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老魏一脸尴尬,赔着笑说道:“江大人,实在对不住啊,咱家刚才着实是一时着急,没收住脚力。
您放心,回头咱家就安排人给您重新修两扇大门,保准结结实实的,比之前那两扇还好!”
江宁一脸无奈,哭笑不得地说道:“魏公公,下次能不能劳烦您用手敲门啊?”
老魏尴尬地挠了挠头,嘿嘿笑道:“江大人,咱家记住啦!
您也知道,这不每次来找江大人,事儿都急得火烧眉毛似的,咱家一下子就习惯用脚踹门了。
江大人放心,下次一定改,肯定改!”
说着,他便扭头招呼身后几名东厂番子,吩咐道:“还愣着干啥,赶紧把江大人府上这两扇大门抬走,找最好的工匠,重新打造两扇新的,要又好看又结实!”
那几名番子赶忙应了一声,上前抬起大门匆匆离去。
江宁则一脸无语,只能跟着郭允厚和魏忠贤一道前往皇宫。
众人递上腰牌之后,随即入宫,径直来到御书房。
此时,方正华早已守在门外,隔着老远便一路小跑过来,恭敬行礼,打起招呼:“江大人!魏公公!郭老大人!
皇上正在里边等候几位呢,请进!”众人点头示意,赶忙走进书房。
不一会儿,袁可立、孙承宗等人也纷纷赶到。
眼见所有人都已到齐,这时朱由校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山西那边的事情暂且算是处理妥当了,但京城里的事务也到了该处理的时候。”
众人听闻这话,心里皆是一紧,瞬间明白皇帝这是打算对京城涉案官员动手了。
毕竟山西官场已被彻查整顿,京城这些官员又岂会轻易逃脱干系?
就在这时,朱由校脸色铁青,愤怒地说道:“还有宫里那些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竟然敢背着朕与外臣勾结!”
众人闻听此言,皆是面露惊色。
唯有江宁和魏忠贤脸色依旧平静如常。
此时,魏忠贤向前迈出一步,恭恭敬敬地说道:“皇上,老奴掌管东厂,负有监察之责。
此次出了这等事,老奴难辞其咎。
恳请皇上给老奴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老奴必定将宫里这些吃里扒外的家伙全都揪出来。”
听闻此言,朱由校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开口说道:“魏大伴不必如此自责,这些吃里扒外的东西暗中勾结的时间,可比你掌管东厂的时间长得多了。
你之前没察觉到,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吧,你这就和方正化一同去,把这群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全部给朕抓了,然后带回东厂,想尽办法,把他们嘴里那些见不得人的事,统统给朕逼问出来!”
魏忠贤与方正华闻听此言,赶忙领命称是,随后二人匆匆离开御书房。
众人听闻朱由校这番话,都选择了沉默不语。
毕竟宫里头出现这样的事,说到底属于皇帝的“家事”,他们身为外臣,实在不好随意发表看法。
江宁倒是一脸无所谓的模样,在他心里,皇帝的安全乃是重中之重。
他之前已经嘱托方正化和魏忠贤,将宫里彻彻底底地清理了好几遍,可不曾想还是有漏网之鱼。
江宁可不敢有丝毫大意,万一自己辅佐的这位朱兄,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英年早逝,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那到时候,他江宁必定第一个倒霉。
毕竟,他与皇帝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已紧紧捆绑在一起。
就在这时,信王朱由检来到了御书房。
朱由校见状开口说道:“明日大朝会,朕将下诏重开宗人府。
顾爱卿,你身为礼部尚书,届时可要全力配合。”
顾秉谦听闻,赶忙点头应道:“陛下放心,臣已命人将宗人玉牒名册全部准备妥当,随时可移交宗人府。”
朱由校闻言点了点头,紧接着又说道:“到时若有东林党人在朝堂上唱反调,诸位爱卿可要齐心协力。”
众人一听,心里都明白,明日这大朝会恐怕不会太平。
但皇帝决意重开宗人府,以便更好地管理宗室,这对当前朝廷而言无疑是件好事,必须全力促成,于是纷纷表态会全力支持此事。
朱由校见状,微微一笑,说道:“到时候朕亲自担任大宗正。”
随后转头看向一旁满脸激动的信王朱由检,说道:“五弟,朕任命你为左宗正,宗人府的大小事务就交付于你。
你可从宗室之中挑选几位干练之才,辅佐你处理事务。”
朱由检赶忙点头,说道:“臣弟定不负皇兄重托,定当管理好宗人府,也管束好一众宗室。”
紧接着,朱由检又开口说道:“启禀皇兄,此次从山西带回众多宗室,其中不少人触犯律法,罪大恶极。
先前江大人说,只有等重开宗人府之后,才能对他们依法论处。
所以臣弟打算从带回的宗室子弟中挑选一些,组建一支由宗人府直接管辖的军队,用来管理大明境内的藩王宗室。”
众人闻听此言,心中皆是一惊。宗人府成立军队,而且还是信王朱由检提出来的,皇帝能答应吗?
况且其中成员还都是宗室子弟。
朱由检说完,朱由校沉思片刻之后,点头笑着说道:“五弟的提议不错,朕准了。
人数就控制在两千以内。到时候朕会亲自下旨,大明境内所有宗室藩王,若触犯律法,皆由宗人府进行抓捕、审问、定罪。
朕觉得这支队伍就叫‘皇明卫’,如何?
刚好依照《皇明祖训管理宗室》。”
听闻此言,一旁的朱由检顿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赶忙说道:“臣弟多谢皇兄!”
一众大臣也赶忙纷纷附和:“皇上英明!”江宁则笑着点了点头。
毕竟,若将大明宗室事务交给臣子们处理,恐怕大多会敷衍了事,要么高高抬起、轻轻落下,最终免不了还是要被清算。
但要是交给宗室子弟来操办,有这位眼里不揉沙的信王带头,绝对能把事情办好。
论关系,信王朱由检可是当今天子的亲弟弟,这般背景与身份,放眼整个大明,又有谁能比他牛的?
这时,一旁的江宁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启奏道:“启禀陛下,此次山西查抄所得的银子,如今已全部充入户部。
臣提议重造钱币,以此规范我大明的钱币使用。
如今民间的钱币使用状况实在混乱,百姓既有使用我大明开国以来铸造的铜钱,也有使用前朝宋代以及唐代铜钱的情况,毫无具体标准可言。
因此,臣提议将民间铜钱尽数回收,熔铸再造,并制定新的货币标准。
至于银子,也统一铸造为银币,由朝廷直接发放。”
听闻此言,朱由校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这时,一旁的郭允厚赶忙开口说道:“江大人,此举万万不可呀!”
江宁略感疑惑,转头看向郭允厚。
只见郭允厚接着说道:“江大人,若是将民间的铜钱尽数回收,全部熔铸再造,这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谓不可估量,到时候朝廷不知要亏损多少银子。
更何况,大明的铜产量本就不多,实在没有足够的铜来供应如此大规模的铸钱啊。”
江宁闻听此言,冷笑一声,说道:“郭大人,那您可知如今民间百姓使用的铜钱都有多少文的?”
郭允厚闻言,开口答道:“民间百姓使用的铜钱,大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还有当十钱。
不过,这些铜钱各朝各代的都有,具体情况十分混乱,而且价值越高的,混乱程度越严重。”
听着郭允厚的回答,江宁冷笑一声,说道:“郭大人,如今百姓使用钱币这般混乱,毫无具体标准可言,尤其是面值越大,情况越乱。
朝廷若对此不加管理,长此以往,局面只会愈发失控,甚至会动摇我大明根基。
正因如此,本官才提议将民间铜钱尽数回收,重新制定等额标准。
况且,此次山西查抄所得的钱财里,不就有相当数量的铜钱吗?”
郭允厚闻听此言,一脸心疼地说道:“江大人,即便情况如您所说,可想要大规模发行新的铜钱,恐怕着实不易啊,就怕百姓不认可、不接受。”
闻听这话,江宁微微一笑,说道:“郭大人,百姓之所以不愿买账,究其根源,是朝廷此前铸造的铜币质量欠佳,含铜量过低。
使用稍久,便磨损严重,在民间难以正常流通。
再者,还有不少不法之徒私铸钱币,严重扰乱了百姓对铜钱的正常使用。
所以,本官之意,是将朝廷现有的铜钱全部回炉重造。
待制定出相应的新币后,先由官员带头使用,同时对积极兑换新币的百姓加以鼓励。比如说,百姓若使用旧铜币缴纳赋税,朝廷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减免和关照。
在铸造新铜币时,务必足斤足料,确保新铜币经久耐用。
与此同时,撤销江南等地铸造钱币的权力,统一收归京师,由京师统一铸造。
并且,要派出官员四处明察暗访,但凡发现有人胆敢私铸钱币,一律抄没家产,株连九族,严惩不贷!”
听到江宁这番话,郭允厚顿时吃了一惊。原本他以为江宁不过是随口说说,没想到竟然是动真格的。
眼见江宁态度这般坚定,一旁的朱由校陷入了沉默。过了半晌,他才缓缓开口说道:“江爱卿,你所言确实有理。
不过郭爱卿说的也在理,历朝历代以来,想要将铜币全部统一重新铸造,绝非易事,其中确实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
但倘若真能全力促成此事,那可真是利在百姓,一件大功。
郭爱卿,对于此事,你务必全力支持,朕不想听到反对的声音。”
郭允厚听闻此言,顿时一脸痛心疾首,哭诉道:“皇上呀,如此行事,朝廷不知得损失多少银子啊!
即便此次查抄了近万万两白银,可也经不起这般耗费呀!”
说着说着,他声泪俱下,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花的是郭允厚自己的钱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