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云王府前,王莽一身朴素却整洁的服饰,跟在在苏景哲身侧。
王莽微微欠身,脸上带着些许谦逊的笑意:
“子明兄,今日承蒙丞相邀约前来,因家境欠佳,实在拿不出什么贵重的礼物,带了几珍藏的幅字画,还望届时不会失礼。”
苏景哲转头看向王莽笑道:
“巨君不必如此自谦。祖父对你也是赞赏有加啊,你这番心意已然足够。”
二人边说边走进云王府大门,一路上,不时有侍从往来穿梭,见到苏景哲皆恭敬行礼。
正厅内,苏远枫身着一袭玄黑色曲裾深衣,坐在主位上。
苏景哲和王莽赶忙上前,拱手行礼。
苏景哲恭敬道:
“祖父,孙儿带巨君前来拜见。”
王莽也忙跟着行礼,说道:
“晚生王莽,见过丞相大人。”
苏远枫微微点头,目光在王莽身上打量了一番,
“不必多礼,久闻你才学出众,品行端正,今日得见,果然气宇不凡。”
王莽忙谦逊道:
“晚生不过是刻苦自勉,与苏家世代英才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苏远枫哈哈一笑,说道:
“听闻你对我苏家先祖功绩钦佩有加,不妨说说,你钦佩他哪一点?”
说罢,苏远枫指了指两旁的座位,示意二人坐下。
王莽思索片刻,言辞恳切地说道:
“文昭王(苏砚谥号)乃辅佐高祖成就帝业的第一功臣。于朝堂之上运筹帷幄,献安邦定国之良策;于沙场上冲锋陷阵,展勇冠三军之雄姿。云梧苏家,更是代代俊彦辈出。在世家大族之中,堪称独树一帜,无出其右者。”
苏远枫微微颔首:
“今日唤你前来,一则是景哲常跟我提起,你有意借阅我苏家藏书;二则是久闻你的声名,也想亲眼瞧瞧王家子弟的风采。”
王莽谦逊地拱手道:
“晚生久仰苏家藏书之名,其中定有不少珍本秘籍,若能借阅,实乃晚生之幸。至于晚生的声名,不过是民间谬赞罢了,实不敢当。”
此时的王莽因为常常把自己的俸禄和财产拿出来赈济穷人、已经赢得了民间的广泛赞誉,有 “周公再世” 的美誉。
苏远枫打量着王莽:
“藏书借阅一事,还需我兄长点头应允,当下不用着急。
如今你叔父王凤已然病逝,而我也垂垂老矣,精力大不如前。这朝堂的未来,终究是属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
听到苏远枫的话,苏景哲赶忙趋步上前,脸上满是关切与急切:
“祖父,您这说的是什么话!您不过是偶感疲惫罢了,朝堂之上诸多事务还离不开您的经验与谋略。您的威望,岂是我等晚辈能轻易企及的。”
王莽在一旁微微拱手,恭敬地说道:
“苏公年高德劭,经验丰富,实乃朝廷之柱石。还望苏公保重身体,为朝廷继续贡献心力。”
苏远枫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抹宽慰的笑容:
“你们不必宽慰我。生老病死,自然之理,我心中有数。”
顿了顿,苏远枫将目光转向王莽,认真问道:
“王莽,如今朝堂争端纷纷,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地方豪强日益做大,兼并土地之事屡见不鲜,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莽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思索之色,片刻后,挺直脊背,沉稳说道:
“苏公,晚生以为,朝堂争端的根源在于权力分配不均,叔父曾与苏公多有分歧与争端。但晚生在家族中资历浅薄,实在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去斡旋调和。”
苏远枫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莽接着道:
“而地方豪强做大,乃是因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无地可耕,生活困苦。朝廷应出台相关律法,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同时推行均田之策,让百姓有田可种,有饭可吃。”
苏远枫轻抚着胡须:
“你所言有理,推行律法和均田之策听起来确是良策。但你要知道,那些豪强在地方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他们必然会极力反对这些举措。朝廷若强行推行,只怕会引发诸多变故啊。”
王莽微微低下头,沉思片刻后抬起头:
“苏公所言极是,推行这些举措定会遇到诸多阻力。但晚生以为,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即便困难重重,也应迎难而上......”
苏远枫静静地聆听着,他的目光始终落在王莽身上,深邃的眼眸中不时闪过一丝赞许。
作为在官场沉浮多年的老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今的朝廷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巨轮,积弊丛生,摇摇欲坠,正迫切需要一位有胆识、有谋略且敢为天下先的人物来力挽狂澜,推动变革。
王莽提出的治国理念,虽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面临重重挑战,每一步都如同在荆棘丛中前行,但却如同在这暮气沉沉的朝廷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一缕充满希望的曙光透了进来。
苏家多年来对王莽密切观察,苏远枫深知这个年轻人的厉害之处。
王莽极其懂得“名”的力量,无论是侍奉家族长辈时的恭顺孝悌,结交士大夫时的谦逊有礼,还是救济百姓时的慷慨解囊,每一个举动都如同精心雕琢的棋子,最终的落点都是为了积累名声。
在这个时代,对于世代为官的家族而言,才能或许可以有所欠缺,但名声却如同一面旗帜,是立足官场、延续家族荣耀的根本。
这,正是苏远枫要会见王莽的原因。在他漫长的宦海生涯里,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可论及名声,王莽是苏家之下第一人。
此番会面,他首要之事便是试探王莽对苏家的态度。倘若王莽心怀敌意,苏远枫会及早将这潜在的威胁铲除,以绝后患。
可要是王莽并无敌意,那对于苏远枫而言,这无疑是上天赐予苏家的绝佳机遇。
他会借用王莽的力量来完成朝廷的变革,实现汉朝的中兴。
一旦这个目标达成,苏家的声望必将再次到达一个新的高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更为辉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