏弄他们一番。”
这妖精真够狡猾,按下阴云,在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老妇人,看起来有八十岁左右,手里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哭着走过来。八戒见了,大惊失色:“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找女儿了!” 唐僧问:“找什么人?” 八戒说:“师兄打死的,肯定是她女儿。这个肯定是她娘找来了。” 行者说:“兄弟别胡说!那女子才十八岁,这老妇都八十了,哪有六十多岁还生孩子的?这肯定是假的!让老孙去看看。” 好个行者,迈开步子,走近仔细观看,只见这怪物:
假扮成一个老婆婆,两鬓白发如冰雪。走路慢悠悠,脚步虚浮不稳。身体瘦弱伶仃,脸像干枯的菜叶。颧骨高高翘起,嘴唇向下撇着。老年不比年轻时,满脸都是皱纹。
行者一眼就认出这是妖精,二话不说,举起棒子对着头就打。那怪物见棍子打来,又抖擞精神,元神出窍逃走了,留下一具假尸首,又被打死在山路下面。唐僧一看,吓得从马上摔下来,躺在路旁,二话不说,把紧箍咒从头到尾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行者,脑袋被勒得像个细腰葫芦,疼得难以忍受,在地上打滚哀求:“师父别念了!有话就说吧!” 唐僧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出家人要听劝,多行善事,才不会堕入地狱。我这么劝你,你怎么还是一味行凶,打死一个无辜的人还不够,又打死一个,这像什么话?” 行者说:“她是妖精啊!” 唐僧说:“你这猴子胡说八道!哪来这么多妖怪?你就是个无心向善、有意作恶的人。你走吧!” 行者问:“师父又赶我走?走倒也可以,只是有一件事不合适。” 唐僧问:“你有什么不合适的?” 八戒插嘴道:“师父,他是想和你分行李呢。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总不能空手回去吧?你把包袱里的旧僧衣、破帽子,分两件给他吧。”
行者听了,气得暴跳如雷:“你这个多嘴的蠢货!老孙我一心向佛,从来没有一丝嫉妒和贪恋的心思,怎么会想要分行李?” 唐僧问:“你既然没有这些心思,为什么还不走?” 行者说:“不瞒师父说,老孙五百年前,在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身手的时候,收降了七十二洞的邪魔,手下有四万七千群妖怪。我头戴紫金冠,身穿赭黄袍,腰系蓝田带,脚踏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棒,那也是威风八面。自从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做了您的徒弟,头上戴了这个金箍。要是就这么回去,也没脸见故乡的人。师父要是真不要我,就把那松箍咒念一念,把这个箍取下来,交给您,套在别人头上,我也就自在了。好歹也跟您一场,总不能一点情分都没有吧?” 唐僧大惊失色:“悟空,我当时只从菩萨那儿得到一卷紧箍咒,可没有什么松箍咒。” 行者说:“要是没有松箍咒,您还是带我一起走吧。” 长老无奈,只好说:“你先起来。我再饶你这一次,可千万别再行凶了。” 行者连忙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然后又伺候师父上马,继续开路前行。
那妖精呢,原来行者第二棍也没把它打死。这怪物在半空中,不停地夸赞:“好个猴王,果然有眼力!我变成那样,他还能认出我。这些和尚走得挺快,要是过了这座山,往西四十里,就不归我管了。要是被别的妖魔抓了去,我可就成了别人的笑柄,自己也得气炸了。我还得下去再戏弄他们一次。” 这妖怪又按下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老公公,模样是:
白发像彭祖一样,胡须比寿星还长。
耳朵里仿佛响着玉磬声,眼睛里闪烁着金星。
手里拄着龙头拐杖,身上穿着轻便的鹤氅。
手里掐着数珠,口中念着南无经。
唐僧在马上看到,心中欢喜:“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这老公公路都走不稳,还拼命地念经呢。” 八戒说:“师父,您先别忙着夸奖,这可是祸根啊。” 唐僧问:“怎么是祸根?” 八戒说:“行者打死了他女儿,又打死了他老婆,这个肯定是他老爹找来了。要是我们撞在他手里,师父,您就得偿命,判个死罪;我是从犯,得充军;沙僧也得被喝令去服苦役;那行者使个遁法跑了,受苦的不就只有我们三个吗?”
行者听到了,说道:“你这个呆子,净胡说八道,这不是吓唬师父吗?让老孙再去看看。” 他把棍子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喊道:“老官儿,您这是去哪儿啊?怎么一边走路一边念经?” 那妖精看走了眼,把孙大圣也当成了普通和尚,回答道:“长老啊,我老汉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一生乐善好施,斋僧拜佛。我命中无子,只生了一个女儿,还招了个女婿。今天早上女儿去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估计是被老虎吃了。我老伴先去找她,也没回来,一点消息都没有。我只好亲自来看看。要是真的遭遇不测,那也没办法,我就把她的骸骨收拾回去,埋在坟里。” 行者冷笑道:“我可是做老虎的祖宗,你怎么敢在我面前耍心眼儿?你能瞒过别人,可瞒不过我!我知道你是个妖精!” 那妖精吓得说不出话来。行者抽出棒子,心里琢磨:“要是不打它,它肯定会继续作怪;要是打它,又怕师父念紧箍咒。” 又一想:“不打死它,它趁机把师父抓走,我还得费心思去救…… 还是得打!就算一棍子打死它,师父念起咒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凭我这能说会道的嘴,哄哄他,应该也能行。” 好个大圣,念动咒语,叫来当坊土地和本处山神:“这妖精三次来戏弄我师父,这次我一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给我作证,别让它跑了。” 众神听令,哪敢不听,都在云端里看着。大圣棍子一挥,打倒了妖魔,彻底断绝了它的灵光。
唐僧骑在马上,再次被吓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八戒在一旁却冷笑着说:“好你个行者!真是疯了!才走了半天路,就打死了三个人!” 唐僧正要念紧箍咒,行者急忙跑到马前,大声喊道:“师父,别念!别念!您先过来看看这妖精现在的模样。” 众人一看,地上竟是一堆粉骷髅。唐僧大吃一惊,问道:“悟空,这人刚死,怎么就变成了一堆骷髅?” 行者解释道:“他本是个潜藏在暗处兴妖作怪的僵尸,专门在这儿迷惑人,败坏修行。被我打死后,就现出了本来面目。他脊梁骨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 唐僧听了,心里有些相信了。可那八戒在旁边又开始添油加醋地说:“师父,他下手太重,棍子又凶狠,把人打死了,只怕是怕您念紧箍咒,故意变成这副模样,好蒙蔽您的眼睛!” 唐僧向来耳根子软,又听信了八戒的话,于是又念起了紧箍咒。行者疼得难以忍受,跪在路旁,不停地叫嚷:“别念了!别念了!有话就快说吧!” 唐僧说道:“你这猴头!还有什么可说的!出家人行善,就像春天花园里的草,虽然看不见它生长,却每天都在长高;作恶的人,就像磨刀的石头,虽然看不见它磨损,却每天都在损耗。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个人,幸好没人检举,也没有对头。要是到了城市里,人多的地方,你拿着那根金箍棒,万一不知轻重,胡乱打人,闯出大祸,让我怎么脱身?你走吧!” 行者委屈地说:“师父,您错怪我了。这家伙明明就是个妖魔,一心想要害您。我打死他,是为您除害,您却认不出来,反而听信那呆子的冷言冷语,多次赶我走。俗话说:‘事不过三。’我要是还不走,那可真成了无耻之徒了。我走!我走!—— 走倒是走,只是您身边就没人保护了。” 唐僧生气地说:“你这泼猴,越发无礼!照你这么说,只有你是人,悟能和悟净就不是人了?”
大圣一听唐僧说八戒和沙僧也是人,心中不禁感到万分凄惨,对唐僧说道:“苦啊!您当初从长安出发,有刘伯钦送您上路;到了两界山,把我救出来,我拜您为师。我曾穿越古洞,深入山林,擒魔捉怪,收服八戒,又得到沙僧,我们一起吃尽了千辛万苦。可如今您却糊涂起来,只叫我回去,这可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啊!—— 罢了!罢了!罢了!只是可惜了那紧箍咒。” 唐僧说:“我不会再念了。” 行者说:“这可说不准。要是到了危险的地方,您脱不了身,八戒和沙僧又救不了您,那时您想起我来,忍不住又念起紧箍咒,就算我在十万八千里之外,脑袋也会疼得要命。要是再来见您,还不如现在就不回去。”
唐僧听他这么说,越发恼怒,从马上滚下来,让沙僧从包袱里取出纸笔,在山涧下取了水,在石头上磨好墨,写了一纸贬书,递给行者说:“猴头!拿着这个作为凭证!我再也不要你做徒弟了!要是再和你见面,我就堕入阿鼻地狱!” 行者连忙接过贬书,说:“师父,不用发誓,老孙走就是了。” 他把贬书折好,放在袖子里,然后又轻声对唐僧说:“师父,我跟了您一场,又承蒙菩萨的教导,如今半途而废,没能取得真经。您请坐,受我一拜,这样我走也能放心。” 唐僧转过身去,不理他,嘴里还嘟囔着:“我是个好和尚,不接受你这恶人的行礼!” 大圣见他不理睬,便使出了身外法,拔下三根脑后的毫毛,吹了口仙气,喊道:“变!” 立刻变出了三个行者,加上他自己一共四个,从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长老躲也躲不开,只好勉强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抖了抖身子,收回毫毛,然后又嘱咐沙僧说:“贤弟,你是个实在人,可要多留个心眼,防着八戒乱说,一路上更要小心。要是有妖精抓住了师父,你就说老孙我是他大徒弟。西方的那些妖怪,听说过我的本事,不敢伤害我师父。” 唐僧却说:“我是个好和尚,不会提你这个恶人的名字。你走吧。” 大圣见长老三番五次,坚决不肯回心转意,实在没办法,只好离去。你看他:
含着眼泪向长老叩头辞别,满怀悲伤地叮嘱沙僧。
一头擦去山坡前的草上的泪水,两脚蹬翻地上的藤蔓。
上天下地像车轮转动一样迅速,跨海飞山的本领堪称第一。
转眼间就消失了身影,很快就返回了原来的路途。
大圣强忍着心中的闷气,告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直回到花果山水帘洞。他独自一人,心中凄惨。忽然听到一阵嘈杂的水声,大圣在半空中望去,原来是东洋大海涨潮的声音。一看到这景象,他又想起了唐僧,忍不住泪流满面,停住云头,站了很久才离开。至于他这一去会有怎样的波折,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