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元元年(公元前 48 年),未央宫前殿传来一阵叹息声。
数月前,汉宣帝刘洵龙御宾天,刘奭顺利承继大统。看着满桌的奏章,刘奭眉头紧锁,无奈地说道:
“朕初登大宝,这满朝的政务如乱麻一般,朕实在不知从何下手。边疆战事未平,百姓又逢灾荒,官员之间也是纷争不断,朕该如何是好啊!”
站在一侧的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闻言赶忙上前,恭敬地伏地叩首。
弘恭率先开口:
“陛下切勿忧虑。臣等久居宫中,侍奉先帝多年,对朝廷事务也算略知一二。陛下乃天下之主,只需安心坐镇这未央宫,统筹全局。臣等愿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解难。”
石显紧接着说道:
“陛下心怀天下,实乃万民之福。如今这局面虽棘手,但只要有条不紊地处理,定能度过难关。臣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将这些政务一一梳理清楚。”
听到弘恭与石显二人言辞恳切的表态,刘奭微微垂首。这二人跟随先帝刘洵多年,在宫中当差,处理政务的能力他也是有所耳闻的,或许让他们协助处理政务确实是当下可行之法。
但他还是慎重问道:
“你们当真有把握处理好这些事务?这朝廷上下的大小事宜千头万绪,犹如一团乱麻,稍有差错,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
弘恭连忙伏地,声音沉稳而坚定:
“陛下尽管放心,臣等必定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对于边疆战事,可先派遣心腹之人深入前线,详细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作战态势等具体情况,而后再与驻守边关的将领们共同商议御敌之策;
地方灾情严重,百姓受苦,当务之急是尽快从各地粮仓调配粮食、衣物等物资运往灾区进行救济,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官员任免乃是国之大事,必须综合考量其才能、品行、政绩等多方面因素,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担任要职。臣等定会抽丝剥茧,仔细分析,为陛下提供最为合适的建议。”
石显微微欠身,接着说道:
“陛下日理万机,若事事亲力亲为,只怕精力有限。陛下不妨将一些日常的琐碎事务交由臣等处理,遇到重大决策之时,臣等定会第一时间向陛下请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办事效率,又能让陛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国家的长远大计。”
刘奭听后,依旧有些犹豫,目光变得犀利起来,严肃说道:
“朕将如此重要的政务交予你们,是对你们寄予了厚望,你们万不可辜负朕的信任。倘若你们心怀私心杂念,欺瞒于朕,做出有悖于朝廷律法、损害国家利益之事,朕定不轻饶,必严惩不贷。”
弘恭和石显听闻,急忙重重叩头,额头触地,齐声说道:
“陛下圣明烛照,臣等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和私心。定当以陛下的旨意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肝脑涂地,为陛下排忧解难。”
刘奭轻轻颔首,紧绷的神色稍稍舒缓,目光从弘恭和石显身上扫过:
“既如此,朕便先将一些简要政务交予你们处理。你们办毕之后,再呈给朕核查。”
待到弘恭和石显将所负责的政务处理完毕,刘奭看后发现,无论是公文的批复,还是事务的安排,皆严谨细致、条理清晰。
看到二人如此得力,刘奭悬着的心渐渐放下,对他们的能力多了几分认可,也生出了更多信任。
回想起刘洵在位时期,霍家仗着权势在朝中一手遮天,专擅朝政,严重威胁到皇权的稳固,刘奭至今仍心有余悸。
如今自己登上皇位,他想要扶持一方自己势力,见到弘恭与石显处理政务时展现出的出众能力,且身为宦官只能依附于他,刘奭心中不由一动,一个念头渐渐升起……
在刘奭有意放权和二人不断的恭维下,弘恭与石显愈发得宠。他们每日在皇帝面前巧言令色,将刘奭哄得龙颜大悦,宦官权势开始不断壮大。
......
在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以萧望之为首的儒家大臣们神色严肃,而弘恭、石显则满脸阴沉,双方对峙着。对于双方之间的火药味,苏远枫却置若罔闻。
萧望之率先踏出一步,拱手道:
“陛下,如今弘恭、石显二人,借陛下信任肆意专权。他们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朝堂上下乌烟瘴气。更有甚者,干预司法,使得诸多案件黑白颠倒,实乃国之大患啊!”
几位儒家大臣也纷纷附和:
“陛下,萧大人所言极是。他们贪污受贿,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社稷危矣!”
刘奭听后,眉头紧锁,目光转向弘恭与石显,问道:
“你们可有此事?”
石显连忙跪地,哭诉道:
“陛下,这是萧望之等人的污蔑啊!我等一心为陛下分忧,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他们不过是嫉妒我等在陛下身边效力,故意罗织罪名,想要陷害我等。”
弘恭也赶忙磕头:
“陛下明察,我等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专权之事。萧望之他们心怀不轨,妄图打压异己,掌控朝堂。”
萧望之怒目而视:
“你们休要狡辩!证据确凿,容不得你们抵赖。陛下,切不可被他们的花言巧语蒙蔽!”
石显冷笑道:
“萧大人,空口无凭,你有何证据?莫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编造谎言来构陷我等。”
双方争论不休,朝堂上吵成一团。
“陛下,弘恭、石显二人”
刘奭心烦意乱,抬手制止道:
“都住口!此事不可轻信一方之言,待朕派人查明真相,再做定夺。”
听见刘奭发话,双方只能无奈退下。今日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对于儒家和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持续已久。
针对刘奭偏信宦官一事,苏远枫多次向其恳切劝谏,但刘奭也仅仅只是敷衍表示没有宠幸弘恭、石显,仅仅是认为他们可在政务上有所助力,故而予以任用罢了。
刘奭初登大位,由于喜爱儒学,依旧对萧望加以重用。但由于萧望之等儒家臣子处理政务建议过于理想化,实操困难。
而苏家所倡政治学,强调皇帝需兼具崇高威望与深厚的民众根基。
反观弘恭、石显,深谙处事之道,能高效解决政务难题。且二人常伴刘奭左右,久而久之,刘奭对他们愈发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