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王府的后院
苏砚正满心欢喜地抱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家伙被取名为苏昭萱,模样粉雕玉琢的。自从经历了白登之围,苏砚便很少再上朝参政。
如今朝堂上的大部分政务,都由萧何与张良处理着。没有了战事纷扰,韩信也赋闲在家,隔三岔五就会来找苏砚下棋、闲聊,日子倒也过得悠闲自在。
苏昭临和苏昭均虽是同胞兄弟,可性格却大相径庭。苏昭临性格温和敦厚,在宫中伴太子刘盈读书时,两人相处得极为融洽,就像一对挚友。
而苏昭均生性洒脱,思维敏捷。他与代王刘恒十分投缘。刘恒沉稳内敛,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两人互相砥砺,都从中受益匪浅。
这兄弟俩身为皇子伴读,也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宫廷那暗流涌动的权力旋涡之中。
如今子女齐全,他想起了一直被闲置的一个道具——福泽子孙。这道具散发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仿佛藏着无尽的生机与希望。
苏砚心中默念一声“使用”,刹那间,光芒陡然增大,如同一轮温暖的太阳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睡梦中的苏昭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甜美的笑容,好似感受到了这股神奇力量的悉心呵护。
而正在各自房间里的苏昭临和苏昭均,也忽然觉得体内涌起一股暖流,精神为之一振,只感觉头脑愈发清晰聪慧。
......
在苏砚悠闲的时候,刘邦却在宫中显得格外烦闷。他宠爱戚夫人,对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更是喜爱有加,觉得刘如意聪慧伶俐,颇有自己年轻时的风范。
反观太子刘盈,性格仁弱,刘邦总觉得他缺少一些帝王应有的果敢和威严。心中渐渐萌生了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经过一番思索,刘邦决定私下召见萧何、张良和苏砚,试探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很快,三人便来到了刘邦的书房。书房内布置得古朴典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上挂着几幅名家字画。刘邦坐在书桌前,神色略显凝重。
众人行礼之后,刘邦缓缓开口道:“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事想与你们商议。太子刘盈生性仁弱,恐难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而如意聪慧过人,朕有意立他为太子,你们意下如何?”
萧何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轻易废立恐会引起朝局动荡。刘盈太子之位早已确立,且并无大过。若贸然废之,只怕会让天下人议论纷纷,不利于大汉的稳定。臣以为不可行。”
刘邦听了,眉头微微一皱,没有说话,将目光转向了张良。
张良神色平静,微微欠身道:“陛下乃天下之主,此事全凭陛下做主。臣以为无论陛下做出何种决定,只要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臣等自当全力支持。”
刘邦心中有些不悦,但他知道张良素来谨慎,不愿过多卷入这种敏感之事。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苏砚。
苏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听闻废立太子之事,关乎国本,需慎之又慎。太子刘盈虽性格仁弱,但他善良宽厚,深得百姓爱戴。且这些年来,在诸位老师的教导下,也积累了不少治国理政的知识。若能加以辅佐和引导,未必不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刘邦打断他的话,说道:“朕观盈儿过于懦弱,缺乏帝王之气。如意聪慧果敢,更像朕年轻之时,立他为太子,朕方能放心。”
苏砚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所谓帝王之气,并非仅仅体现在果敢勇猛之上。仁慈宽厚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昔日尧舜禹以仁德治天下,成就了千古美名。太子刘盈的仁弱,若能善加利用,或许能成为他治理天下的一大优势。他可以用仁爱之心去感化百姓,让天下人归心。”
刘邦听了,陷入了沉思。苏砚继续说道:
“再者,废立太子之事,牵扯到诸多利益关系。如今朝堂之上,支持太子刘盈的大臣不在少数。若强行废立,只怕会引发朝廷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机可乘。到那时,大汉的江山社稷恐将陷入危机。”
刘邦皱了皱眉头,说道:“朕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盈儿如此懦弱下去,将大汉的江山交到一个无能之人手中吗?”
苏砚道:“陛下,太子并非无能,只是他的性格与陛下不同罢了。臣以为,陛下可以为太子挑选一些得力的辅佐大臣,帮助他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可以让太子多参与一些朝政之事,积累经验,培养他的治国能力。假以时日,太子必定能够独当一面。”
刘邦还是有些犹豫,说道:“可朕实在喜爱如意,总觉得他更适合继承大统。”
苏砚又想到了苏昭临与刘盈的情谊,继续劝道:“陛下,昭临与太子相交甚笃,臣深知太子为人纯善。在昭临的描述中,太子时常心怀天下苍生,忧虑民间疾苦。这样的仁心,若加以磨砺和引导,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刘邦听了苏砚这番话,心中的想法开始动摇。他想起了这些年来刘盈在一些场合中所表现出的善良和孝顺,也想到了如果强行废立太子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苏砚见刘邦有所松动,进一步说道:
“陛下,如今大汉初定,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个稳定的朝局和一个深得民心的君主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太子刘盈在臣民心中已有一定的威望,此时若改立他人,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刘邦长叹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朕今日听了你们的话,也明白了废立太子之事不可轻率为之。朕暂且打消这个念头,再观察观察盈儿的表现吧。”
苏砚等人听了,纷纷跪地行礼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