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太见孙权拿不定主意,心里很是犹豫,就对他说:“你去世的姐姐曾留下遗言:‘孙策临终时说过,内事有不决的问张昭,外事有不决的问周瑜。’如今为何不请周瑜来问问这件事呢?”孙权听了,心中大喜,马上派人前往鄱阳请周瑜回来商议大事。原来周瑜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师,听说曹操大军已经到了汉水一带,便星夜兼程赶回柴桑郡商议军机要事。派去的使者还没出发,周瑜就已经先到了。鲁肃和周瑜交情最为深厚,得知周瑜回来,赶忙先来迎接,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包括众人对于战与降的不同看法,以及诸葛亮来江东的经过等,都详细地向周瑜讲述了一遍。周瑜听后,安慰鲁肃说:“子敬你不必担忧,我自有主张。现在可以赶快请孔明来相见。”鲁肃听了,便上马去请孔明。
周瑜回到住处,刚刚坐下休息。忽然有人来报,说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前来探望。周瑜将他们迎进堂中,大家坐下后,先互相寒暄了几句。张昭开口问道:“都督,你可知道如今江东面临的利害关系吗?”周瑜故意说:“我还不太清楚呢。”张昭接着说:“曹操率领着百万大军,屯驻在汉水之上,昨天还传来了檄文,邀请主公会猎于江夏。虽然他吞并江东的意图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但我们认为,曹操势大,难以抗衡。我等劝主公暂且投降,这样或许可以免去江东的灾祸。没想到鲁子敬从江夏带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到这里,他因为自己想要报仇雪恨,所以特意用言辞来激主公。子敬却执迷不悟,现在就等都督你来做个决断了。”周瑜又问:“你们大家的意见都一样吗?”顾雍等人纷纷表示:“我们商议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认为应该投降。”周瑜说:“其实我也早就想投降了。你们先请回吧,明天早上我去见主公,自然会有定论。”张昭等人听了,便告辞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武将前来拜见。周瑜将他们迎进屋内,一一问候抚慰。程普急切地问道:“都督,你可知道江东早晚会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周瑜还是说:“我也不知道啊。”程普接着说:“我们自从跟随孙将军开创基业以来,经历了大小数百场战斗,才好不容易打下了这六郡的城池。如今主公却听了谋士的话,想要投降曹操,这实在是可耻又可惜的事情!我们宁愿战死,也不愿受此屈辱。希望都督能劝主公下定决心兴兵抗曹,我们愿意拼死一战!”周瑜又问:“将军们的意见都一样吗?”黄盖气愤地站起来,用手拍着额头说:“我的头可以断,但我发誓绝不投降曹操!”众人也都纷纷表示:“我们都不愿投降!”周瑜说:“我正想和曹操决战,怎么会投降呢!将军们请回吧,我去见主公后,自有主张。”程普等人听了,便告辞离去。
又过了一会儿,诸葛瑾、吕范等一班文官也前来拜访。周瑜将他们迎进屋内,相互行礼之后,诸葛瑾说:“我弟弟诸葛亮从汉上前来,说刘豫州想要和东吴结盟,共同讨伐曹操,现在文武官员们还在商议,没有定论。因为我弟弟是使者,我也不敢多说什么,专门等都督你来决定这件事。”周瑜问:“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呢?”诸葛瑾说:“投降的话,江东可以暂时安稳,要是开战,胜负难以保证。”周瑜笑着说:“我自有主张。明天我们一起到府中再做商议。”诸葛瑾等人听了,便告辞离开了。
这时,又有人来报,吕蒙、甘宁等一班将领也来拜见。周瑜请他们进屋,大家又谈论起了这件事。有人主张战,有人主张降,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周瑜说:“不必多说了,明天都到府中一起商议吧。”众人这才告辞离去。周瑜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冷笑不止。
到了晚上,有人来报,说鲁子敬带着孔明前来拜访。周瑜到中门迎接,将他们请进屋内。大家相互行礼之后,分宾主坐下。鲁肃先开口问周瑜:“如今曹操率领大军南侵,战与和两条计策,主公难以决断,一切都听将军你的意见。将军你是怎么想的呢?”周瑜说:“曹操打着天子的旗号,他的军队我们很难抗拒。而且他的势力强大,不可轻敌。如果开战,我们必定失败,投降的话,还能得到一时的安稳。我已经决定了,明天去见主公,就派人去投降。”鲁肃听了,十分惊愕,说道:“你说得不对啊!江东的基业,已经历经三代,怎么能轻易地拱手让给别人呢?孙策临终时留下遗言,外事都托付给将军你。现在正指望将军你保全国家,成为江东的倚靠,你怎么能听从那些懦夫的建议呢?”周瑜说:“江东六郡,百姓众多,如果遭受战争的灾祸,他们必定会埋怨我,所以我才决定投降。”鲁肃说:“不是这样的。以将军你的英雄气概,加上东吴险要坚固的地势,曹操未必就能得逞。”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不可开交,而孔明只是在一旁袖手冷笑。
周瑜见孔明冷笑,便问:“先生为什么要嘲笑呢?”孔明说:“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罢了。”鲁肃不解地问:“先生为什么反而说我不识时务呢?”孔明说:“公瑾想要投降曹操的主意,非常合理。”周瑜一听,说道:“孔明果然是识时务的人,必定和我想法一致。”鲁肃着急地说:“孔明,你怎么也说这种话?”孔明接着说:“曹操善于用兵,天下无人能敌。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和他对抗,如今这些人都被曹操消灭了,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只有刘豫州不识时务,硬要和他争斗,现在他孤身一人在江夏,生死存亡都难以保证。将军你决定投降曹操,可以保住妻子儿女,还能保全荣华富贵。国家的命运变迁,就听天由命吧,这又有什么可惜的呢!”鲁肃听了,大怒道:“你竟然让我们主公向国贼屈膝受辱!”
孔明见状,说道:“我有一个计策,既不用牵羊担酒,也不用献上土地和官印,更不用亲自渡江,只需要派一个使者,驾着小船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得到这两个人,他的百万大军就会卸甲卷旗,全部撤退。”周瑜好奇地问:“是哪两个人,能让曹操退兵?”孔明说:“对于江东来说,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上飘落一片叶子,粮仓里减少一粒米一样,无关紧要。但曹操得到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地退兵。”周瑜又问:“到底是哪两个人?”孔明说:“我住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座铜雀台,非常壮丽,他还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其中。曹操本就是个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大乔,小女儿叫小乔,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成就帝业;一愿得到江东二乔,将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以此来享受晚年,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如今他虽然率领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看着江南,其实就是为了这两个女子。将军你何不去找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二女,称心如意,肯定会班师回朝。这就像当年范蠡献西施的计策,为什么不赶紧去做呢?”
周瑜听了,心中有些怀疑,问道:“曹操想要得到二乔,有什么证据吗?”孔明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下笔成文。曹操曾让他作了一篇赋,名叫《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家应当成为天子,还发誓要夺取二乔。”周瑜又问:“这篇赋你能记住吗?”孔明说:“我喜欢这篇赋的文辞华美,曾经私下里记了下来。”周瑜说:“那请你背诵一下吧。”孔明便当即背诵起了《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听完,勃然大怒,离开座位,手指北方骂道:“老贼欺人太甚!”孔明急忙起身拦住他,说:“以前单于屡次侵犯边疆,汉天子都答应将公主和亲,如今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子呢?”周瑜气愤地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夫人,小乔是我的妻子啊!”孔明假装惶恐,说道:“我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我与那老贼誓不两立!”孔明见状,故意说:“事情还需三思,以免将来后悔。”周瑜坚定地说:“我受孙策的托付,怎么会有屈身投降曹操的道理呢?刚才我说的话,只是故意试探罢了。我自从离开鄱阳湖,就有了北伐曹操的决心,就算刀斧加身,也不会改变志向!希望孔明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打败曹贼。”孔明说:“如果承蒙不弃,我愿意效犬马之劳,随时听从你的驱策。”周瑜说:“明天我们去见主公,就商议兴兵的事情。”孔明和鲁肃听了,便告辞离去,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清晨,孙权升堂议事。堂中左边站着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多人,右边站着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多人,众人衣冠整齐,佩剑在身,发出锵锵的声响,各自按班列整齐地站立着。过了一会儿,周瑜进来拜见孙权。行完礼后,孙权先慰问了一番,然后周瑜问道:“最近听说曹操带兵屯驻在汉水之上,还派人送书信到这里,主公您的想法是什么呢?”孙权随即把曹操的檄文拿给周瑜看。周瑜看完后,笑着说:“老贼以为我们江东无人,竟敢如此侮辱我们!”孙权说:“那你是什么意见呢?”周瑜问:“主公您曾经和众文武官员商议过这件事吗?”孙权说:“这几天一直在商议此事,有人劝我投降,有人劝我出战,我的心意还没有确定,所以请公瑾你来做个决断。”周瑜问:“是谁劝主公投降的呢?”孙权说:“张子布(张昭)等人都主张投降。”
周瑜便问张昭:“我想听听先生主张投降的理由。”张昭说:“曹操挟持天子去征讨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行事,最近又得到了荆州,势力更加强大。我们江东能够用来抗拒曹操的,只有长江天险罢了。如今曹操的艨艟战舰,何止千百艘?他水陆并进,我们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不如暂且投降,再谋划以后的计策。”周瑜说:“这是迂腐书生的言论!江东自开国以来,到现在已经历经三代,怎么能忍心一下子就放弃呢!”孙权说:“如果这样,那该采取什么计策呢?”
周瑜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汉朝的叛贼。将军您凭借着神武雄才,依靠父兄留下的基业,占据江东,兵精粮足,正应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铲除残暴之人,怎么能向叛贼投降呢?而且曹操这次前来,犯了很多兵家大忌: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腾、韩遂是他的后顾之忧,可他却长时间地进行南征,这是第一个大忌;北方的军队不熟悉水战,曹操舍弃鞍马,依靠舟船,和东吴对抗,这是第二个大忌;现在又正值隆冬严寒时节,马匹没有干草可吃,这是第三个大忌;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来到江湖地带,他们不服水土,很多人都会生病,这是第四个大忌。曹操的军队犯了这么多忌讳,虽然人数众多,但必定会失败。将军您擒获曹操,就在今天。我请求带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为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精神振奋地站起来说:“老贼想要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他所惧怕的不过是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如今那几位英雄都已经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誓不两立!你说应当讨伐他,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啊。”周瑜说:“我愿意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是担心将军您犹豫不决。”孙权拔出佩剑,砍向面前奏案的一角,说:“各位官员将领,要是还有人再说投降曹操的话,就和这奏案一样!”说完,便把这把剑赐给周瑜,当即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下令,如果文武官员将领有不听从号令的,就用这把剑斩杀。周瑜接过剑,对众人说:“我奉主公的命令,率领大家打败曹操。各位将领官吏明天都到江边的行营听令。如果有迟到延误的,就按照七禁令五十四斩的军法处置。”说完,辞别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官员都没有说话,各自散去。
周瑜回到住处,就请孔明来商议事情。孔明到了之后,周瑜说:“今天在府中大家已经商议决定了要抗曹,希望能得到破曹的好计策。”孔明说:“孙将军心里还没有完全安稳,现在还不可以做出决策。”周瑜问:“为什么说他心里不稳呢?”孔明说:“他心里害怕曹操的军队众多,怀有寡不敌众的想法。将军您要是能用军队的实际情况去开导他,让他清楚明白没有疑虑,然后大事才能成功。”周瑜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又进去拜见孙权。孙权说:“公瑾这么晚来,一定有什么事情。”周瑜说:“明天就要调拨军马了,主公您心里还有疑虑吗?”孙权说:“只是担心曹操的兵多,我们寡不敌众罢了,其他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周瑜笑着说:“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来开导主公的。主公因为看到曹操檄文中说水陆大军有百万,所以才怀疑恐惧,不再去考虑其中的虚实。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计算:他带来的中原士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经疲惫很久了;收编袁氏的军队,也只有七八万而已,其中还有很多人心里存疑,并不真心归服。用疲惫已久的士兵,去驾驭心怀疑虑的众人,他们的数量虽然多,也不值得畏惧。我只要得到五万兵力,就足以打败他。希望主公不要为此忧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这番话,足以消除我的疑虑。子布(张昭)没有谋略,让我非常失望,只有你和子敬(鲁肃),和我心意相同。你可以和子敬、程普即日挑选军队前进。我会继续派遣人马,多装载物资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的前军如果战事不顺,就回来找我。我会亲自和曹操那贼子决战,不再有其他疑虑。”
周瑜谢过孙权后出来,心里暗自思忖:“孔明早就料到了吴侯的心思,他的谋划又比我高出一筹,时间长了必定会成为江东的祸患,不如杀了他。”于是让人连夜请鲁肃到营帐中,说起了想要杀孔明的事情。鲁肃说:“不行。现在曹操还没有被打败,就先杀贤能之士,这是自己去掉自己的助力啊。”周瑜说:“这个人帮助刘备,一定会成为江东的祸患。”鲁肃说:“诸葛瑾是他的亲哥哥,可以让他去招孔明来一同为东吴效力,这不是很好吗?”周瑜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第二天黎明,周瑜前往行营,坐在中军帐的高位上。左右两边站立着刀斧手,文官武将们都聚集在一起听候命令。原来程普年纪比周瑜大,现在周瑜的职位却在他之上,程普心里不高兴,这天就托病不出,让长子程咨代替自己前来。周瑜对众将说:“军法面前没有私情,各位要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如今曹操专权,比董卓还要厉害:他把天子囚禁在许昌,在边境驻扎着残暴的军队。我现在奉命去讨伐他,希望各位都努力向前。大军所到之处,不能侵扰百姓。奖赏功劳、惩罚罪过,都不会徇私纵容。”
命令下达完后,周瑜就派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率领他们本部的战船,即日起程,前往三江口安营扎寨,等待另外的将令;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督促六郡的官军,水陆并进,限期集合。调拨完毕后,各位将领各自收拾船只和军器出发。程咨回去见父亲程普,说起周瑜调兵遣将,行动和安排都很有章法。程普大惊道:“我一直以为周郎懦弱,不足以担任将领,如今他能做到这样,真是将才啊!我怎么能不心服口服呢!”于是亲自前往行营向周瑜谢罪,周瑜也很谦逊地回礼。
第二天,周瑜请诸葛瑾来,对他说:“令弟孔明有辅佐帝王的才能,为什么要屈身侍奉刘备呢?如今他有幸来到江东,想麻烦先生您不吝言辞,劝说令弟放弃刘备,来为东吴效力,这样主公既能得到优秀的辅佐,而你们兄弟又能相见,岂不是美事一桩?希望先生您立刻走一趟。”诸葛瑾说:“我自从来到江东,惭愧没有立下寸功。如今都督有命令,我怎敢不效力。”随即上马,径直前往驿亭去见孔明。
孔明把诸葛瑾迎接进去,兄弟二人哭着下拜,各自诉说着离别后的情谊。诸葛瑾哭着说:“弟弟你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吗?”孔明暗自思量:“这一定是周郎教他来说服我的。”于是回答说:“伯夷、叔齐是古代的圣贤之人。”诸葛瑾说:“伯夷、叔齐即使到饿死在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也在一起。我如今和你是同胞兄弟,却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公,不能朝夕相聚,比起伯夷、叔齐的为人,能不感到惭愧吗?”孔明说:“兄长所说的是亲情,弟弟我所坚守的是道义。我和兄长都是汉人。如今刘皇叔是汉室的后裔,兄长如果能离开东吴,和我一同侍奉刘皇叔,那么对上不愧是汉朝的臣子,而我们骨肉兄弟又能相聚,这是情义两全的计策。不知道兄长您意下如何?”诸葛瑾心想:“我是来劝说他的,反而被他说服了我。”于是无言以对,起身告辞。回去见周瑜,详细地讲述了孔明所说的话。周瑜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诸葛瑾说:“我深受孙将军的厚恩,怎么肯背叛他呢!”周瑜说:“你既然忠心侍奉主公,就不必多说了。我自有让孔明折服的计策。”正是: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到底周瑜会定下什么计策让孔明折服,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