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顺双方的科举,前后相继进行。西安这边应试之人总共只来了三百人。虽说人数不多,但这无疑是对新朝的认可,李自成得知后,颇为欣慰。
李自成每日在行宫之中摩拳擦掌,满心期待着考试结果。杜勋见他兴致高昂,赶忙躬身说道:“陛下,这可是我大顺开国以来首次科举。想来此次考生定会全力以赴,日后为大顺竭忠尽智!”
“嗯,你这话深得朕心!”
杜勋得到夸赞,脸上堆满笑容:“陛下圣明!到时候,您还得接见中举之人,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呢!”
一提到钦点状元,李自成眼中光芒大盛。当了多年闯王,如今又成了大顺天子,马上就能钦点天下才子,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西安的贡院相较明朝京师的贡院,显得颇为简陋。虽也是一人一个号子,但在制度上,比京师简易许多。
考场既无严格的搜身流程,监察也颇为松懈。号子中间仅隔着帘子,一些考生甚至公然撩开布帘,偷看隔壁考生的答卷。
明朝京师科举会将考生籍贯和姓名全部遮蔽,考官在开卷前,根本无从得知试卷是谁所写。
而大顺这边,考生信息都需如实填写。
画面转回京师贡院。
三日的考试很快结束,所有人都交了卷,唯有一人迟迟未交。
黄义明走到最后一位考生面前,只见这位考生面容端正、神色专注,审题时深思熟虑,下笔时不疾不徐,浑身透着一股正气,不禁在心里暗暗点头。
还在奋笔疾书的夏完淳,写完最后一笔后,不紧不慢地摇响了铃铛。考官上前取走试卷。夏完淳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崇敬,与黄义明对视片刻。随后,黄义明转身离开。
就在众人以为考试结束,可以离开考棚时,一位考官大步走过来,声音洪亮地宣布:“休息一个时辰,接着进行下一场考试,这也是最后一场!”
一些考生闻言,十分意外。“不是只有三场考试吗?怎么还会有?而且仅间隔一个时辰。”
虽然疑惑,但也只能,留在考棚里,等待下一场考试。
侯方域倒是镇定自若,脸上带着一丝自信的笑意,心想:尽管出题,四书五经我倒背如流,这次定要名列三甲!
考场官员为考生们加满茶水,送上点心,让他们稍作休整,以便稳定发挥。黄义明双手背后,缓缓扫视着考棚,心中暗忖:四书五经你们擅长,可本侯出的题,才是真正的考验!
一个时辰后,考试继续。考棚里,官员将试卷一一发放到考生手中。
刚拿到试卷,就有考生傻眼了。“这都是出的什么题!这完全不符合圣人教诲!我抗议!”
“我也抗议!朝廷怎么能出这样的考题!”
抗议声此起彼伏。
黄义明目光扫视两侧的考棚,怒吼一声:“都反了是不是?不考就给我滚出去!”
把守的官兵立刻转身,面向自己看守的考棚,目露凶光:“不考就滚出去!”
考场瞬间安静下来,闹事的考生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继续答题。
侯方域虽然没跟着闹事,但心里也是满腹牢骚,紧盯着手中的卷子,暗自腹诽: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黄义明一共出了三道题,看似简单,实则颇具难度。
第一题:中原发生天灾,若你高中出仕为官,会如何妥善处置?题目下方有三个提示:其一,上疏请求朝廷拨钱拨粮赈灾;其二,若朝廷无钱无粮,是否会募集地方士绅出钱出粮救灾;其三,若商贾不肯出资,是否会组织官员募捐。
第二题:如今大明四面环敌,李自成盘踞陕西、山西及中原部分地区,你对此有何见解?
提示如下:一是朝廷出兵平乱,但朝廷缺钱缺粮,你会出面劝解家乡士绅,出钱出粮,助朝廷训练精兵,平息内乱;
二是劝解那些拒不纳税、逃税漏税之人上交钱粮;三是你是否会主动上交自家偷漏的田亩税。
最后一题:辽东鞑子年年入关,致使北方民生凋敝,朝廷该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提示有三:
一是加强边关防守,添兵加饷;二是放弃功名,弃文从武,前往边关卫国戍边;
三是身为文人,虽不能领军,但愿意出钱出粮,将家乡偷税漏税的大户全部查处,充实国库。
若以上选项你都不认同,可在下面填写自己的意见。
侯方域越看越头疼,紧皱眉头。这出题人分明是要拿士绅开刀!作为士绅阶层的代表之一,要是按照题目提示作答,岂不是要得罪身后的人?
黄义明时不时就走到侯方域的考棚前,每次路过,都会停留片刻。
见他一脸愁容,全然不见前面考试时的轻松自得,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瞧这细皮嫩肉、养尊处优的模样,眼窝带着黑眼圈,面色却透着红润,指不定就是个整日在青楼寻欢作乐的公子哥。
本侯这试卷,看你怎么答!
侯方域心里憋闷不已,看着时不时在身边晃悠的黄义明,更加烦躁。隐隐觉得,这试卷就是黄义明捣的鬼。
考场里安静得落针可闻,几乎听不到落笔的声音。
黄义明又踱步到夏完淳的考棚前,见他审题专注认真,落笔时笔锋刚劲有力,全然不像其他考生那般瞻前顾后。
黄义明心中对这位少年愈发满意:本侯的卷子,还是有人认真对待的!
戌时,夏完淳第一个交卷,步伐沉稳地走出考场。随着夜色降临,考场官员为考生们点上灯火,继续照明。冒辟疆、方以智、陈贞慧也陆续交卷,离开了考场。
最后一场考试,直到深夜还未结束。侯方域咬着笔杆,艰难落笔,每写一笔都要思索许久。
黄义明见众多考生都已陆续离开考场,又踱步到侯方域的考棚前,见他眉头紧皱、神色痛苦,心中十分畅快。
侯方域见黄义明又来,心里压力骤增。索性低下头,冥思苦想。一番纠结后,一咬牙:宁可得罪朝廷,也不能得罪士绅!
况且前面三张卷子自己写得不错,难不成还会因为这最后一道题落榜?
想到这儿,提笔写下:赈灾打仗皆为朝廷之事,吾等不敢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