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雪霁初晴,距离那次惊动全校的实弹比试已过去三日。周亦云凭借精湛的战术素养,不仅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赢得了师生的普遍尊重,更被破格聘任为战术军事理论教官。得益于他的职务,同行周卫国也获得了学院的进修资格,而林娥则以联络员身份继续协助他们的工作。三人的莫斯科生活,正沿着既定轨道稳步前行。
这日清晨,周亦云正在办公室整理次日的教案。胡桃木书架上,《战争论》与《红星报》并肩而立,窗外克里姆林宫的尖顶在朝阳下泛着冷冽的光。敲门声响起时,林娥起身打开了房门,身着元帅制服的叶戈罗夫,张开双臂,带着伏特加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搞的周亦云避无可避:\"亲爱的周,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改造了会议厅 \" 他晃了晃手中的名单,\"明天将有超过三百名学员来听您的大纵深理论的首堂课。\"
周亦云与元帅热情拥抱后,目光落在那份名单上罗科索夫斯基,谢苗?帕夫洛维奇?伊万诺夫等人都是大名鼎鼎。当看到 \"朱可夫\" 的签名时,更是让他惊讶,在叶戈罗夫元帅的说明下才知道这位后来名震天下的元帅此刻正在伏龙芝进修,然而在这张名单里面周亦云还看到了几个人中国人的名字。
中午时分,周亦云偕林娥前往教学楼。走廊里回荡着各国学员的交谈声,斯拉夫语、德语、汉语此起彼伏。推开教室门时,正撞见周卫国涨红着脸比划手势,试图用俄语解释什么。台下的苏联学员们先是面面相觑,继而爆发出善意的哄笑。周亦云不动声色地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寥寥数笔勾勒出战术示意图,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周亦云满意的继续讲课。
次日清晨,改造后的礼堂座无虚席。当周亦云走上讲台时,前排的朱可夫正与罗科索夫斯基低声交谈。他的目光扫过学员们年轻的面庞,突然想起1个半月前的在黄埔军校的讲台上,那些同样充满渴望的眼睛。如今的他们还是有理想,有信仰的军人而不是后面那个红色帝国。
\"同学们,\" 周亦云的的声音在扩音器里回响台下的众人立即安静了下来,周亦云刷刷的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问道,\"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改变战争形态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大纵深到底是什么\"周亦云接着把在黄埔已经讲过一遍的理论又讲了一遍,并且删除了部分为中国特意编写的理论解读,引的台下的军官和学生议论纷纷。
在提问环节苏朱可夫站起身,他看着笔记本说道:\"周少校,我是朱可夫,大纵深理论的核心是 ' 同时突破战术地幅和战役地幅 ',需要航空兵、装甲集群、炮兵的精密协同。\" 他的目光扫过周亦云,\"但周少校,我想问一下既然是装甲集群,我们要怎么保证在大平原上步兵的速度能够跟的上坦克的速度。\"
周亦云从容转身,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两道利落的弧线。军用卡车的轮廓尚未干透,装甲运兵车的立体透视图已跃然眼前。他用指尖轻点钢铁车身:\"诸位同学请看,这种用履带装甲结构的车辆,就是步兵伴随坦克进攻的最好伴侣。
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朱可夫这位未来的元帅此刻正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周亦云的讲解如剥茧抽丝:\"当步兵搭载这种机械化载具时,突击速度将提升三倍,伤亡率却能降低六成。\"
说罢周亦云拿起讲台上的收音机说道:\"无线电技术的诞生堪称人类军事史上的革命性突破。\" 旋钮转动时,沙沙电流声传了出来接着说道:,\"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核心在于信息同步,即便通讯设备出现故障,那么我们一样可以使用传统旗语在代替无线电通讯\"
时光在黑板与讲台间悄然流逝。当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敲响十三下,周亦云最后一笔点在了战术通讯网络图上。教室里仿佛积蓄了一个上午的能量在此刻爆发,掌声如排山倒海般涌来。朱可夫第一个起身鼓掌,周亦云在一片欢送声中下了讲台,结束了这场持续5小时的授课,这堂课后来被写入了伏龙芝学院史册。而周亦云所画的装甲运兵车草图,在二十年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场上和所向披靡的 t-34 坦克组成了洪流,提前让红色联盟在战争期间诞生了装甲车,被称为了装甲先驱。
而今天演讲的这份学员名单后来成为了传奇,在 1926年那个寒冷的冬日,未来的苏联元帅、华夏将军,德国将军,以及无数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名字,共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了一位东方战术家的战术课程。周亦云签名的这张份名单和周亦云的画像在未来被放在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博物馆也是唯一一个作为外国人被挂像瞻仰的人。
周亦云讲课结束,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被叶戈罗夫元帅和安里菲洛夫拦住了去路,两人热情的招呼周亦云前往了叶戈罗夫元帅的办公室,周亦云对于两人的来意非常清楚,可是一点不急,只是不急不慢的喝着茶,这时安里菲洛夫开口,希望林娥和周卫国回避一下,两人自无不可,等两人在秘书的带领下出去了,叶戈罗夫元帅才说明来意,原来叶戈罗夫元帅希望用苏联的物品交换周亦云的装甲运兵车的图纸。
周亦云就是故意的,这玩意儿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投钱,多少弯路都可以填平,在国内也没有这个条件,今天在会议室内就是为了给红色联盟看的,如今果然来了,周亦云早就想好啦要换的东西,周亦云开口道:“亲爱的,达瓦里西,我想去看看你们的坦克。”
叶戈罗夫元帅闻言一怔:\"可我们并没有坦克。\" 周亦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见状,叶戈罗夫元帅表示需要向上级请示,两人又寒暄几句后,周亦云便告辞了。
一天后,一份标注着 \"特急\" 的红色卷宗摆上了斯大林的案头,由于苏联坦克研发现在属于保密,斯大林则成克格勃局长捷尔任斯基让安全处长谢洛夫亲自带队展开调查,他们问询了可以接触到坦克的所有人,约谈了所有接触过教案的人员,并且把周亦云的装甲运兵车的简画给了科研人员,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承认确实是划时代武器。
最终调查报告用红笔圈出结论:\"无证据显示军事机密泄露\"。但在卷宗的最后一页,谢洛夫用极小的字体写下批注:\"周亦云少校的军事思维远超时代,建议密切关注\",尽管调查无果,但斯大林最终仍批准了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