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远在蔡州的吕布等人收到京城的圣旨,内容很简单:主犯处死,其余者流。
这封圣旨只是简单表明了京城的态度,但具体如何去操作,却有很大的自主权限。
比如对主犯的界定,是参与其中的便算主犯,其余家属算从犯呢,还是其中带头的算主犯,其余参与者算从犯。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收到圣旨后,西征的高级将领们聚在一起,关起门来商讨这件事。
高顺皱眉道:“蔡州望族几乎都参与其中,若全部抄家流放,未免动静太大了些。”
蔡州大族向来以团结着称,这次叛乱也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是当地所有大族合谋发动。
“这些大族沆瀣一气,若不一并处理,定然生出祸端。”
吕布平静道:“他们勾结在一起对抗朝廷官员,将来还怎么推行新政?”
作为主帅,他所考虑的要更长远一些。
如今的蔡州已经划入大乾疆土,未来朝廷必然要派遣官员前来,施行新政。
如果不将这些人铲除干净,新政定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赵云突然开口说道:“你们是否忘了一点?”
“什么?”
二人齐齐一愣,转头看去。
“陛下对待国内大族,从不心慈手软,些许世家都被抄家流放,更有甚至被迁徙到北境贫寒之地。”
经过他这样一提醒,二人猛然醒悟:“陛下的意思,其余是要借机铲除蔡州大族?”
“应该是这样。”
赵云点头:“据我所知,东川侯作为钦差,已经前往南疆。”
东川侯,当今勋贵中排名第二的存在,枢密副使。
此等人物前往南疆是为什么,不言而喻。
“我明白了。”
吕布点点头,沉声道:“看来我们要背一些骂名了。”
“为陛下背骂名,是我们的荣幸。”
高顺笑道:“更何况陛下一向大方,肯定亏待不了你我。”
“那就放手去做吧。”
……
京城。
“我打算兴建学校,建立公学,需择一地进行试点。”
秦天将先前和东川侯说的那番话,告知内阁众人。
“由朝廷出钱建立学校,其中讲师也由朝廷委派?”
高览被他的说法惊住,待细想之后,便是眼前大亮。
秦天点头:“讲师的俸禄也由国库承担,入学的孩童可适当减免学费。”
他打算先建立蒙学,就是为孩童启蒙的学堂,类似前世的幼儿园。
试点推行之后,若此举能行,可以再增加小学和中学。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眼前的局面是先将蒙学建立起来。
“类似国子监的模式?”
徐谦听懂了一些。
本朝是有国子监的,算是国立大学,不过能进入其中学习的,无一不是权贵子弟,普通人家想都不要想。
“对,就是国子监的运行模式,但对所有家庭开放,只要是年满六岁就可以入学启蒙。”
听完秦天的讲解,他点点头,不无忧虑道:“在全国范围修建学校,是个大工程,国库的负担只怕太大,而且所需的讲师数量也极为庞大,该如何去挑选呢?”
秦天笑道:“钱财的问题不用担心,世家大族会捐献的,至于讲师……”
停顿一下,他故意卖了个关子:“有许多读书人,通过县试和乡试取得功名,却没能通过会试,无法出仕做官。”
大乾的科举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县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的前三甲才会当场授予官身,其他人只能算作替补。
至于那些没能通过殿试的举人们,是无权当官的。
“陛下的意思,是让这些人作为讲师?”
高览沉思片刻,连连点头。
既能发挥这些人的价值,又能让他们吃上朝廷的俸禄,怎么看都是朝廷开恩。
秦滢始终不发一言,只是侧耳倾听,望向秦天的眼神中也满是光亮。
不得不说,这位陛下的奇思妙想,确实对大乾极为有利。
如今见事情敲定,她才开口道:“若是要试点,该选择何处?”
秦天早有打算:“雍州。”
雍州,即京城所在的这一州,为天子脚下。
选择雍州,也是为了避免官员欺上瞒下,他能看得更清楚些。
“科举是由礼部负责的,蒙学一事也交给礼部去办,对于讲师的人选,一定要慎重,不得品行有失。”
他看向礼部尚书杨慎,语气严厉道。
“臣遵旨。”
见他答应下来,秦天又道:“另外如今三国尽归大乾,可举行一次科举,选拔中原以外的人才,彰显天恩浩荡。”
新年之后的二月末,是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的,按照惯例下次科举应该在三年后。
秦天如今提出,就是要破格举行科举。
“陛下圣明。”
议事结束,众人纷纷离去,礼部尚书杨慎却留了下来。
秦天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笑着问道:“杨尚书有事?”
后者道:“关于蒙学在雍州试点一事,臣想举荐一个人。”
“谁?”
秦天顿时来了兴趣。
“陛下即位后的状元郎,贾似道。”
杨慎缓缓道:“此人状元及第后,便在礼部做事,为人聪慧,有能力。”
闻言,秦天玩笑道:“杨尚书收了对方多少好处?”
牵扯蒙学一事,只要能将此事做成,可谓是进身之梯,未来官场之上一路畅通。
他能举荐一个非亲非故的官员,让秦天很是意外。
却没想到杨慎一本正经道:“臣归养之后,此人可担任礼部尚书。”
如此之高的评价,也是让秦天一愣:“如此大才?”
“正是。”
杨慎郑重点头道:“陛下可亲自考校。”
秦天思索片刻:“既然是杨尚书推举之人,考校就不必了,但朕丑话说在前面,若是事情办砸了,你礼部脱不了干系。”
“老臣明白。”
接下来的时间,秦天便在皇宫内修行,并没有外出。
这段时间里,他也难得好好陪伴皇后,二人度过一段难为的蜜月时光,如胶似漆。
一月后,科举如期举行。
秦天站在皇宫高处,看着无数读书人进入考场,不由得感慨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却在这时,有一名宫女前来报信。
“陛下,皇后娘娘有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