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家弟子们对各项农业技术的掌握日益精湛,林羽和苏瑶意识到,要想更广泛、更系统地传播这些宝贵的经验,建立一个专门的农学院势在必行。
林羽站在试验田旁,遥望着远方,眼中满是憧憬地对苏瑶说:“苏瑶,我们在这里修建一座农学院吧。让它成为农业知识的传播圣地,不仅能将我们现有的经验传授下去,还能不断探索新的农业技术。”
苏瑶眼中一亮,欣然点头:“林羽,这主意太棒了。有了农学院,就能吸引更多有志于农业的人前来学习,我们的知识就能像种子一样,撒遍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说干就干,林羽凭借自己司农少卿的身份,向朝廷申请了专项资金,同时苏瑶也号召农家众人出资出力。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农学院的建设迅速展开。
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牛二、阿强等一众壮汉,干劲十足地搬运着砖石木材;
墨风则运用机关术,巧妙地协助搭建一些较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阿智、阿诚等负责规划学院的布局和各类设施的安置。
与此同时,苏瑶继续带领农家弟子深入研究农业技术。
他们在试验田的一角,开辟了新的试验区,尝试着将不同的种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探索更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植模式。
在研究防止病虫害的药水时,苏瑶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草药样本,对弟子们说:“这种草药在某些地区可能难以获取,我们得寻找其他替代品,让药水的配方更具普适性。”
弟子们纷纷点头,各自忙碌起来,有的查阅农家古籍,有的外出采集不同的草药进行试验。
林羽也时常参与到研究中,他结合墨家机关术,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改良灌溉机关。
他对墨风说:“我们能否设计一种机关,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水量,这样即使在不同的地区,也能精准地满足庄稼的需水要求。”墨风听后,眼睛一亮,立刻与林羽商讨起设计方案。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苏瑶决定将这些经验和成果整理成书,供世人学习。
她坐在桌前,手持毛笔,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机关农具的制作与使用,再到堆肥和防止病虫害的方法,无一遗漏。
林羽则在一旁帮忙整理资料,为一些技术要点配上详细的图示。
经过数月的努力,农学院终于落成。
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学院矗立在试验田旁边,白墙黑瓦,绿树环绕。
学院大门上方,一块牌匾上写着“济世农学院”五个大字,苍劲有力。
而苏瑶所着的农业书籍也大功告成,取名为《农桑新经》。
书中内容丰富详实,既有传统农业经验的总结,又有他们在试验田实践中创新的技术。
在农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林羽看着台下众多前来求学的学子,激动地说:“各位学子,今日济世农学院成立,希望大家在这里努力学习,将农业知识传播出去,让天下百姓都能丰衣足食。”
苏瑶接着说道:“这本《农桑新经》,是我们心血的结晶,希望它能成为大家学习的好帮手。未来,我们还会不断探索,为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