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登基以来,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般,感觉大明江山,竟真的有望传承千秋万世。
而这一切,皆源于眼前这个少年——他的亲孙儿,朱雄英。
想到此处,朱元璋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朱雄英的身上。
此时的朱雄英,亦再难忍受那冰冷发苦的茶水。
左右那些忌讳之事,已说得七七八八了。
朱雄英便吩咐下人,进来重新为三人沏茶。
待到下人将茶水换好,退出房间,朱雄英方才笑着对朱元璋、蓝玉二人说道:
“上次二位走得匆忙,醉得不省人事,倒是忘了问,那些味精,拿回去之后,用着可还顺口?”
朱元璋闻言,倒也坦然,捋了捋胡须,笑道:
“嗯,不得不说,乖孙这味精,当真是调味圣品!”
“咱原先请的御厨,手艺已是顶尖,可自从用了乖孙这味精,一个个都哭着喊着,要拜乖孙为师,想从乖孙这儿讨些味精回去。”
朱元璋这话,半真半假。
真,在于那些味精拿回宫后,确实令御膳房的御厨们惊为天人。
假,则在于那些哭喊着要拜朱雄英为师的,并非御厨,而是宝源局的火器匠人。
只是这些内情,却不便对朱雄英明言。
一旁的蓝玉,却是一脸的憋屈。
他的那份味精,被自家老丈人给“顺”了去,害得他这两日,吃饭都没滋没味。
朱雄英听罢,哈哈一笑:
“那可不成!这味精,可是我的独门秘方,还指着靠它挣钱呢!”
此言自然是玩笑。
味精虽能带来些许利润,但与玻璃器皿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说到此处,朱雄英话锋一转,道:
“时辰不早了,爷爷和舅公不如留下,一同用个午膳?”
朱元璋与蓝玉这才察觉,已是日上三竿。
朱元璋早朝时,被那不成器的废物朱允炆气得够呛,哪有心思用膳?
下了朝,便直奔朱雄英这儿而来。
蓝玉则因没了味精,觉得吃什么都索然无味,心心念念想去宫里蹭顿饭,
不料下朝后被自家老丈人拉到了此处。
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了那抹意动。
朱元璋捋须笑道:
“既如此,那咱爷俩便不推辞了,多谢乖孙款待。”
蓝玉则直截了当地问道:
“雄英,咱们今儿个吃啥?”
朱雄英并没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来,道:
“爷爷,舅公请随我来。”
说着,便领着朱元璋、蓝玉,往另一处院落行去。
“喏,便是此处了。”
朱雄英指着一处灶台,说道,
“今日的午膳,便在此处解决。”
这是一处早已搭好的灶台,看样子并非首次使用,且灶台搭建的位置,
在一株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下,既不必担忧落叶,亦能遮阳蔽荫。
不得不承认,这是朱雄英精心考量后,所选之处。
“这儿有凳子,爷爷,舅公且先随意坐着,待我收拾妥当,再唤二位用膳。”
朱雄英笑着招呼道。
朱元璋、蓝玉点了点头。
蓝玉自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让他帮忙做饭,还不如让他提刀杀敌来得痛快。
朱元璋虽会些厨艺,但毕竟这是孙儿的家,不便插手。
朱元璋则若有所思地注视着朱雄英。
从朱雄英的动作来看,显然并非首次操持此事。
由此可见,即便朱雄英不通民间疾苦,至少也是个知晓民生之人。
朱元璋看着自家孙儿,蓝玉凝视着自家外甥,二人皆盯着朱雄英忙碌的身影,
嘴角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笑意。
“鹅呢?杀好洗净了没有?速速拿来!”
朱雄英朝着下人扬声喊道。
“收拾妥当了,少爷!全都依您的吩咐办的。”
一名下人提着一只宰杀干净的肥鹅,一路小跑过来。
朱雄英笑骂一声,接过肥鹅,亲手用刀将其剁成大小适中的鹅块,
又吩咐下人,取来府中备好的干菜。
“炖鹅,与涮锅不同。涮锅讲究的是一个‘鲜’字,但这炖鹅,却须得用干菜。”
“否则,鹅肉尚未炖烂,菜已先一步化了,既不好看,亦不好吃,且干菜吸饱了肉汁,亦别有一番风味。”
朱雄英笑着向朱元璋、蓝玉解释道。
解决了心头大患的朱元璋,此刻心情显然大好,闻听此言,捋须笑道:
“乖孙莫要再说了,老夫这口水,都快要淌下来了。”
蓝玉亦在一旁附和:
“正是!光是听你这般说,便觉食指大动,待会儿出锅,那还不得香飘十里?”
朱雄英听罢,哈哈大笑,吩咐下人将炖鹅的配菜,如干豆角之类,
尽数取来,置于一旁备用。
自己则开始在灶膛内生火。
朱元璋见此阵仗,双眼一亮。
他忆起自己年幼之时,最为期盼的,便是灶膛中饭菜出锅的那一刻。
那时节,莫说饱腹,便是能闻一闻那饭菜的香气,亦觉心满意足。
“乖孙,老夫来助你一臂之力!”
朱元璋说着,便站起身来。
正忙着点火的朱雄英,闻言亦不推辞:
“成,这倒省得我来回洗手了。”
朱元璋接过火镰,“咔嚓咔嚓”几下,便打出几点火星。
他将易燃的引火之物点燃,投入灶膛之内,开始生火。
这一举动,朱雄英倒没觉得有甚不妥,只觉这位老爷子,倒是个极富生活情趣之人,
想来年轻时,亦是吃过苦头的,否则,怎可能将生意做到金陵城来?
然而,此举却令一旁的蓝玉,看得目瞪口呆,险些将眼珠子瞪出眶来。
谁能料到,那杀伐决断的洪武皇帝,竟还有这等本事——会生火做饭!
这等事,莫说蓝玉不知,便是其他皇子,亦是闻所未闻。
朱元璋亲自动手做饭那会儿,那些皇子们尚未出世。
待到他们呱呱坠地,朱元璋的地位,早已无需他亲自动手烹饪。
不过,登基之后,朱元璋仍会下厨。
他曾与已故的马皇后,时常在皇宫内烙饼为乐,为此,还引出一段后世广为流传的趣闻。
那时,朱元璋烙好一张饼,刚拿起咬了一口,便有太监来报,说是刘伯温求见。
朱元璋顿时起了玩心,将未吃完的烧饼扣在碗下,然后宣刘伯温觐见。
待到奏事完毕,朱元璋指着那倒扣的碗,问刘伯温道:
“爱卿,你且猜猜,咱这碗下,扣的是何物?”
刘伯温瞧了一眼朱元璋身后的影子,心中便已了然,于是开口答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是也。”
朱元璋闻言,哈哈大笑,好生夸赞了刘伯温一番,方才命其退下。
只是,这些陈年旧事,蓝玉自是无从知晓,
自然也不知朱元璋竟有这等厨艺。
待到朱元璋将火烧旺,朱雄英往锅中倒入菜籽油,放入大料煸炒出香味,
再将剁好的鹅块倒入锅中,翻炒起来。
随着“滋啦”一声,肉香四溢。
对烹饪一窍不通的蓝玉,安坐一旁,望着这爷孙二人,你来我往,
配合默契,倒也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待到鹅块炒至变色,朱雄英估摸着分量,将早已备好的山泉水,
尽数倒入锅中,随后加入备好的干菜,盖上锅盖,转为文火慢炖。
朱元璋亦将干柴塞入灶膛,拍了拍手,站起身来,重新坐回凳上。
见二人都停下了动作,蓝玉好奇问道:
“接下来,该做些甚?”
朱雄英神色肃然,缓缓吐出一个字:
“等。”
“等?”蓝玉一愣,“等甚?”
“等这大鹅炖好,便可开动了!”
朱雄英终是没能绷住,笑着说道。
朱元璋闻言,亦是朗声大笑。
蓝玉闻言,一阵无语,却也觉这法子颇为省事,于是,祖孙三人,
便围坐在灶台旁,静候锅中美味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