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刘备于城前被江东众士相迎之时,却有数位异装之人混在人群之中。
其实也不是异装,只是他们的装扮着实与正常人有些区别。
他们皆身着锦衣华服,皆腰肢纤细,面庞白皙,仿若女子,无一个身材粗壮之人。
其实,她们本来就是女子。
为首一女,束发玉冠,英姿飒爽。
于众女中颜值和气质皆出类拔萃。
正是孙尚香。
其他女子,在其左右,手握佩剑,以作护卫。
“哎,你们看他怎么样?”
“回小姐,除了年龄大些,端得是人中龙凤。”
“我亦觉得此人器宇轩昂,目若朗星,虽年齿稍长,却有松柏之姿、龙虎之威,兼之言行谦谨有度,果然名不虚传。”
“‘威而不猛,恭而安’,真大丈夫也!我认为小姐可嫁此人!”
“我亦觉得小姐可嫁皇叔。”
……
“哎,你们几个……”
孙尚香面色绯红,一跺脚:“是你们自己看上了吧!”
刘备虽然年过中年。
但身材挺拔,宽肩细腰,全无半分老态。
又谦逊温和,风度翩翩,十分有气度。
在这年月,这样的男人绝对是女子心中的理想丈夫。
见孙尚香如此娇羞,几个侍女掩口而笑:
“乃为小姐选夫,于我等何干?”
孙尚香坏坏的一笑:“你们知道啊,我嫁到哪里,你们也得跟到哪里!谁也逃不掉。”
一侍女笑言:“我们乃是丫鬟,贱妾,自与小姐不同。”
一听“贱妾”二字,孙尚香亦叹气:“哎,听说他有两个老婆了,若是很凶,欺负我又当如何?”
几个侍女又笑:“小姐这等脾气,谁又能欺负得了。”
“那可不一定。说好了,我若挨欺负了,谁敢不帮我,我便罚她三天不许吃饭。”
几个女子知小姐嘴硬心软,故作胆怯状:“岂敢不帮!”
孙尚香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其实,我并不想嫁人,只为可与母亲相聚,亦是好事一桩。”
孙尚香嘴上如此说,但眼神已再难从皇叔身上移开。
“唉,婚服务必准备妥当,本小姐不可输于正室!”
“遵命!”
近一个月来,孙权陪同刘备走了柴桑、京口、秣陵、吴县等数江东重县,介绍江东之地风土人情。
刘备亦心中感慨,江东之地,山川形胜,物阜民丰,不愧是江南繁华富庶之所。
这孙仲谋打仗不济,治理地方、发展民生倒是颇有一套,能将江东经营得如此繁盛,实乃不可小觑。
而后,孙权再次向刘备和诸葛亮询新的治所选址。
刘备心知孙权其实早有计较。
为何数次相问,或乃探知彼此是否诚心。
刘备观其数镇,独秣陵最适合建所,于是说道:
“秣陵之地,东凭钟山之固,西控石头之险,北临大江天堑,南连三吴膏腴。若于此地建治所,内可聚吴越之粮,外可扼滁泗之冲。较之吴县之僻、柴桑之险,秣陵实乃‘北门锁钥’之要地也。”
孙权抚掌而笑:“公言甚善,我亦有此意也。”
而后,回归柴桑。
当晚,孙权送刘备归府,拜别后自归居所。
入夜前,刘备觉得在江东也无甚要事要做,便想起军师来时所言之事。
陈兰雷绪等于庐江起事,欲去接应。
可现在在人家江东底盘之上,到底以一个什么由头出兵接应,刘备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遂唤诸葛亮入堂。
诸葛亮入舍躬身相拜:“主公,还未歇息。”
刘备上前拉着诸葛亮的手,坐了下来:“军师啊,今来江东已一个多月,只陪吴主游历江东之地,不知庐江战况如何,又该如何出兵接应庐江义军?”
诸葛亮知道主公有些着急,让他想办法。
但有些时候,什么都不做,恰恰就是最好的办法。
诸葛亮呵呵一笑:“主公,切莫着急,不出三日,自有吴侯相请。”
“吴侯相请?”
其实,刘备最担心的就是,雷绪等人先向孙权求助。
孙权出兵接应,而后将雷绪兵马和人口收为己用。
对此,刘备颇为不解:“若如此吴侯为何不亲去?”
诸葛亮也没有卖关子,凑近刘备,坦言道:“吴侯虽言与主公结盟,乃为安江东之局。却又不想与曹操彻底决裂。他想的是,捭阖两强之间,坐收渔翁之利。”
“原来如此。”刘备抚髯点头。
果然孙权非笃守盟誓之辈,其维系孙刘之好,实乃审图存自保之策。
不过,刘备看着诸葛亮谈笑若定的神色,好像一切都在他的筹谋之中,就让刘备有一种无比踏实感觉。
诸葛亮摇着羽扇,继续道:“今江东局危,孙权得以恭敬礼待主公。若江东局安,孙权可是要寻思两边索要好处了。”
刘备问道:“届时,又当如何?”
诸葛亮呵呵一笑:“主公无须多虑,只需借此机抚绥江东百姓。江东若亲主公,方得局安。江东若背主公,则不得局安也!所以,孙权若生背盟之心,乃自毁之道也。”
刘备想到长沙孙绍,不禁恍然。
今此江东之局,竟皆在军师算计之中。
但刘备还有顾虑,就是如何接应庐江败军。
“然庐江之局,今当如何?”
诸葛亮亦胸有成竹:“若雷绪等兵败庐江,以地利之便,必首乞孙权遣师接应。然孙权方避曹锋芒,必不欲遽起战端,届时必请主公出兵相助。如此,则主公尽可名正言顺收纳溃卒,坐收渔人之利。”
“这……”
刘备愕然的看着诸葛亮:“军师,这也在你的算计之中吗?”
诸葛亮呵呵一笑:“非吾谋算江东,乃江东自贻其计耳!”
果然,未出两日,孙权得到庐江求救之信。
孙权深夜召张昭、鲁肃、步骘、虞翻等入议事厅,烛影摇红中展开军报,眉间微蹙:
“雷绪败讯已至,曹军大将张辽于禁已抵江淮,雷绪差使求助我江东。此节该当如何?”
张昭抚须沉吟:“若遣军往救,必触曹操逆鳞;若坐视不理,庐江士民必怨我江东背义。”
步骘亦感慨:“是啊,当下虽奉孙刘联盟,亦不可与曹再生争端。”
“在下倒有一计。”
鲁肃看向孙权,目光如炬:“主公可还记得,刘皇叔尚在柴桑?何不请他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