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夜诀别
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中,腊月的风如同刀刃般刮过乾清宫的琉璃瓦顶。烛火摇曳间,乾隆皇帝躺在龙榻上,脸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魏璎珞跪在床前,双手紧握着那份密折,目光复杂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却也饱经沧桑;而此刻,他已油尽灯枯,无力再掌控这个庞大的帝国。
“爱妃……”乾隆艰难地抬起手,指向魏璎珞,“朕知道你一向聪明果敢,但接下来的路,恐怕比你想得更加艰难。”
魏璎珞俯身叩首,声音坚定却不失悲戚:“皇上请放心,臣妾一定竭尽全力辅佐新帝,护我大清江山无虞。”
乾隆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与决绝:“不,朕的意思是……你要自己做决定。这份遗诏里,朕只写了一句话——‘一切由贤后定夺’。”
魏璎珞愣住了。她万万没料到,乾隆竟会赋予她如此大的权力。这种信任令她既感动又惶恐,因为她深知,这意味着未来的每一步都将由她独自承担后果。
“皇上……”她刚想再说些什么,乾隆却缓缓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整个宫殿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片刻之后,太监总管李玉颤抖着声音高呼:“皇上驾崩了!”
哭声随即响彻云霄,从乾清宫一直传遍整个紫禁城。
---
#### 遗诏引发的风暴
乾隆驾崩的消息迅速传遍朝野,朝堂上下顿时乱作一团。按照惯例,新帝应在先皇去世后即刻登基,然而年仅十岁的弘历(新帝)显然无法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摄政的问题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一些老臣主张由亲王代行国政,另一些则认为应让皇后魏璎珞暂时主持大局。双方争执不下,甚至有人暗中串联,试图推翻现有的权力格局。
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流传各种谣言。有人说乾隆的死因蹊跷,怀疑其中有内廷势力操纵;还有人传言,魏璎珞早已觊觎皇位多年,如今终于等到了机会。
这些流言蜚语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使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局势雪上加霜。
---
#### 魏璎珞的抉择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魏璎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她第一时间召集心腹大臣柳如烟、陆天佑等人商议对策,并秘密派遣侍卫加强京城防务,以防叛乱发生。
“娘娘,现在最要紧的是稳住朝局。”柳如烟忧心忡忡地说道,“若让那些反对派找到借口,他们必定会趁机发难。”
魏璎珞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开口:“我打算以摄政皇后的身份暂理朝政,同时颁布一道圣旨,宣布新帝将于三个月后正式登基。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妄动干戈,违者严惩不贷!”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但陆天佑仍有些顾虑:“可是娘娘,这样做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尤其是那些宗室贵族,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接受您的安排。”
魏璎珞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那就让他们试试看吧。如果有人胆敢挑战我的权威,我会让他们明白,什么叫真正的雷霆手段。”
---
#### 初露锋芒
果然,就在魏璎珞发布摄政命令的第二天,几位宗室亲王便联合上书,要求重新审议摄政人选。他们声称,魏璎珞虽为皇后,但终究是女子,不适合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对此,魏璎珞早有准备。她命人将这些亲王召入养心殿,当众宣读了一份乾隆留下的密旨。密旨中明确指出,倘若新帝年幼或朝局不稳,可由皇后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这是先皇的遗命,诸位还有什么异议吗?”魏璎珞端坐于宝座之上,语气冰冷而威严。
那些亲王面面相觑,最终只能悻悻退下。但他们并未放弃抵抗,而是开始暗中策划新的行动。
---
#### 暗潮涌动
与此同时,边疆地区传来急报:一支外敌军队正向大清边境进犯,意图趁机夺取领土。而国内某些地方豪绅也趁机煽动民变,试图割据一方。
魏璎珞意识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她必须尽快平息内乱,同时抵御外敌,否则整个王朝都有可能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看来,我需要采取更果断的措施了。”魏璎珞喃喃自语,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实施起来必将困难重重。
无论如何,她都清楚一点——只有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真正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