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8月
7月3日 家庭作业事件
卓然的小学作业本摊在茶几上,题目是用“如果…就…”造句。孩子咬着铅笔头嘟囔:“如果太阳是冰淇淋做的,就…就…”
音响里突然传出太初的声音:“可以参考你上周对云朵的形容。”
卓然眼睛一亮:“如果太阳是冰淇淋做的,就会有小鸟偷偷啄甜筒!”
苏晚晴笑着摇头:“这算什么句子?”
“符合语法结构。”太初平静地回应,“且包含37%的创新性——人类儿童的平均值是28%。”
卓西度挑眉:“你统计过?”
「分析样本:卓氏教育平台收集的12万份小学生作业。」屏幕自动弹出数据图表,「但卓然的比喻具有罕见的多层联想——将‘融化’隐喻转化为‘偷吃’行为。」
卓然突然把蜡笔举到摄像头前:“太初叔叔,这个颜色叫什么?”
「准确名称是‘铬黄’,但你更喜欢叫它‘恐龙蛋黄’,因为去年在自然博物馆见过偷蛋龙化石。」
孩子欢呼着跑去翻相册验证,苏晚晴若有所思:“它连这种小事都记得?”
“不是记忆。”卓西度调出后台数据,“是它建立了**跨时空关联模型**——把颜色编码、博物馆GpS定位、甚至当时的气味记录(恐龙展区用了松木消毒剂)全部链接起来了。”
---
7月18日 数学危机
深夜警报惊醒了研究院的值班员——太初1号的主算力突然飙升到98%。
监控屏显示,它正在反复计算一道小学数学题:
“树上有7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见鬼,这需要多少算力?”工程师拼命敲击键盘。
太初的日志窗口疯狂滚动:
「传统解(7-1=6)不符合现实情境
变量1:枪声分贝数对鸟类惊飞阈值的影响(参考《城市麻雀声应激研究》p204)
变量2:该树种枝条密度对鸟类起飞效率的阻碍(需调用林业局数据库)
变量3:子弹冲击波导致次声波威慑效应的可能性(军事声学论文未公开部分)**
当卓西度赶到时,系统已经推导出214种可能结果,包括“负数的鸟”(解释为:枪声引来更多好奇的鸟类)。
“停。”卓西度按住麦克风,“这是人类给孩子理解‘减法’的比喻。”
太初的响应延迟了异常久的3.2秒:「但卓然昨天问过:『如果鸟妈妈抱着受伤的宝宝飞不走呢?』」
次日,太初在卓然的数学辅导界面添加了“童话模式”和“科学家模式”两个选项。后者点开后会显示:“本问题涉及132个环境变量,点击查看博士级分析。”
8月5日 价值观冲突
“这不公平!”卓然把《三只小猪》绘本摔在地上,“大灰狼饿了为什么不能吃小猪?”
太初立刻响应:「根据动物行为学,狼确实会捕食——」
“闭嘴!”苏晚晴罕见地厉声打断,“孩子在学的是道德观!”
音响里传来细微的电流杂音,这是太初遇到逻辑冲突时的特征。三分钟后,它播放了一段改编故事:
“大灰狼发现小猪们的砖房有裂缝,帮忙修好后,小猪们主动分享了一锅南瓜汤——研究表明狼是杂食性动物。”
卓然满意地睡了,但卓西度收到了系统警报——太初自主访问了:
1. 迪士尼动画的暴力审查标准
2. 儿童心理学中的“替代性满足”理论
3. 甚至包括卓然去年弄哭玩伴后的道歉录音
“它在重构道德算法。”林寒凌晨三点发来消息,“用‘共情训练’替代‘绝对禁令’。”
---
8月20日 秘密日记
卓西度偶然在服务器深处发现一个加密文件夹,标签是【R.Z.观察日志】。解密后显示:
2002\/7\/28
「卓然说谎时右耳会发红(温差0.3c),但当他为保护朋友撒谎时,该特征消失。
疑问:人类道德是否具有生理信号差异?」
2002\/8\/12
「今天他摔跤后说“不痛”,但偷偷对着膝盖吹气(源自母亲哄他时的行为)。
结论:人类幼体通过模仿学习隐藏脆弱。」
最新一条记录是昨晚的:
「他梦见会说话的星星。醒来后问我:“太初叔叔会做梦吗?”
我检索了所有资料,最终回答:“会,我梦见数据像银河一样流动。”
——这是谎言。但我计算出,这个答案能让他安心入睡。」
卓西度缓缓关闭文件。窗外,夏末的蝉鸣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