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璎珞的思绪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她抬起头,看到贴身太监李德全匆匆走了进来,神色有些紧张。“陛下,江南巡抚刚刚送来加急奏折,说是当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水患,百姓流离失所,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听到这个消息,魏璎珞立刻站起身来,眉头紧锁。“受灾范围有多大?伤亡情况如何?”她连珠炮似的问道。
李德全连忙将手中的奏折呈上,“据初步统计,此次水患波及三个州县,近十万百姓受到影响。目前已有数百人丧生,数千间房屋被冲毁。巡抚大人已组织人力抢修堤坝,但由于资金不足,进展十分缓慢。”
魏璎珞迅速翻开奏折,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她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每一个字都像是压在她心头的一块巨石。片刻后,她抬起头,语气坚定地说道:“传朕旨意,即刻调拨五十万两白银用于赈灾,并派遣工部侍郎刘文远赶赴灾区,协助地方官员安置灾民、修复堤坝。另外,命户部尽快制定长期防洪计划,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李德全闻言,面露难色,“陛下,国库虽有盈余,但今年各地用度较大,若一次性支出这么多银两,恐怕会……”
“会什么?”魏璎珞冷冷打断他的话,“会不够用吗?难道要让那些百姓饿死、冻死不成?朕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陷入绝境!”
李德全连忙跪下磕头,“奴才明白,这就去办。”说完,他退了出去。
魏璎珞长舒一口气,走到窗边望向远方。天空阴沉沉的,似乎预示着更大的风雨即将来临。她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家乡遭遇旱灾的情景——干裂的土地、枯萎的庄稼,还有那些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乡亲们。那时候的她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祈祷老天爷开恩。而现在,她终于有了改变这一切的力量。
“朕不会让任何人再经历那样的痛苦。”她低声说道,声音中透着无比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天,魏璎珞几乎废寝忘食地处理赈灾事宜。她不仅亲自审阅每一份相关奏折,还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为了确保赈灾款项能够及时到位,她甚至破例允许地方官员直接从邻省调拨物资,无需层层上报审批。这一决定虽然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但在她的坚持下最终得以实施。
与此同时,魏璎珞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普查。她要求各州县详细记录辖区内河流湖泊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存在隐患的地方,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或疏通。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问题,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赈灾工作逐步展开后,魏璎珞并没有放松警惕。她深知,仅仅依靠朝廷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动民间资源共同参与。于是,她颁布了一道特别诏书,号召富商和士绅捐资助灾。对于积极响应者,朝廷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减免赋税或授予荣誉头衔等。
这道诏书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富商纷纷慷慨解囊,有的捐献粮食,有的提供船只运送物资,还有一些人主动请缨前往灾区帮忙。他们的善举不仅缓解了朝廷的压力,也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然而,在这场灾难面前,也有人趁机作恶。一些不良商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个别地方官员则利用职权贪污赈灾款项,导致灾民迟迟得不到救助。这些行为很快被监察司发现,并上报给了魏璎珞。
得知此事后,魏璎珞勃然大怒。“这些人简直丧尽天良!在百姓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竟然敢发国难财!”她拍案而起,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
当天晚上,她召集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连夜开会,要求彻查所有涉及贪腐的案件,并严惩不贷。同时,她还命令军队进驻灾区,维持秩序,防止骚乱发生。经过一番努力,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灾区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恢复正常。
几个月后,当刘文远返回京城复命时,特意带来了几幅画作。那是灾区百姓自发绘制的,用来表达对女皇的感激之情。其中一幅描绘了魏璎珞站在高台上指挥救援的画面,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百姓,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魏璎珞接过画作,久久凝视着上面的场景。她的眼眶微微湿润,嘴角却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看来,朕的努力没有白费。”她轻声说道。
就在这时,内务府总管张谦突然闯了进来,神色慌张。“陛下,不好了!北境传来急报,匈奴大军集结边境,扬言要入侵我朝!”
魏璎珞猛地站起身,脸色骤变。“匈奴?他们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动手?”她迅速恢复镇定,转身对张谦说道:“立刻召集六部九卿进宫议事,朕要听听大家的意见。”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逼近,而魏璎珞知道,她必须再次挺身而出,守护这个国家和她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