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以农为本,农业的发展关乎国之根基,然而林羽发现当下农业生产大多依赖人力和畜力,机械化程度极低,效率十分有限,面对大片的农田,农民劳作辛苦却收成难有大幅提升,若能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必能减轻农民劳作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保障粮食丰收,稳固大唐的农业根基。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虽昌盛繁荣,然农业机械化不足,人力辛劳,效率低下,长此以往,恐粮食增产受限,有碍大唐之根基稳固。臣恳请陛下准许臣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农事便捷,丰收有望,尽显我大唐之农政智慧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关乎国之农业发展,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打造出高效先进的农业生产新局面。”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农业机械研发创新入手。召集能工巧匠、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以及熟悉农事的老农等,共同研讨适合大唐农业生产的机械类型与构造。研发如简易的耕犁器械,利用畜力或水力驱动,相比传统耕犁能更快速且省力地翻耕土地;打造新型的播种机,可按照一定间距和深度精准播种,提高种子利用率;还有收割器械,能高效收割农作物,减少收割过程中的损耗。同时,鼓励各地工坊参与农业机械的改进与创新,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工坊给予奖励,如减免赋税、赏赐财物等,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在农业机械推广方面,建立示范田机制。在各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农田作为示范田,率先使用新研发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让周边的农民可以直观地看到农业机械带来的效率提升和便利。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安排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机械的操作方法、维护要点等知识,使农民能够熟悉并掌握这些机械的使用;并且,朝廷出台优惠政策,对于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他们的购置成本,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对于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建设,培养专业的维修人员。在官学、私学中增设农业机械维修相关专业课程,传授机械原理、故障排查、零部件更换等知识,选拔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毕业后能够投身到农业机械维修工作中;同时,在乡村合理布局建设农业机械维修站点,配备常用的维修工具和零部件,方便农民在机械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维修;此外,建立维修人员定期下乡巡查制度,主动对农户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和保养,预防故障发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此外,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张贴农业机械化宣传标语、图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农业机械的作用、优势以及使用方法等内容,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化与自身农事活动的紧密联系;在乡村的官学、私学中开设农业机械化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农业机械化的正确认知,让他们成为农业机械化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利用说书、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将农业机械化故事融入其中,让农民在娱乐的同时受到农业机械化思想的熏陶。
然而,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农民因循守旧,习惯了传统的农事劳作方式,对使用农业机械存在抵触情绪,担心操作不好或者机械出故障影响收成;一些地区由于地势复杂、农田分散等原因,部分农业机械难以有效施展,适用性受限;还有些工坊在农业机械研发创新过程中,面临资金不足、技术瓶颈等难题,导致创新进度缓慢,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农民抵触情绪问题,组织开展农业机械使用体验活动,邀请农民亲自操作农业机械,在实践中感受其便捷高效,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农户分享使用心得,改变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逐步接受并使用农业机械;并且,加强对使用农业机械农户的帮扶,在农忙时节,安排专人协助操作,确保农事顺利进行,消除他们的顾虑。
针对农业机械适用性受限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对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农田分布等情况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和改进更具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比如针对山地农田研发小型轻便的耕种收割机械,使其能适应复杂的地势条件;同时,优化农田布局,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整合,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便于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
对于工坊面临的难题,协调朝廷和地方官府加大对农业机械研发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对有潜力的研发项目给予资助;组织专家团队对工坊遇到的技术瓶颈进行会诊,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帮助工坊突破技术障碍,加快创新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举措的逐步落实,大唐的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应用到田间地头,农民劳作负担大幅减轻,农业生产效率显着提升,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大唐的农业根基愈发稳固,继续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尽显农业大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