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在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后,虽然迎来了短暂的平静,但整个边关却弥漫着一种凝重而忙碌的氛围。苏牧深知,大宣军虽此次大败,但绝不会就此罢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到战后的重建与防御强化工作中。
苏牧首先对玉门关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加固。他组织士兵们修补破损的城墙,增设了望塔和烽火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同时,对投石车、床弩等攻城器械进行了维护和升级,储备了大量的箭矢、石块等作战物资。
“这些防御工事是我们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苏牧亲自在城墙上指挥着士兵们劳作,他的声音坚定有力,给士兵们注入了满满的信心。
在整军方面,苏牧对士兵们进行了重新整编和训练。他根据士兵们在战斗中的表现,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将领,充实到各级指挥岗位。同时,针对大宣军的战术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着重提升士兵们的战斗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大宣军的重骑兵冲击力很强,我们要加强对抗骑兵的训练。”龙十三按照苏牧的指示,带领士兵们进行着模拟战斗演练,“大家记住,面对骑兵,不要慌乱,保持阵型,用长枪刺马腿,用盾牌抵挡冲击!”
除了军事方面的准备,苏牧还十分关心边关百姓的生活。战争给边关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困境。苏牧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百姓是我们的根基,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我们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守卫边关。”苏牧看着那些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百姓,心中满是关切。
在苏牧的努力下,玉门关逐渐恢复了生机。城墙上,防御工事日益坚固;军营中,士兵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关城内,百姓们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而在大宣军这边,李贵生率领残军狼狈退回国内,他深知此次战败责任重大,必须向皇帝请罪。
“陛下,臣罪该万死,未能攻下玉门关,还损兵折将,望陛下严惩!”李贵生跪在朝堂之上,头深深地低着。
大宣皇帝脸色阴沉,怒视着李贵生:“你可知此次战败,让我大宣王朝颜面扫地!七十万大军,竟被苏牧的五十万守军击退,你还有何面目来见朕?”
“陛下息怒,臣愿戴罪立功,再次率军攻打玉门关,定将苏牧首级献上,以雪此耻!”李贵生急忙说道。
大宣皇帝沉思片刻,说道:“此次战败,你罪责难逃,但朕念你往日战功,暂且饶你一命。不过,你需从速整顿军队,筹备粮草,等待朕的命令,再次出征。”
“谢陛下不杀之恩!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李贵生磕头谢恩。
退朝后,李贵生回到府中,立刻召集十二将商议对策。
“此次战败,我们不能就这样算了。苏牧那小子,着实可恶,我们必须想办法报仇雪恨。”李贵生咬牙切齿地说道。
“大将军,苏牧诡计多端,我们不可贸然进攻。需从长计议,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智多星」吴用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改变战术,不再单纯依靠大规模的正面进攻,而是采取迂回包抄、奇袭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加强情报收集工作,深入了解苏牧的部署和战术特点,做到知己知彼。
“我们要派出更多的斥候,潜入大华天朝境内,收集情报。务必摸清苏牧的一举一动。”李贵生说道,“另外,我们要在国内招募更多的勇士,扩充军队,提升实力。”
“大将军,还有一事。”「千手观音」上官婉儿说道,“我们可联络大华天朝内部的一些势力,让他们在后方制造混乱,分散苏牧的注意力。”
李贵生眼睛一亮:“此计甚好。你速去安排,务必谨慎行事,不要被苏牧察觉。”
大宣军在暗中积极准备着下一次的进攻,而苏牧也没有放松警惕。他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着大宣军的动向。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苏牧深知,仅仅依靠玉门关的力量还不足以应对大宣军可能的再次进攻。于是,他修书一封,送往京城,向皇帝请求增派援兵和物资。
“陛下,玉门关虽暂时守住,但大宣军必定会再次来犯。臣恳请陛下增派援兵,补充粮草和兵器,以加强边关防御。”苏牧在信中言辞恳切地写道。
皇帝收到信后,十分重视。他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位爱卿,苏牧将军请求增派援兵和物资,以应对大宣军的再次进攻,你们有何看法?”皇帝问道。
“陛下,玉门关乃我大华天朝的重要防线,绝不能有失。臣以为,应立刻答应苏牧将军的请求,增派援兵和物资,确保边关的安全。”一位大臣说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皇帝点头:“好,传朕旨意,从京城周边抽调十万精兵,火速赶往玉门关。同时,调拨粮草、兵器等物资,务必满足边关的需求。”
很快,十万精兵和大量的物资踏上了前往玉门关的征程。苏牧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稍感宽慰,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