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帝二十七年,十月
隔天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温暖柔和的阳光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穿过茂密树叶的缝隙,如同金色的丝线般洒落而下,形成一片片斑驳迷离的光影。这些光影有的落在地面的青苔上,有的映照在路边不知名的小花上,使得整个林间小道都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林业和公输雅雅并肩走在这条小道上,两人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他们此次前行的目的地依旧是公输大娘家,心中怀揣着重要的使命——希望能从这位见多识广的长辈口中获取到更多有关渔阳县周边诸子百家势力分布的详细信息。
一路上,林业沉默不语,眉头微皱,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而一旁的公输雅雅则时不时地侧过头看看他,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担忧与关切。终于,在经过一段漫长的路程后,他们来到了公输大娘家门前。
此时,公输大娘正静静地坐在门口那张陈旧的石凳上,微微仰着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沉浸在了某种回忆之中。听到脚步声渐近,她缓缓回过神来,看到林业和公输雅雅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脸上立刻绽放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连忙站起身来,热情地迎接道:“孩子们,你们可算来了!快进来坐坐吧。”说着,便引着他们走进屋子,并示意他们在桌旁落座。
待众人纷纷坐定之后,林业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之情,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直截了当地开口问道:“大娘,上次您跟我说过一些关于诸子百家的大致情况,但对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来说,那还远远不够。所以这次特地再来拜访您,就是想请您给我们讲讲,如今这渔阳县附近,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是否还有其他一直传承至今的诸子百家势力存在呢?”
公输大娘微微皱起眉头,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她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整个人都沉浸在了深深的回忆当中。
过了好一会儿,公输大娘才缓缓地开口说话。她的声音略微低沉,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王爷啊,想当年那场可怕的战乱爆发之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诸子百家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谓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曾经盛极一时的各大流派,如今都已走向了不同的命运之路。”
说到这里,公输大娘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整理思绪。然后接着说道:“先说那儒家吧,他们中的大多数子弟纷纷选择入朝为官,希望能够凭借自身所学的渊博知识以及过人的智慧谋略,为国家的安定繁荣出一份力。这些儒家弟子们在朝堂之上各展其能,或建言献策,或推行仁政,倒也算是有所作为。”
“再看道家呢,则与儒家截然不同。道家之人向来崇尚自然无为,不喜尘世纷扰。于是乎,战乱一起,他们便纷纷隐遁于山林之间,远离世俗的喧嚣,一心去追寻那虚无缥缈却又高深莫测的天道至理。”
公输大娘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讲述道:“至于其他的流派嘛,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流派由于后继无人,年轻一代未能继承先辈们的衣钵,导致其传承渐渐断绝,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另外一些流派则更为悲惨,它们不幸在那残酷无比的战争中遭受重创,甚至惨遭灭门之祸,从此一蹶不振。”
公输大娘抬起头来,目光望向远方,悠悠地说:“据老身所知,这小小的渔阳县,竟然成了诸子百家最后的迁徙之所。那些流离失所的学者们,纷纷汇聚于此,期望在这里寻得一方净土,得以将各自流派的精髓延续下去。”
林业听完公输大娘这番话,心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显然是对她说的内容表示认同。稍作沉默之后,林业忍不住追问:“那么,难道诸子百家真的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了吗?除了您所在的公输家之外,这渔阳县是否还存有其他流派的传承呢?”
“王爷,据属下一己之力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那神秘的农家传承者目前身在城外,而法家传承者与兵家的传承者皆于渔阳县衙内担任要职。至于其他传承者嘛,属下暂时还未曾听闻任何相关消息!或许他们已经离开了渔阳这片土地,亦或是刻意隐匿起了自己的行踪呢!”
林业微微颔首,表示认可下属所汇报的信息,随后开口说道:“对于诸子百家的传承之事,还望公输大娘您能够多多费心,通过各种关系渠道去探寻一番,看看是否还存在其他尚未被发现的传承者。若是能够找得到的话,务必将其尽数拉拢过来!本王有意在这渔阳县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宫,旨在将诸子百家的深邃思想加以整合汇聚,从而培养出更多博采众长、精通百家之术的杰出人才啊!”
公输大娘连忙拱手应道:“王爷此计甚妙,老身自当不遗余力地去操办此事。只不过,这其中想必会遭遇诸多艰难险阻和重重阻碍啊。”林业闻言,剑眉一挑,饶有兴致地追问道:“哦?大娘不妨直言相告。”只见公输大娘轻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王爷呀,虽然当下的局势表面上看起来还算风平浪静、安然无虞,然而实际上却是各方势力在暗地里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呐。”
那些朝堂之人,多尊崇儒家一家之言,未必愿意见到百家复兴。而且,百家之间也并非毫无嫌隙,要将他们齐聚一堂谈何容易。”林业却爽朗大笑:“大娘不必担忧,本王既已有此想法,自是考虑周全。朝堂之上,本王自会周旋;百家之间,若能使他们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想必不会拒绝。”
之后数日,公输大娘四处奔走联络。而林业则向朝堂去了一封信,向乾帝阐述建立学宫整合百家思想的益处。乾帝起初略有疑虑,但经林业派来的人一番慷慨陈词,最终应允,并表示会给予一定支持。林业得了圣意,更加积极筹备,他深知这不仅关乎渔阳县,更关乎整个天下文化思想的繁荣复兴。
公输大娘这边进展也算顺利,农家传承者率先响应,表示愿意加入学宫。法家与兵家传承者虽有顾虑,但经公输大娘晓以利害,也同意参与其中。然而,消息传开后,果然如公输大娘所料,引起了朝堂一些儒臣的反对。
这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向金碧辉煌的朝堂,庄严肃穆的气氛弥漫其中。就在此时,一位面容严肃、身姿挺拔的御史缓缓走出队列,他昂首挺胸地面对着高高在上的皇帝,义正言辞地弹劾起林业来。
这位御史慷慨陈词道:“陛下啊!微臣要弹劾那林业,王爷竟敢妄图扰乱我朝纲纪,大兴异端邪说,实在是罪大恶极!若不严加惩治,必将祸乱朝纲,危及江山社稷啊!”
然而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林业及其追随者们却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见有大臣不慌不忙地从队列中走出来,恭敬地向皇帝行礼后,镇定自若地回应道:“陛下圣明无比,天下百家之思想,各有其独特之处和长处。若能将它们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必定能够为我朝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贤良之士,又怎会是所谓的异端呢?况且就连儒家也曾倡导过‘海纳百川’,既然如此,现今又为何不能容纳其他百家之言呢?”
这番有理有据的辩驳,使得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沉寂。片刻之后,坐在龙椅上的乾帝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对所言的认可。
与此同时,远在渔阳县的一个角落里,热闹非凡。原来,公输大娘经过一番努力已经成功找到了适合建造学宫的理想之地,并马不停蹄地安排技艺精湛的工匠们着手进行修缮工作。
而另一边,林业本人则亲自提笔撰写学宫的规章教义。他深知公平对待百家思想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于是,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条规章制度,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让众多学子都能够在这个学宫中自由自在地研习各种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渐渐地,越来越多一直隐居于世的百家传人们听闻了林业的壮举,纷纷挺身而出,前来相助。他们有的带来了珍贵的典籍文献,有的亲身传授独门绝技,还有的积极参与到学宫的建设与管理之中。
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这座承载着复兴百家希望的学宫终于初现端倪。虽然前方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与坎坷,但林业心中那份复兴百家的坚定信念却愈发熊熊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