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年份这件事非常容易,随便找个人问问就行。
且不需要询问具体的年月,只要知道刘邦在哪里,就能知道如今的时间线。
打发走了周勃之后,赵匡胤左右看看,目光锁定在少年士卒身上,又把他叫了过来。
询问他道:“沛公在哪里。”
少年士卒赶忙回答:“唔,自从占据了彭城之后,沛公就一直待在彭城没有出来。”
彭城。
赵匡胤心中微动。
彭城,是项羽的都城,沛公如今身处彭城的话,代表着汉军已经彻底同楚军敌对,偷袭了项羽的都城并且占据。
刘邦加上诸侯联军,兵力达到了足足五十六万,还占据了彭城。
刘邦此时,一定认为大局已定,项羽不过是瓮中之鳖,此时正在彭城享乐。
可惜他不会知道,马上,他就会得到一场大败,项羽带着三万人,轻骑赶到,直接绕后摧毁了联军的指挥。
在联军指挥瘫痪的情况下,项羽率军冲杀,将这五十六万联军,直接杀穿,刘邦最后仅仅只带着十几个轻骑,仓皇逃窜。
如果要阻止的话,现在告知刘邦,让其对项羽的突袭有防备,是最好的。
不过。
赵匡胤站在原地,没有半点要前去彭城寻找刘邦的意思。
虽然他现在的称号是大将军,可实际上,韩信在刘邦彭城大败之前,都没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
不要看他叫大将军,其实就是个跟在刘邦旁边的高级参谋。
军队的指挥,从来都是曹参,灌婴,这些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老人。
一定要等到彭城大败之后,刘邦才会把军事指挥权,放给韩信,到那时,他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将军。
彭城大败之后,刘邦退守荥阳,这时候,才是韩信发挥的时候,也是他成就兵仙之名的时候。
他北上进军,连灭魏国,代国,赵国,齐国等,抄了项羽的后路,这也是项羽最后战败的关键因素。
而灭齐之后,刘邦还困守在广武之地,历史上的韩信趁机要求齐王封号。
刘邦愤怒无比,但不得不给了封号,这时候的韩信,才有了自己独立的封地,有了自立的基础。
因为有了封地,就能有兵马,有粮草。
可惜的是,韩信并没有反叛,一直在犹豫,最终被贬为淮阴侯,死在吕后手上。
“韩信做不到反汉,但我不一样,机会,攻克齐地就是机会,在这之前,彭城大败,是必须的。”
韩信成为了齐王,断了项羽的后路,而后垓下决战,项羽兵败身死,中间的相隔时间,也不过一年而已。
可以见得韩信之强,军事上的才能之高。
但换成赵匡胤,哪怕断了项羽的后路,他也不会这么快就将项羽击败。
称齐王,让刘邦忌惮和愤怒,已经成为了他的敌人,这个时候,若是在让楚军这个敌人被消灭。
那么,被刘邦对付的,不就是自己了么。
韩信在军事上有才能,但是权术上的才能很低,不足以让他看见这些。
他总是有感刘邦“解衣推事”之恩,觉得自己和刘邦是有感情在的。
殊不知,能成为帝王的,无疑不是心如铁石之辈,表面上的和你关系很好,都只是帝王心术的一种。
连自己老父要被项羽煮了,都能说分我一碗肉的人,怎么可能看中你韩信的那点情感,你甚至不是沛县出来的老人。
韩信看不穿这一点,不断犹豫,妇人之仁,同项羽非常的相似。
但是赵匡胤不一样。
他不但有历史的先知优势,更是宋朝的开国太祖,眼光之远,不是韩信可比。
“项羽那边,在我获封齐王之后,最好放缓攻势,给项羽喘息之机,让刘邦一直有项羽这么个敌人,免得他将手段,都用来对付我。”
赵匡胤心中暗想。
要知道,在相遇还在的时候,刘邦就往韩信的齐国封地中,安插了不知道多少细作,监控韩信的一举一动。
若是楚军再灭,刘邦加上身边的张良等人,全力出手之下,韩信怎么可能抵挡。
就算是有着先知之能的赵匡胤,一想到这些人专心致志对付自己,也极为头疼。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楚军始终留着一口喘气的机会。
这样,有着楚军的威胁,不但不用面对刘邦的全力对付,还能利用楚军威胁,来向刘邦提出条件。
就比如齐地的那些细作,在楚军还在,项羽还在的时候,就是将其全部杀死,刘邦也只会当成无事发生,不会撕破脸皮。
毕竟在楚军有威胁的情况下,连齐王都能够封给韩信。
而将封地中的耳目除掉之后,他便能着手封地的发展,用宋朝的技术提高封地的粮食产量。
有了粮食,不论是打造一支强军,还是拉拢人心,都是有底气去做的事情了。
否则的话,即便有了军事掌控权,也要仰仗控制了关中线路的萧何鼻息,根本控制不了军队。
赵匡胤想的很多,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
耐心,是最重要的事情。
接下来的时间,赵匡胤都要么在军中吃酒,要么向周围甲士,询问刘邦的情况,表现出一副极为关心主公的忠诚模样。
并且还同军中一些头脑比较简单的沛县老人,比如樊哙,夏侯婴等人拉近关系,同他们谈天说地,营造出关系良好的样子。
和他们打好关系,现在并没有用,毕竟赵匡胤现在如今连独立的军事指挥权都没有。
但作为宋祖,他看的是长远的未来,等到将来他割据一方的时候,这些和他关系良好的沛县老人,是不是就会被刘邦猜忌。
乃至于其他沛县老人,也都可能被刘邦猜忌,这无疑会严重打击刘邦的实力。
“韩大将军,我看你这瘦不拉几的模样,还以为你不喜欢喝酒吃肉,没想到你也和我们一样啊,痛快,痛快。”
这天,赵匡胤又同樊哙,夏侯婴二人,一同喝酒吃肉。
这两个大汉,比起常人要粗壮一圈,尤其是樊哙,胳膊上能跑马,不愧是连项羽都赞叹一声壮士的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