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结束后,朱权回到书房,手中摩挲着与朵颜三卫谈判的文书,正准备梳理细节,撰写呈交朝廷的奏章。这时,霍风匆匆走进,神色凝重,在朱权耳边低语几句。朱权眉头一皱,放下手中毛笔,起身随霍风前往王府偏厅。
偏厅中,一名信使风尘仆仆,跪地呈上盖有朝廷加急印信的密函。朱权心中一沉,预感事情棘手。打开密函,上面是朝廷对商路合作及与朵颜三卫互市的最新指示,对护卫队调配、经费管理要求更严,还隐晦提及朝堂削藩之议,警告他行事小心。朱权清楚,在洪武年间,朝廷对藩王军事力量、经济活动监管极为严苛,此次商路护卫队调配,稍有差错便可能授人以柄。而且当下麓川之役牵扯朝廷大量精力与财力,朝廷对各地局势的管控重点或有转移,大宁事务的决策必须考虑这一背景。
朱权沉思片刻,让信使去休息,随后叫来顾爻和晏昭,告知密函内容,并提及当下朝廷对藩王的规制以及麓川之役的影响。同时,他还说起近日对宝钞贬值问题的忧虑,希望二人召集王府中对经济颇有研究的幕僚,一同探讨。
不多时,幕僚们齐聚书房。一位幕僚率先开口:“王爷,宝钞贬值,除了滥发、缺乏准备金这些咱们已知的缘由,听闻朝廷在筹备海外事宜,大量采买物资,怕是也对宝钞的价值冲击不小。”
另一位幕僚点头附和:“是啊,如今宝钞信用受损,百姓和商贾更信赖实物交易。咱们大宁地处边境,贸易往来频繁,若能在朝廷海外贸易政策框架下,寻得与周边部族以物易物的稳定模式,或许能缓解宝钞贬值对本地商业的冲击。比如用咱们的优质皮毛、牲畜,换他们的特产,避开宝钞交易。”
顾爻接着说:“还可鼓励本地商家增加实物储备,在交易中多采用粮食、布匹等实物结算,减少对宝钞的依赖,同时也能稳定物价。”
朱权微微点头,若有所思:“诸位所言有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们先拟出详细的应对策略,待我斟酌后再做定夺。”
众人讨论完毕,朱权继续思索奏章内容。他深知,这封奏章关系着商路合作、互市的成败,更关乎自己在朝堂的处境和大宁的未来。
与此同时,王妃张氏在寝室难以入眠。她担心王爷此次谈判压力巨大,又忧虑朝廷局势不明。叫来桃夭,轻声说:“桃夭,去厨房给王爷准备些夜宵,他今晚怕是要忙到很晚。”
桃夭很快端来热气腾腾的莲子羹和点心。王妃亲自送到书房,心疼地说:“王爷,先吃点东西,别累坏了身子。朝廷那边有什么消息?”
朱权将密函内容告知王妃。王妃皱眉道:“王爷,局势复杂,又有麓川战事,我们确实要小心。不过,我相信你能妥善处理。大宁百姓盼着安稳日子,你为他们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
朱权握住王妃的手:“有夫人在身边,是我最大的福气。放心,我会尽力。”
王妃陪朱权吃完夜宵,叮嘱他早点休息后回了寝室。朱权继续伏案,直至深夜。
第二日清晨,朱权检查完奏章,叫来霍风,命他立刻派人送往朝廷。随后前往大宁卫所视察,一进入卫所,嘈杂的练兵声和此起彼伏的口令声便传入耳中。
卫所指挥使李诚匆匆前来迎接,行礼后说道:“王爷亲临,末将有失远迎!”朱权微微抬手示意免礼,目光望向正在训练的士兵,开口问道:“李指挥使,最近兵源补充情况如何?军户可有什么问题上报?”
李诚面露难色,犹豫片刻说道:“王爷,兵源补充还算顺利,只是有部分军户因为土地划分问题产生了纠纷,影响了练兵的积极性。”朱权眉头微皱,“此事不可小觑,你详细说说。”原来,卫所附近土地重新丈量后,界限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几户军户对田地归属产生争议,甚至发生了小规模冲突。朱权当即下令:“召集相关军户,本王要亲自过问此事,务必公平公正解决,不可寒了将士们的心,影响卫所战力。”
处理完军户土地纠纷,朱权又询问了兵源训练进度,对训练科目和强度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强调要符合朝廷军事规范,提升士兵实战能力,以应对边境复杂局势。
离开卫所后,朱权回到王府。王府总管常晏前来汇报日常事务,朱权认真听取后做出指示,特别强调王府各项开支要严格遵守朝廷对藩王经济活动的限制,每笔支出都要有详细记录。
之后,朱权叫来王府长史周怀瑾,商讨大宁文化发展规划与科举相关事宜:“如今朝廷大力推崇儒家文化,科举取士更是选拔人才的关键。我们大宁要想长远发展,也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打算修建一座书院,聘请饱学之士讲学,培养人才,为大宁的科举之路打下基础,你觉得如何?”朱权深知,儒家文化是朝廷正统思想,大宁作为边境要地,传播儒家文化、培养科举人才有助于加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提升大宁的影响力。
周怀瑾面露喜色:“王爷此计甚妙。修建书院能弘扬儒家文化,培养人才,提升大宁文化氛围。只是资金和人力需求大,需慎重考虑。而且,教学内容和师资选择要符合朝廷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要求,着重培养学子应对科举的能力。”
朱权微微点头:“资金方面,从王府库银拨一部分,同时向朝廷申请资助,但申请流程和用途说明必须清晰合规,符合朝廷对藩王财政申请的规定。人力方面,你挑选可靠工匠和监工,确保修建质量。教学以四书五经等正统儒家经典为主,培养学生忠君爱国思想和道德修养,师资要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品德高尚且对科举有研究的学者。另外,本王打算资助本地有潜力的学子参加科举,你去挑选合适人选。”
周怀瑾领命而去,朱权开始思考书院选址和师资问题。他明白,书院建设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政治工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为大宁培养出优秀的科举人才,输送到朝廷,提升大宁在朝堂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王妃张氏开始忙碌的一天。秋收刚结束,大宁丰收,王妃叫来王府食官长吴廪丰、食官丞陈馔熙和王府总管常晏,商议粮食事宜。
吴廪丰欣喜汇报:“王妃,今年秋收大获丰收,百姓往集市运售粮食很多,粮商大量收购,这几天粮食价格降了不少。”
王妃微微点头,看向常晏:“常总管,丰收是好事,但要未雨绸缪。王府仓储要加大力度,你们严格把控粮食质量,分类储存。仓库防潮、防虫、防火措施要加强,这是大宁安稳的根基,也是应对灾年和边境军事需求的关键。而且,粮食采购和储存账目要清晰,符合朝廷对王府经济活动的监管要求。”
常晏连忙应道:“王妃放心,我们全力办好,账目也会严格记录。”
解决粮食仓储问题后,王妃关注到秋收后的商业情况。宝钞贬值严重,市场交易混乱。王妃叫来懂商业的幕僚,共同探讨对策。
一位幕僚忧心忡忡地说:“王妃,宝钞贬值太厉害,布商拒收,只肯用粮食、牲畜换布匹,小商贩也提高宝钞定价,市场一片混乱,长此以往,大宁商业怕是要陷入困境。百姓对宝钞失去信任,很多交易被迫中断,以往依赖宝钞结算的大商户纷纷收缩业务,小商贩更是艰难维持,整个商业体系面临崩溃。王府虽想稳定货币秩序,但朝廷对地方金融管控严格,限制了我们的手段。”
王妃秀眉微蹙,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样下去不行。你们去和商贾沟通,寻找折中的办法。实在不行,王府出面在一定范围内稳定物价,以实物交易为基础,保证市场运转。但与商贾沟通和稳定物价时,要注意遵循朝廷商业政策,不可擅自干预市场秩序。”
处理完商业难题,王妃着眼大宁手工业发展。丰收的农产品为手工业提供契机,她请来当地有名的手工业者代表商议扶持之事。
王妃和蔼地说:“如今秋收丰收,原材料充足,正是你们扩大生产的好时候。王府提供场地,从商路合作经费中拨款扶持,但接受扶持要遵守朝廷工商政策,按时纳税,保证产品质量。”
一位酒坊老板激动地说:“王妃如此支持,我们一定加把劲,多酿好酒,为大宁发展出力,也会遵守朝廷政策。”
解决秋收后的重要事务,王妃想起中秋节快到了,叫来桃夭和殷念筹备王府庆典。
“桃夭,殷念,中秋佳节快到了,把王府布置一番,多挂灯笼,摆上鲜花,营造节日氛围,但布置要遵循朝廷礼仪规范,不可僭越。对了,此次晚宴和庆典,官员往来的服饰礼仪也不可出错,你们提前做好安排和提醒。”王妃微笑着吩咐。
桃夭兴奋应道:“王妃放心,我们一定布置得热热闹闹,也会注意礼仪。我这就去查阅典籍,确认官员朝见王爷和参与晚宴的礼仪流程,保证不出差错。”
接着,王妃叫来典膳钱坤:“钱师傅,中秋晚宴要好好准备,有大宁特色美食和传统月饼,让大家开心过节。但食材采购和菜品安排要符合节俭原则,不可奢华,遵循朝廷倡导的风气。”
钱坤自信满满地说:“王妃放心,小的一定精心准备,保证晚宴丰盛美味,也会注意节俭。”
安排好王府庆典,王妃思索如何让百姓过个欢乐祥和的中秋节。她对丫鬟说:“通知集市商家,中秋可举办促销活动,王府提供场地。但要提醒商家遵守朝廷商业管理规定,不得哄抬物价、欺诈消费者。”
此时,朱权在书房思考中秋节安排。他爱好文化艺术,决定举办雅集。叫来王府典簿苏致和,让他邀请大宁文人墨客、饱学之士。
“苏典簿,发请帖邀请文人中秋夜来王府品茶、赏月、吟诗、抚琴,交流文化。注意邀请尊崇儒家文化、言行符合朝廷规范的文人。另外,告知他们着符合身份的服饰前来,遵循王府礼仪。”朱权吩咐道。
苏致和领命而去,朱权挑选收藏的书画,多是蕴含儒家思想、展现道德情操的佳作。
随着中秋节临近,大宁街头巷尾热闹起来。孩子们提着自制灯笼玩耍,年轻男女准备对歌、猜灯谜。集市上,中秋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虽宝钞贬值,但实物交易让集市依旧热闹。百姓庆祝节日,处处体现儒家文化影响,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观念深入人心。
终于,中秋节到了。清晨,阳光洒在大宁,百姓早早起来准备团圆饭,长辈忙着做饭,孩子帮忙,一片温馨。
王府中,桃夭和殷念带领下人将王府布置一新,红灯笼高挂,鲜花娇艳,处处喜庆且符合朝廷礼仪规制。钱坤带领厨房伙计端上美味佳肴,王府弥漫香气,菜品丰盛却节俭。
傍晚,夕阳西下,明月渐升。朱权邀请的官员、士绅陆续来到王府。官员们身着符合品级的官服,在王府门口整衣行礼后,由下人引领进入王府。见到朱权,众人行大礼参拜:“参见宁王殿下,愿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朱权微笑着示意众人起身:“今日中秋,诸位不必多礼,且一同共度佳节。”
晚宴开始,朱权举杯敬酒:“今日中秋佳节,感谢各位前来共度。愿大宁百姓安居乐业,大明江山永固。”
众人举杯一饮而尽。晚宴上,大家品尝美食,分享趣事,朱权借此了解大宁情况,为发展出谋划策。
晚宴结束,朱权带领文人墨客到王府花园举办雅集。月光如水,茶香四溢。朱权展示珍贵书画,众人赞叹。接着吟诗抚琴,交流诗词心得,诗文中多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对道德的坚守,彰显儒家文化底蕴。
一位文人即兴赋诗:“中秋明月照大宁,王府雅集聚贤英。共赏诗词歌盛世,同祈家国永安宁。”
众人鼓掌叫好,气氛达到高潮。朱权沉浸在文化氛围中,暂时忘却朝堂压力和大宁发展的烦恼。
而在大宁大街小巷,百姓享受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赏月聊天,践行儒家家庭伦理。年轻男女聚集在集市参加对歌、猜灯谜活动,欢乐中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朱权在雅集结束后回到寝室稍作休息,想起儿子朱盘烒,便前往婴儿房。小世子还没睡,坐在床上玩拨浪鼓,见爹爹回来,眼睛一亮,伸出小手:“爹爹,抱。”
朱权心中一暖,抱起小世子:“乖儿子,今天玩得开心吗?有没有听娘亲的话?”
小世子用力点头,指着窗外明月:“月亮,好看。”
朱权笑着说:“对,今天是中秋节,月亮特别圆。等你长大了,爹爹带你赏月,给你讲故事,教你读书识字,做个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小世子开心地笑起来,朱权抱着他走了几圈,等他入睡后轻轻放在床上,盖好被子。
朱权从婴儿房轻手轻脚地出来,回到与王妃张氏的寝室。屋内烛火摇曳,张氏正坐在床边,手里捧着一本医书,见朱权进来,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朱权走到她身边坐下,轻轻搂住她的肩膀,望着婴儿房的方向,感慨道:“看着烒儿一天天长大,越发觉得他一个人有些孤单,我真想他能有一群弟弟妹妹作伴,咱们的家热热闹闹的。”
张氏听闻,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场景,心中满是温暖。她脸颊微微泛红,眼神中闪过一丝羞涩与窃喜,却故作神秘,没有立刻回应朱权的话。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张氏时常感到困倦,胃口也与往常不同,可第二胎的妊娠反应并不十分明显,她也就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起朱权渴望多添儿女的愿望,心中萌生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决定逗逗朱权。
这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进寝室,朱权像往常一样处理完政务回来。张氏装出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朱权见状,急忙关切地询问:“夫人,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张氏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王爷,我近日总觉得身子有些不适,找林鹤龄把脉,他说……”说到这里,张氏故意停顿,抬眼观察朱权紧张的神情。
朱权立刻紧张起来,握住张氏的手,焦急地问:“他说什么?夫人,你快别卖关子了。”
张氏抿了抿嘴,强忍住笑意,继续说道:“他说我这身子怕是难以再孕育子嗣了。”
朱权一听,脸上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恢复如常,温柔地安慰道:“夫人,没关系。烒儿已经是我们的心头宝,只要你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张氏看着朱权体贴的模样,心中感动,再也不忍心继续逗他。她忍不住笑出声来,朱权一脸疑惑地看着她。
张氏这才缓缓说道:“王爷,其实我是骗你的。林鹤龄说我已有三个多月的身孕了!”
朱权先是一怔,反应过来后,脸上绽放出惊喜交加的笑容,他双手轻轻放在张氏的腹部,声音略带颤抖:“真的吗?夫人,你可把我骗得好苦!这可真是天大的喜讯!”
张氏靠在朱权怀里,幸福地笑了:“瞧你,这么容易就上当了。”
朱权紧紧握住张氏的手,眼中满是喜悦与感激:“夫人,辛苦你了。”
张氏抬起头,看着朱权,笑着问道:“王爷,你说这一胎,会是儿子还是女儿呢?你更希望是男孩还是女孩?”
朱权思索片刻,微笑着说:“男孩女孩都好,只要是我们的孩子,我都视若珍宝。若是男孩,我便教他骑马射箭、治国理政;若是女孩,我就请最好的先生教她琴棋书画,将她宠成这世间最幸福的姑娘。”
二人正说着,桃夭端着一碗安胎药进来,笑着说:“恭喜王爷、王妃,这是林府医特意交代,让王妃按时服用的安胎药。”
朱权接过药碗,亲自递给张氏,关切地说:“夫人,快喝了吧,喝了药,你和孩子都能平平安安的。”
张氏接过药碗,轻轻抿了一口,虽然药味苦涩,但她的心里却满是甜蜜。
第二日清晨,阳光洒进王府。朱权早早起身,来到书房,将王妃怀孕的喜讯告知顾爻和晏昭。二人连忙向朱权道贺,顾爻笑着说:“王爷,这是好事啊,宁王府又将添新丁,真是双喜临门。”
朱权笑着点头:“是啊,只是如今大宁诸事繁杂,还得仰仗二位多多费心。”
晏昭说道:“王爷放心,我和顾公定会竭尽全力,辅佐王爷处理好各项事务,也盼着王妃能平安诞下小世子或小郡主。”
与此同时,王妃张氏也叫来桃夭和殷念,叮嘱她们准备一些给孩子的衣物和用品。殷念笑着说:“王妃,您就安心养胎,这些事交给我们,保管准备得妥妥当当。”
张氏微微点头:“辛苦你们了,布料一定要选柔软舒适的,样式也别太繁琐。”
桃夭眨着眼睛说:“王妃,等小公子或小公主出生,肯定和小世子一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