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金銮殿上。
刘彻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姿挺拔,面容却有些消瘦。两旁的文武大臣身着朝服,排列整齐,气氛显得略微凝重。
“各位爱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刘彻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大鸿胪出列,他掌管外交及民族事务:
“陛下,近年来随着北境大规模战事停息,与西域的商队贸易越加频繁。云梧商会更是带过来不少新鲜事物,在长安颇为风靡。”
刘彻微微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问道:“哦?究竟是何等新鲜事物,竟能在长安掀起这般风潮?既然是云梧商会带来的,云王来说说。”
苏明澈微微欠身,回道:“陛下,云梧商会从西域带来了精美的琉璃制品,那琉璃晶莹剔透,色彩斑斓,有碗、杯、瓶等各种器具,其工艺十分精巧。
还有各种香料,香气独特,芬芳馥郁,熏染衣物、居室,能让人神清气爽。此外,还有色泽鲜艳的毛织品,质地柔软,图案精美,这些都深受长安贵妇们的喜爱。”
刘彻饶有兴致地点了点头,说道:“没想到这西域之地,也如此多的奇珍异宝。回头送些宫里来,我要仔细看看。”
话音刚落,负责掌管财政的大司农说道:
“陛下,随着与西域贸易的增多,我大汉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远销西域,深受西域各国的欢迎,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且,贸易的往来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了。
同时,西域各国派遣使者想要于我汉朝通商。他们听闻我大汉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文化昌盛,都十分向往与我大汉建立友好的贸易关系。”
刘彻听后,目光扫视了一下大殿中的众人,说道:“西域各国既有通商之意,我大汉自当以礼相待。这不仅能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大鸿胪接着说道:“陛下,只是这通商之事,也需谨慎谋划。西域各国风俗各异,文化不同,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合适的贸易规则和礼仪制度,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刘彻点了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此事就由你与相关大臣一同商议,务必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方案。既要展现我大汉的威严与风范,又要保障双方的利益。”
大臣们纷纷领命,齐声说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全力以赴。”
......
几日前,苏清毅与卫青商议妥当后,立刻去找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听后,亦是满脸忧虑,她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不敢有丝毫耽搁,却也不能太过突然,引得皇帝反感。
今日正好能借着向陛下进献西域琉璃制品的由头进宫,这倒成了与陛下搭话的绝佳契机。
御花园中,阳光和煦。平阳公主将那美轮美奂的西域琉璃制品呈给刘彻,刘彻饶有兴致地把玩欣赏着。
待刘彻放下琉璃制品,脸上露出满意之色时,平阳公主便不着痕迹地引着话题,与刘彻聊起了闲话家常。在这看似轻松惬意的交谈中,她看似不经意,实则巧妙地提及了民间百姓对长生之事的种种看法。
“陛下,民间有不少百姓听闻一些方士之言,妄图通过服食丹药来治病,结果身体每况愈下,甚至丢了性命。”平阳公主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惋惜。
刘彻微微蹙眉,问道:“哦?竟有此事?”
平阳公主点头道:“是啊,那些丹药多是用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炼制,谁能保证无害呢?百姓无知也就罢了,若是身份尊贵之人也轻易相信,那可就危险了。”她边说边偷偷观察刘彻的神色。
刘彻陷入沉思,未置可否。平阳公主见状,也不再多言,只是陪着刘彻继续赏花。
又过了些时日,刘彻在宫中宴请群臣。苏清毅特意在席间讲起了古代贤君的事迹,提及秦皇嬴政,曾大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却毫无所得,还让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陛下,秦皇一世雄主,却因求仙一事,让后世多有诟病。我朝如今国泰民安,陛下当以百姓福祉为重,切不可重蹈秦皇覆辙啊。”苏清毅言辞恳切,目光看着刘彻。
刘彻听后,脸色微微一变,有些不悦地说:
“卿莫要将朕与秦皇相提并论。朕所求仙,不过是为了保我大汉千秋万代,让百姓永享太平。”
苏清毅赶忙跪地,说道:
“陛下心系天下,臣等皆知。然那些方士所言,多是无稽之谈。如今朝中已有不少大臣对此忧心忡忡,还望陛下明察。”
此时,平阳公主也站出来,柔声说道:
“陛下,夫君所言甚是。那些丹药的危害,如今已有端倪。陛下龙体安康,实乃我大汉之幸。还请陛下为了江山社稷,慎重考虑求仙之事。”
刘彻沉默良久,脸色阴晴不定。
就在众人都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刘彻缓缓说道:“莫要再提,此事朕会再做思量。”
听着苏清毅夫妇劝解,刘彻心中虽也生出些许疑虑,但终究还是难以割舍内心深处对长生的渴望。
传闻彭祖寿至八百春秋,三皇五帝更是超凡入圣、羽化成仙,上古之时,诸般仙人事迹代代流传,仿佛都在诉说着长生不老、超凡脱俗并非虚妄。
更何况,不过数十年前,苏砚不也成功得道成仙了吗?如此种种,怎能让他轻易放弃这求仙问道之路?
听着刘彻的话,苏清毅明白想要劝解他彻底放弃求仙之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宴会散罢,众人各自怀着复杂心思,脚步匆匆地离去。如今陛下痴迷修仙之事,满朝文武皆有所知,可偌大朝堂,敢站出来劝解者却寥寥无几,如今也唯有宣平侯夫妇再次劝说。
曾有一位官员,在朝堂之上直言劝谏,言辞恳切,试图点醒刘彻。然而,刘彻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对其施以三十杖责。盛怒之下,更是说:若再有敢提此事者,定杖责八十!
此后,朝堂上下一片噤声,再无人敢轻易在这“求仙”一事上触皇帝霉头,偌大的宫殿里,只剩下刘彻对修仙愈发执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