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曦也不催促,点点头,就真的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磕起了瓜子。
这回再看她这身扎眼的装扮,姜红菊一点都不觉得怪里怪气了。反而越发觉得,多好的小姑娘啊!跨国寻亲,寻的还是个便宜妹妹。这品德,多高尚!越看越觉得这个雇主大气。
姜红菊说话算话,大集结束,直接把地摊上铺的塑料布四个角往中间一折,又用了块大油布往上一盖,最后在边沿处压上几块小石头,这就算收完摊子了。
刚才等待的过程中,白曦已经扫过整个摊位了。都是草扎的笤帚,竹编的簸箕,背篓,倒也的确用不上什么特别郑重的防盗手段。
收完摊位,姜红菊就忙忙叨叨的去借了辆驴车。饶是白曦这几年身经百战,看见这辆驴车,也是愣了三秒。
说是驴车,其实就是一头小黑驴,后头套了一个小轱辘车。
白曦这几年,不是没见过驴车。就是,还真没见过这么紧凑的“小型家用驴车”。
姜红菊热情的招呼着白曦上车。白曦也不矫情,抓住车轱辘,踮脚借了把力,就坐了上去。
本以为这就要走了,结果姜红菊又让她再等等。
大集的位置在农贸市场,旁边有不少卖锅碗瓢盆,大饼油条的店铺,烟火气十足。
姜红菊一溜小跑,先到馒头店买了一大兜子的肉包子,又进了隔壁卖熟铁的铺子,不一会就拎了一口铁锅出来。
姜红菊哼哧哼哧提溜着东西放上了驴车,然后自己也侧身坐到了轱辘车的边沿,面冲着小黑驴,本就紧凑的小型家用驴车于是更紧凑了。
姜红菊拿起轱辘车上的鞭子,轻轻的抽在了小黑驴的屁股上,于是小黑驴勤勤恳恳的拉着这一车,两人,登山包,铁锅,许多肉包子,吱嘎吱嘎的上路了。
一直到中午,这头卖力的小黑驴路过一个凉棚时,才被勒停下来。
轱辘车上的两个人都被颠的受不住了,跳下车来活动活动手脚。
通过刚才一路上的攀谈,白曦了解到了这个殷勤的向导叫姜红菊,老家在崖山,这趟给白曦带路,还可以顺带回家看看老娘,刚才的铁锅和肉包子就是给老娘带回去的。
姜红菊也知道了这位人美心善的大方雇主叫小白。
“上趟回家,家里炒菜的铁锅年代太久,被烧穿了。前阵子老娘打电话来,说今年补锅匠一直上我们村子来,你看,这次不就正好顺手就给带回去了嘛!”
姜红菊一边说,一边解开塑料袋,掏出两个白白胖胖的大肉包,“小白,你也来一个,吃完继续赶路,太阳下山之前咱们肯定能到了。”
白曦不言语,接过包子就啃了起来。一边啃,一边观察周围的地形。
从镇子上到这里,小黑驴已经带着他们翻过了三个山头。
山路都极窄,但勉强能通过一辆单行的汽车。
前几日刚下过雨,到今天泥土已经全干透了。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土路上偶尔会有若干道车辙印。
“好神奇,这么窄的路,汽车也能过吗?那两辆车要是头对头不是就杠上了,那不是谁也走不了了?”。白曦指着路边的车辙印,好奇的向姜红菊提问。
这一说,姜红菊闹了个大红脸。
生怕白曦觉得自己被宰了,朝她要回那还没捂热的1000块带路费。
连忙解释,“我们这里虽然偏僻,但也是通电,通水,通信号的,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什么的也得上来检修。从这边上山,另一条路下山。不走回头路。但除了他们,我们本地人基本是没人开车来这的。外地人就更加不敢开车走这条山路了,所以驴车还是最实惠的上山办法。”
小白“喔”了一声就没说什么了,似乎也不是真的关心什么车啊驴啊,只是继续啃包子。
估计又在想她那个蓝眼睛的便宜妹妹了,姜红菊松了口气。
吃完包子,两人也休整的差不多了,又上了驴车,继续赶路。
接下来的路,越来越陡,岔路又多,两人东一拐,西一转,这点姜红菊倒是没有夸张,没有本地人带路,还真不一定能找到去村里的路。
小黑驴也在这个时候发挥出了它的真实实力,不管路有多崎岖,它的四个蹄子都迈的稳稳的,越走越欢快。
但它身后的小轱辘车就不一样了,崎岖的山路让它开启了震动模式,白曦和姜红菊坐在车上,不得不也随机上下左右的晃动,以配合它的节奏。
终于在即将要日薄西山的时候,路边出现了一块蓝底白字的路牌,崖山村。
一路过来,看惯了自然造物,突然出现了现代文明的产物,白曦一时间有种今夕何夕的感觉。
进村的路比外面的土路好走了不少,都是石板路。
姜红菊驾着驴车停在了一户人家门口,很显然,这里就是她娘家了。
“小白妹子,你先在这稍微等一会。”说罢她就扶着车轱辘跳下了车。
然后两只手搬起了铁锅,再用食指钩住肉包子的塑料袋,“噌噌噌”的往楼梯上跑。
一边跑嘴里还要喊,“老娘,老娘,快来搭把手。”
接着楼上就传来了一串叽里呱啦的土话,白曦不大听的明白。
趁这个当口,她环顾四周,打量起了这里的环境。
崖山村这个名字不是白叫的。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并不在一块平地上,户与户之间差不多都有高低的落差。
有点类似梯田景观。
因为山上地方大,房子和房子间稀稀落落的,挨得并不紧凑。
这里的植被多,很多房子都被掩映在遮天蔽日的绿荫之中,空气清新湿润。
因为这里的房子大多都是建在倾斜度比较大的半山腰上,所以都是吊脚楼。楼边走廊及其他骑出楼面部分的都玄空着,仅由数根柱子支撑。
楼下养鸡养猪或者干脆就堆放些杂物,楼上才是生活起居的地方。
白曦可以看到不少吊脚楼的晒台上有老人坐着,有择菜的,抽水烟的,或者直接就是坐在那里不动打发时间的。
也有不少小孩子,就是没看见几个年轻人。
看到这里,白曦已经心里有数了。
现在这样的村落越来越多。
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迈的老人和低龄的幼童则是留守在偏远的山村里。
所以很少能在村子里见到年轻人。
她想起了三天前,她看到的那三封邮件。
邮件的大致内容是,南山县崖山村,有不明外国组织,打着做公益的幌子,在偷偷的用孩子进行药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