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儿,此番是珍儿做错了,是为父缺少管教,珍儿,还不向你弟弟认错?!”
形势比人强,洛珍虽然是不想认错,但也知道在这种时候已经轮不到他了,而且他也确实是怕了。
刚才进门的时候看到侯府外那把守着的亲兵,一个个杀气腾腾的盯着他们,让他一下子想到那天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的场景,整个人都直打寒颤。
洛仪盯着他看了又看,轻哼一声,倒也不好再追究了,否则显得他小气了,便是道:“父亲,兄长怎得这般年纪了,还是纨绔模样,父亲要多多管教才是。“
被自己的庶子说教要管教自己的长子,洛源和洛珍都是心里别扭,但是到底是给了台阶,而且洛源本身也有气,自己这个长子,的确是太不像话了!
看这个问题解决了,众人才是落座。
矛盾解决了,都是一家人,自然说话起来也轻松了几分,主要是聊宁国那边的事情,众人听着洛仪讲功法高丽的过程,不时惊叹,不时捏了把汗,这是灭国之功,看着一帆风顺,看着势不可挡,但是到底战场上刀剑无眼,哪有可能真的这么轻松。
不说有几次死里逃生,至少也算是好几次差点被重伤,听着这些惊险,众人这才知道,宁王一系的富贵权势可不是捡回来的。
“听闻,在来时路上,你受到埋伏了?”
埋伏兴平侯车队的事情虽然隐秘,但是也不遮掩,再加上不知是有意无意,锦衣卫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昭武侯府。
洛仪冷笑几声,道:“区区宵小之辈,当初高丽还在的时候都尚且不够我们杀的,现在一些余孽何足道也?那些人全部被儿子斩首了!”
此话一出,肃杀之气自显,让所有人都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又反应过来,眼前坐着的,可不是之前离家的少年,而是一个货真价实杀出来的侯爷!
连兴平侯都是如此了,那宁王……轩哥儿现在,又该是何等风采?
“我那长子如今如何了?”
洛辅突然问道,虽然从宁国那边偶尔有消息传回来,但是也只能知道一个大致的模糊的消息。
“封哥儿如今是王府都指挥使,开国子。”
洛辅点了点头,仅凭这三言两语,便已经知道自家厂子在那边现在是何风光。
不过一旁的许氏却是有些不满,自己儿子那可是宁王长兄啊,怎么才只是一个子爵?
似是看出了她的想法,洛仪补充道:“封哥儿功绩不足,封子爵已经是极限,若封伯难免惹人非议。”
宁国到底是一众文武大臣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而现在虽然是宗室,但是一下子这样高封,难免会让人不愤。
许氏有些尴尬,不曾想自己的心思被看出来了。而洛辅却是不满许氏表现,宁王是自家人,难道还会亏待了洛封?这般急功近利的模样实属不该。
“此次回来,是为轩哥儿求娶公主的。”
公主?
众人一惊,娶公主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实在有些遥远,但是一想到如今宁王的威势却又觉得理所应当。
不过众人都是没有发觉,一旁的洛珍紧紧的握住了自己的拳头,眼神之中的怨恨一闪而过。他曾经有过运气,见过公主一面,知晓那是一个美人,现在听到洛轩要求娶公主,不由的心生嫉妒!他一个二房的庶子,凭什么好事全部让他占了?
“陛下已经是允诺了,只是……”
洛仪将永庆王所说的事情也说了一遍,昭武侯府虽然没落,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的。
“建奴?”
洛源皱眉,露出不喜之色,区区蛮夷,当初昭武侯府的功绩就是从建奴身上取的!
而现在,建奴竟然要和他们洛家抢公主?他们在朝堂上打滚这么多年,自然比别人都要细腻许多,知晓公主嫁于宁王意味着什么,这代表着大周与宁国将不起兵戈,是一个保证。
而只要宁国稳定,他洛家的辉煌就觉得不会过去,哪怕有一天京师这里容不下他洛家,容不下昭武侯府,也可以举家搬迁到宁京,安心当宁国王族!
洛源与洛辅对视一眼,各自点头,洛源沉声道:“仪儿放心,为父在朝廷上自然会仗义执言,那些建奴怎赔我朝公主千金之躯!”
“我也是。”
洛辅言简意赅,甚至他比洛源还要积极,娶公主的是他亲子!
“如此便劳烦父亲和二老爷了。”
“一家人,不必如此!”
气氛更是缓和了,除却洛珍一言不发外,众人看不出有过矛盾的模样。
“不过,那永庆王,仪儿可要注意些。”
洛源俯身,凑到洛仪耳畔说了几句,洛仪神色一变,暗暗点头。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若是处理不好,到时候他们洛家真的只能举族逃离到宁京了。
只因为刚刚洛源说的是,永庆王,有反心!
说来也可笑,宁王这里,所作所为几乎与反王无异了,不过是马上臣服,再加上二者确实相互需要,这才没人提及此事罢了,而现在却在说着永庆王有反心。
洛仪不打算和永庆王有什么过多来往,毕竟他知道现在轩哥儿的心思,要稳住朝局,交好大周,保住宁国基业,至于以后的事情,且先再徐徐图之。
“我回来还有一事,府中可能弄到工匠与流民?”
“工匠与流民?”
“宁国汉人不足,高丽人容易闹事,需要迁徙汉人稳定地方,如今宁国八郡又都是百废待兴,需要工匠。”
洛仪言简意赅,丝毫不介意把有所求的事情说出来,毕竟昭武侯府与宁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想想办法。”
洛辅沉声道,他现在是工部右侍郎,也算是接触这方面,有些便捷。
更别说昭武侯府这么多年了,自然也有一些见不得人的路子,整个京城哪家手底下是没点见不得人的。
“我此次回去,可以再带些族中子弟,轩哥儿的意思是打算在宁京开设讲堂,让族中子弟修习,或文或武,再放到各地为官。”
众人大喜,又是一一商议,许久之后才是各自满意的离去。
不过一日后,便是传来消息,有金国使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