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军出征:壮志未酬
清晨的京城笼罩在薄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息。霍廷川身披铠甲,腰悬长剑,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列队整齐的将士们。数十万精锐部队集结于城外校场,旌旗猎猎,刀枪如林,场面蔚为壮观。
魏璎珞亲自来到城门送行,她身穿明黄色龙袍,神情庄重而坚定。“霍将军,此去北境路途遥远,敌军强悍,务必小心行事。”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朕已命沿途州府全力支援粮草辎重,你只需专心应对战事。”
霍廷川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朗声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保家卫国,绝不负陛下厚望!”
魏璎珞点点头,伸手扶起他。“将军辛苦了,朕等你凯旋归来。”
两人四目相对,短暂的沉默中似乎有千言万语涌动,但最终都化作一声轻叹。霍廷川重新翻身上马,挥手下令:“全军出发!”随着号角声响起,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向北方进发。
---
#### 边疆危机:敌众我寡
数日后,霍廷川率军抵达北境要塞——雁门关。这里是中原与北方游牧部落交界的咽喉之地,一旦失守,敌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京畿腹地。
然而,当霍廷川登上城楼查看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眉头紧锁。只见远方尘土飞扬,隐约可见密密麻麻的骑兵正在集结,人数远超预期。据斥候回报,敌军主力约有五十万之众,而霍廷川麾下的兵力仅有二十万左右,且多为步兵,在机动性上处于绝对劣势。
“将军,敌众我寡,我们该如何应对?”副将李成忧心忡忡地问道。
霍廷川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敌军虽众,但长途跋涉而来,补给线拉长,必然难以持久作战。我们需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逸待劳,伺机反击。”
他随即下达命令,一方面加固城防工事,储备充足的箭矢和滚木礌石;另一方面派遣小股精锐部队潜伏于敌后,骚扰其补给线,试图削弱敌军士气。
---
#### 首战告捷:智取先锋营
三天后的深夜,霍廷川收到了探子送来的重要情报:敌军先锋部队五千余人正驻扎在距离雁门关三十里的山谷中,由于连日奔波,戒备松懈。
“这是个机会。”霍廷川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立即召集三千精锐骑兵,趁着夜色悄然摸至敌军营地附近。
凌晨时分,山谷中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篝火还在燃烧。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打破了宁静。霍廷川亲率骑兵冲入敌阵,如猛虎下山般横扫四方。毫无防备的敌军顿时陷入混乱,许多人甚至来不及拿起武器便被斩杀。
不到半个时辰,这场突袭便宣告结束。敌军先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而霍廷川仅损失百余人。更重要的是,这一仗极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同时也鼓舞了己方将士的信心。
---
#### 内忧外患:朝堂暗流
就在霍廷川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同时,京城内的局势却并不平静。一些宗室成员和地方官员趁机兴风作浪,试图利用北境战事牵制魏璎珞的权力。
某日早朝,礼部尚书张文远率先发难:“启奏陛下,如今北境战事胶着,耗费巨大,百姓苦不堪言。臣建议暂停部分赋税,以缓解民生压力。”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朝堂哗然。魏璎珞冷眼旁观,心中已然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削减赋税意味着减少军费开支,这无疑会对前线造成严重影响。
“张爱卿,”魏璎珞淡淡开口,“朕理解你的担忧,但眼下正值国家危难之际,若因财政问题导致战局失利,后果将不堪设想。至于民生问题,朕已命户部拨款赈济灾民,相信能够渡过难关。”
张文远见状,仍不死心,继续进谏:“陛下,霍将军久居高位,手握重兵,是否该考虑另派贤能协助?毕竟,孤军深入恐生变故啊。”
这话明显带有挑拨离间的意味,魏璎珞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霍将军忠勇无双,朕对他深信不疑。至于其他琐碎之事,就不必再提了。”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皇帝的威严与决断力。张文远悻悻退下,不敢再多言。
---
#### 决战前夕:风雪漫天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是寒冬腊月。北境的气温骤降至零下,漫天飞雪覆盖了大地,整个战场仿佛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霍廷川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思绪万千。经过数月的拉锯战,敌军虽然未能攻破雁门关,但己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粮草短缺、士兵疲惫、伤病增多……种种问题接踵而至,形势愈发严峻。
就在此时,一封密信送到了他的手中。打开一看,竟是魏璎珞的亲笔书信:
“霍将军,朕知你身处险境,倍感艰辛。但请记住,无论前方道路多么艰险,朕始终与你同在。望你坚守信念,共克时艰。江山社稷,赖君之力!”
短短几句话,却让霍廷川心头一暖。他将信件收好,转身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兄弟们,陛下降旨嘉奖,让我们齐心协力,共赴国难!今日,便是决战之时!”
---
#### 尾声:曙光初现
次日凌晨,霍廷川率领大军主动出击,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战。双方厮杀至黄昏,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最终,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霍廷川成功击溃敌军主力,迫使其撤退回北方草原。
消息传回京城,举国欢腾。魏璎珞亲自撰文表彰霍廷川的功绩,并宣布全国放假三日以庆祝胜利。
然而,对于霍廷川来说,这场战争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知道,真正的和平尚未到来,而自己的使命也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