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朱允炆府邸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屋内,一群文官模样的人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气氛凝重。
他们围坐在一张巨大的红木圆桌旁,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和几碟点心,却无人动筷。
上首位置,坐着的正是皇长孙朱允炆。
他身着一袭淡蓝色锦袍,面容清秀,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显得温文尔雅。
只是,那双眼睛里,偶尔闪过的精光,却暴露了他内心的城府。
“诸位老师,深夜召集大家前来,所为何事,想必各位心中都已清楚。”
朱允炆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在场的官员,都是曾经教导过朱允炆的饱学之士,也是他未来执政的班底。
他们深知这位皇长孙的性情,因此,一个个都显得格外谨慎。
“殿下,陕西那边传来的消息,我等已经知晓。”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他捋了捋胡须,语气沉重地说道:“太子殿下龙体抱恙,我等臣子,无不忧心如焚。”
“是啊,殿下。”另一位大臣附和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之位空悬,恐生变故啊。”
“臣等今日前来,正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我大明千秋万代的基业。”
几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担忧和忠心。
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为国为民,实际上,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在这些文官眼中,太子朱标并非理想的君主人选。
朱标虽然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但那都是建立在臣子们听话顺从的前提下。
作为朱元璋一手培养的继承人,朱标既有仁慈的一面,也有杀伐果断的一面。
这种刚柔并济的君主,对于百姓来说,或许是福音。
但对于这些想要掌控朝政的文臣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当今圣上朱元璋,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人望而生畏。
但只要小心谨慎,不触犯他的底线,倒也容易避开。
可太子朱标却不同,他如同一团棉花,看似柔软,实则内藏钢针,让人防不胜防。
这样的君主,太难掌控了。
因此,当听到朱标病重的消息时,这些文官们表面悲痛,内心却暗自窃喜。
在他们看来,朱标若死,就等于少了一个难以掌控的对手,少了一座压在头顶的大山。
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朱允炆自然明白这些老狐狸的心思。
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但脸上却瞬间布满了怒容。
“陕西的消息?简直一派胡言!”
他猛地一拍桌子,怒斥道。
“我父王身体康健,不过是偶感风寒,何来病危之说?”
“诸位如此议论,究竟是何居心?!”
他声色俱厉,仿佛真的在为朱标的病情担忧。
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却出卖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场的都是官场老手,谁看不出他这点小心思?
不过,没人会傻到去戳穿他。
毕竟,这位皇长孙,可是他们未来的希望。
“殿下息怒,臣等绝无此意!”
一位大臣连忙起身,躬身说道。
“太子殿下龙体违和,臣等心如刀绞,恨不能以身代之!”
他声泪俱下,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
“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储君,臣等也是未雨绸缪,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啊!”
朱允炆故作一脸为难,叹了口气:
“诸位老师的忠君爱国之心,本王自然知晓。”
“可……若真如诸位所言,诸位皇叔之中,又有哪一位有资格继承大统呢?”
他故意问道,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着,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他明明知道这些大臣的心思,却偏要装出一副对皇位毫无兴趣的样子。
“殿下何出此言?”
一位大臣立刻起身反驳。
“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此乃天经地义,万世不易之理!”
“皇长孙殿下万万不可再说这种话!”
另一位大臣也急忙劝道。
“若太子殿下不幸……龙驭宾天,陛下自然是要立您为皇太孙,大明方能安定!”
听到这话,朱允炆心中一阵狂喜,但他脸上却故作推辞。
“诸位这是作甚?允炆才疏学浅,年纪尚幼,实在难以担当如此重任……”
“大明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继承人,诸位皇叔个个文武双全,有他们在,大明才能长治久安!”
他口是心非地说着,心里却巴不得立刻坐上那把龙椅。
“皇长孙殿下此言差矣!”一位大臣立刻反驳道。
“正是因为他们个个文武双全,若立了某位王爷为太子,大明才真的危险!”
“哦?此话怎讲?”
朱允炆挑眉问道,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避免纷争。”
那位大臣侃侃而谈。
“否则,诸王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问鼎大位,那还了得?”
“等陛下百年之后,这些手握兵权的王爷们,岂会善罢甘休?”
“到那时,兵戎相见,生灵涂炭,天下大乱,百姓又要遭殃!”
“这……这绝非殿下所愿吧?”
朱允炆听了,连连点头。
“那是自然!天下百姓已经够苦了,怎能再让他们遭受战乱之苦?”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一脸正气凛然。
“既如此,那本王也就不再推辞了!”
“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江山,还请诸位老师多多费心!”
见他终于松口,众大臣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可紧接着,朱允炆又皱起了眉头,面露担忧之色。
“只是……本王的这些皇叔们,个个手握重兵,拥兵自重。”
“若将来本王继承大位,他们不听号令,不服管教,又当如何?”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倒也不无道理。
当初朱元璋分封诸王,可不仅仅是为了给儿子们找块养老的地方。
这些藩王,要么驻守在京城周边,一旦京城有变,便可立即带兵勤王,拱卫京师。
要么镇守边疆,随时准备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边境。
而且,越是靠近边疆的藩王,手中的兵权就越大,实力就越强。
听到朱允炆的担忧,大臣们却都笑了。
“殿下不必担心,此事易耳。”
一位大臣捋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
“汉景帝时,便已行过一次削藩。”
“虽说当时引起了一些动荡,可最终换来的,却是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赫赫武功。”
“将来殿下登基,再来一次削藩便是。”
“想必那些藩王们,绝不敢有任何异动,否则,便是与天下为敌,自取灭亡!”
这番话,让朱允炆心头一阵火热。
文景之治,那可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盛世啊!
若自己也能做到这一步,岂不是能与汉文帝、汉景帝比肩?
想到这里,他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心跳加速。
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谁能拒绝?
“好!”
朱允炆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
“待本王继承大统,立刻着手削藩!”
“将那些藩王统统剿灭,一个不留,然后垂拱而治!”
“大明的江山,就全仰仗诸位老师了!”
“到时候,咱们君臣相得,同心同德,也在这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此时朱元璋或朱雄英在此,定会忍不住破口大骂:
“蠢货!”
“老朱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么交给这帮腐儒?”
“还要把老朱家的藩王都给灭了?”
“这种人,不是蠢货是什么?”
可偏偏,这些话,却是这些文官们最爱听的。
也是他们一直以来,给朱允炆灌输的思想。
听到朱允炆这番话,众人不禁交换了一个眼神,那眼神中,闪烁着难以言说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