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之后,边关烽火暂息,硝烟渐渐散去。但这场与匈奴的鏖战,却在苏砚的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曾经那身姿挺拔、意气风发的他,如今却时常感到身体的沉重与疲惫。战场上的旧伤在阴雨天气里隐隐作痛,每一次的呼吸都带着一丝难言的吃力。他明白,自己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驰骋疆场、运筹帷幄。
在朝堂之上,苏砚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官员,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是时候将舞台让给新一代的人了。于是,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向汉文帝呈上了一份请辞奏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身体年迈、精力不济,希望能回到封地云梧养老的愿望。
汉文帝接到奏书后,大为震惊。他深知苏砚对大汉王朝的重要性,多年来,苏砚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他急忙召见苏砚,在宫殿中,汉文帝满脸忧虑地说道:“云王,朕实难舍你离去。如今虽边境暂时太平,但仍有诸多隐患,朕还需你为朝廷出谋划策,继续为大汉效力啊。”
苏砚跪在地上,恭敬而坚定地说:“陛下,臣感激您的信任与厚爱。可臣如今身体每况愈下,实在力不从心。回到封地后,臣也时刻心系朝廷,若有需要,臣定当尽己所能。但眼下,实在难以承担朝堂重任。”
汉文帝叹了口气,继续劝说道:“云王一生为国操劳,这朕都看在眼里。可朝廷之中,能像爱卿这般有谋略、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多。朕实在不忍心让爱卿就此离去。”
苏砚抬起头,眼中满是诚恳:“陛下,臣的次子苏昭均,自幼饱读诗书,为人正直善良,且颇具才华。若陛下信任,他定能为朝廷贡献一份力量。而臣也能在封地安心颐养天年。”
汉文帝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苏砚去意已决,强留也无济于事。而且他也听闻过苏昭均的贤名,知道他在学问和品德上都有不错的口碑。经过一番权衡,汉文帝最终点了点头,说道:“既然爱卿心意已决,朕也不再强求。准许你回封地云梧养老。至于苏昭均,朕提拔他为尚书令,望他能继承爱卿的风范,为朝廷尽职尽责。”
苏砚叩头谢恩:“陛下圣明,臣代昭均谢陛下隆恩。臣定会叮嘱昭均,让他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消息传开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许多官员对苏砚的离去感到惋惜。在苏砚即将离开长安前往封地的时候,朝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送别仪式。汉文帝亲自为苏砚送行,文武百官也纷纷前来。汉文帝拉着苏砚的手,深情地说:“爱卿此去,望多多保重身体。若朝廷有难,还望爱卿能伸出援手。”
这一日,长安城头,秋风萧瑟。苏砚带着家眷和随从,缓缓踏上了前往云梧的路途。这竟是他第二次踏上云梧的土地。回想多年前,他曾追随刘邦四处征战,刘邦深知他的才华与忠诚,在大汉初定之时,便将云梧封予他,并郑重嘱托:“苏爱卿,云梧乃朕赐你之封地,然如今大汉初立,内忧外患并存,朕需你为朕掌管朝中大权,助朕稳固江山。待天下太平,你再回云梧不迟。”苏砚当即跪地,叩首承诺:“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汉之繁荣昌盛鞠躬尽瘁,绝不辜负陛下所托。”
自那之后,苏砚便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朝堂之上。他日夜操劳,为朝廷出谋划策,平定叛乱,抵御外敌。在那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他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光芒万丈,却也无暇顾及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封地云梧。
苏昭均则留在了长安,正式就任太常一职。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上任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整顿礼仪的风气,完善礼仪制度,使得朝廷的各项礼仪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了大汉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云梧,苏砚过上了悠闲的养老生活。他每天清晨都会在庭院中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午后,他会坐在书房里,翻阅书籍,回味着自己的一生。他时常会给苏昭均写信,教导他为官之道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苏昭均在长安上任后,不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积极与其他官员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各项改革。在文化方面,他组织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保存了大汉的文化遗产;在礼仪方面,他根据不同的场合制定了详细的礼仪规范,使得朝廷的各项活动更加庄重有序。
有一次,藩属国前来朝贡。苏昭均精心安排了接待仪式,从朝贡使者的迎接到朝贡物品的呈献,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以温和而不失威严的态度与藩属国使者交流,展示了大汉的大国风范。藩属国使者对大汉的礼仪文化赞不绝口,更加坚定了与大汉友好往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