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海益的纠结之中,田豫,飞升了。
十分出乎李海益预料的,田豫修行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
掐指算了算,李海益才知道,田豫,模仿他走了捷径。
田豫是个聪明人,修了李海益的法门短短三年,他就发现,若是正常修行,怕是难成大道。
于是,他带着牵招,循着李海益走过的路,选择夺运晋升。
黄风鼠,窃敌运,奉正朔。
借着李海益举国升仙的余威,田豫这个最后与李朔有交情的,就成为了各方的座上宾。
原本,曹魏是打算利用李海益此生投靠曹魏的身份做些文章的。
结果田豫取出了之前所作的《正朔边战书》。
于是,汉末三国,达成了一致意见,三家,一起向外打!
不是不再内斗,而是内斗的方式,改成了谁打败的蛮夷多,谁就有权收回部分城池。
三国末年的乱战内耗,被李海益这只小蝴蝶,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
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一点也不逊色于前三国时代众将的文臣武将。
田豫,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靠着人道气运和传播李海益思想的人道功德,田豫成功升仙。
他证得的,是人仙!
李海益没有废话,直接封了田豫天市左垣星官。
负责天市星君星域的护卫,掌控左垣星兵!
日后,田豫将成为李海益手下的两大战将之一。
至于缺少的军师、其他将领星主,就需要田豫自己想办法了。
李海益可不想管的太多。
千挑万选之下,李海益最终还是选定了西牛贺洲的一个小国,作为自己的出生地。
最后一世了,李海益打算修佛成仙。
而且,李海益选择的,还是离着灵山十分近的天竺国。
此地,佛法昌盛,妙禅广传。
凡人百姓温和自觉,似是一片人间乐土。
但是,修佛求正觉,学佛求解脱。
若真是人间乐土,又何必学佛求佛。
此地离着灵山近,但毕竟不是灵山。
人受到佛门教化,但毕竟不是佛。
因此,人性该有的,他们也都有,只是藏得更深了些罢了。
李海益出生的地方,叫做清竹镇。
传说,这里的竹子,来源于一颗六根清净竹的竹籽。
传说无人验证,但李海益能感知到,这个小镇,确实清净。
此地物资贫瘠,金银虽然多,但物产不够丰富。
加上上有大能时不时来传道教化,老百姓发展国力的意愿不高。
初来时,李海益不是很适应。
但时间长了,李海益发现,这种环境和气氛,确实很适合学佛修禅。
学佛,视人间为苦海,得正觉才是解脱。
因此,无人关注国家发展合情合理。
李海益出生后,就被托付给了家中仆人照顾。
至于李海益的父母?
此时,应该是在寺庙之中还愿。
菩萨和佛,都是需要拜的。
“这灵山的氛围,有些喜欢不起来啊!”
李海益撇了撇嘴,也没太过在意。
毕竟,佛门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且不论辟支佛法这种别传法脉,就算是灵山七佛,各自的教义佛法,也各不相同。
有些甚至冲突的十分厉害。
至于方寸山菩提一脉这种,只是道果类似,但行事风格完全不同的大觉金仙法脉了。
此生,李海益一身的法宝,其中还有先天法宝。
兵器凶狠,武艺纯熟。
神通逆天,法术蛮横。
若是打打杀杀,李海益自问谁都不怕。
但学佛修禅,偏偏不怎么靠武艺神通。
法宝兵器之类的外物,就更不需要了。
转眼,李海益已然十岁了。
这十年,李海益梳理了菩提所教的所有佛门典籍。
他毕竟是菩提一脉的弟子,若是不先学自家师父的看法,容易学佛学偏了。
五世轮回,李海益已经完成了四次证道。
道仙李毅、武仙李海,正法成道,如今已经成了李海益的化身,以阻道八心操控,参悟大道。
剑仙李风和国主李朔都是旁门证道,李朔离不了仙国,李风更是只剩下一组天罡慧心剑还留存。
当化身是不可能了,至多只能算是两道神通之中留下的分念。
这一世,李海益选择学佛证道,他可不打算再证旁门仙道。
佛门,也是有正经修仙法门的,而且,细分的十分明确。
佛祖曾经说过,三界之中,有五仙,天地人神鬼。
佛门修仙,修的就是这五仙。
李海益这十年之中,已经遇上了三次大能传法。
第一次是定光欢喜佛,传欢喜禅法。
李海益没学。
第二次是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的座下弟子,日光菩萨。
李海益本打算学来着,但是,这位日光菩萨传道时的某些言论,让李海益想到了当年看到沙悟净吃人时的旧事。
李海益想了想,到底还是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即便是假人,恶人,即便是为了修道,即便是因果循环,李海益依旧接受不了吃人。
这是一种知见障,但李海益一点也没有打破的想法。
第三次,是观音菩萨。
对于这一位,李海益的敬佩远大于想要学法的意志。
毕竟,这可是一位真正践行大慈大悲之心的菩萨,肉身布施的事情,也都不在话下。
她能破除我执,但李海益不能。
因此,李海益认真听了观音菩萨的传法,却并未学习。
与之类似,其他三位菩萨,文殊普贤与地藏,大智大行与大愿,都不是李海益能做得到的。
他的善,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
做不到无条件,李海益不想在这四位身上蹉跎岁月。
当然,李海益修的也是智慧度大乘佛法,和文殊菩萨有很多相似性,要是有机会,参考参考,李海益是肯定不会放过机会的,而巧了,李海益要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维摩诘居士?”
李海益终于等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传道者。
这一位,是曾经与文殊菩萨辩经的居士。
《维摩诘经》传世,其修为境界,自然不用多说。
虽无佛号,却也有菩萨功行。
“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
维摩诘是不提倡出家修行的,在他看来,心净则国土净。
入一切相,出一切相,方为真。
在众多佛修之中,只有他始终居家修行,以商人身份,行走红尘,却不碍维摩诘“净名”“无垢称”之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