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熙宁三年(1070)的四月十九,朝中传出时称“铁面御史”赵拚的上奏,恳乞去位参政知事,朝廷无奈,遂拜其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杭州。

原来,王安石当初到到神宗处游说新法时,赵拚就屡斥其不便。

宰相韩琦也上疏极力反对青苗法,宋神宗也有意取消青苗法的实施。当时正值王安石家居求去,赵拚上奏道,这些个新法都是安石老弟所建,不如等到他还朝后再议吧。赵拚本意是王安石在家里冷静下来后可能会回心转意,谁知当王安石还朝后,其变法的意志却更为坚决(持之愈坚),赵拚知道后肠子都悔青了。

所以赵拚当即就上奏神宗说,制置条例司派出的,骚动天下。王安石这家伙强辩自用,竟当朝公然诋毁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文过饰非。近来朝中的台谏侍从,多以谏言不被理睬而辞职。司马光出任枢密使,王安石不肯跪拜。且凡事有轻重,事体有大小。财利於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恐怕不是宗庙社稷之福啊!

可惜,神宗正被王安石忽悠得心旌荡漾,幻想着新法推行后将会使北宋王朝脱胎换骨、国富民强,到时候自己将会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明君。

所以,宋神宗这位小伙子对于赵拚的上奏就不置可否,一个臣僚乞求离朝外任这样的小事,自然就没有放在心上。

就在清献公赵拚收拾行李前去杭州上任之际,语重心长对苏轼说,小苏啊,你的文笔好,我有个老乡梁处士有座绿筠亭,你给作首诗如何?

苏轼想都没想就一口应承下来,对他来说,作首诗还不是像吃个馒头那样容易。诗做好了,将绿筠亭的格调拔得很高,甚至将梁处士和陶渊明拉到一块相提并论,“只应陶靖节,会听北窗凉”(《次韵子由绿筠堂》)。

谁想世事难料,二十五年后,已满六十、风烛残年的苏轼被贬惠州时,竟然在那里见到了梁处士的儿子梁琯。

小梁望着形容憔悴、失魂落魄的苏轼老先生,恳请这位当朝文坛大腕留点墨宝,东坡就把自己此前写给梁处士的一首《绿筠亭》诗又写了一遍,赠给了小梁。

那么,安惇是如何获取苏轼的信任的,常常使人不得其解。

安惇,字处厚,广安军(中国宋朝的行政区划“军”始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分渠州渠江、果州岳池、合州新明三县,以广土安辑之意设广安军,属于梓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广安市,南渡后,增和溪县)人,此人的光辉事迹被收入《宋史·奸臣传》。安惇曾数次落第,久困场屋,数度“失解”。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解为解送、发送之意。故科举时中乡榜者称发解﹐不中者称落解或失解。

安惇秀才失解后,从汴京打道回府要回他的四川老家去,苏轼作诗送别。

不知为何,苏轼诗句中的名句,都是在不经意间鸡毛蒜皮的场合产生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只是这种劝学或者做学问场合的警句,竟然出现在送别一位奸臣贼子青年时期落榜归乡的场合,真是太可惜了!

哪知五年之后,这位安惇秀才就像开挂一样一路攀升,绍圣初,被召为国子司业,三迁为谏议大夫。至徽宗朝,虽然宋徽宗好雅,对安惇之流极为厌恶。后蔡京为相,复拜安惇为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可见此人的混世功夫。

苏轼可谓是看走了眼,把一首流传至今的好诗,赠给了当时如丧家之犬的安惇秀才。

河东人吕希道,前面我已经详细介绍过,是个雅量自如的正派角色,在解州任上,州民为其立过生祠。如今解州任满,回京后又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历阳”(《送吕希道知和州》),作为朋友,苏轼自然是要到场送送,还要作首诗什么的。

苏轼在直史馆上班期间,校理校勘们夜里也要轮流在崇文院的秘阁里值班。

漫漫长夜里,苏轼联想到新法推行后民间的怨声载道之状,又想自己不会像其他官员那样去随波逐流。在京师里的天子脚下,急于求进而违背良心的官员百态,时常在眼前浮现。除了能和喜好收藏的王珪之子王仲修(字敏甫)这样的人诗书唱和之外,还能有谁推心置腹呢?

于是,苏轼在值夜班期间写给敏甫的诗中倾诉道,如今想要找个清静的所在还真不容易,自己只好把在这深宫秘阁里的清净之地当成山林来隐身了,“大隐本来无境界,北山猿鹤漫移文”(《夜直秘阁呈王敏甫》)。

不过,在馆阁里上班,闲暇之时还有个同事能在一起谈论谈论孟襄阳和王摩诘。他就是苏轼的忘年交,这个老头大苏轼二十三岁,叫王益柔。

王益柔,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王曙子,用荫入官。庆历四年(1044)以殿中丞召试,除集贤校理。曾因醉作《傲歌》,黜监复州酒税。神宗时,累迁知制诰,直学士院,先后知蔡、扬、毫州和江宁、应天府。

此外,王举正之子王诲,去年以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判官身份上书《马政条贯》,今年又上《群牧司编敕》十二卷,都被朝廷批准,所以是个有作为的官员,苏轼与之也常有诗词唱和之作,“爱君东阁能延客,顾我闲官不计员”(《次韵王诲夜坐》)。

四五月间,正当苏轼在京师百无聊赖之际,他的表哥文同(字与可)被调回京师,知太常礼院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

自苏轼在凤翔府任上初次认识了这位大表哥后,就对这位方口秀眉、谈吐敏捷、文质彬彬的文同钦佩有加,加之文同近年来博学修德,名声远播,更加地让苏轼佩服。

表哥的到来,两人又重逢在京师高官名流云集之地。苏轼看到表哥如今默默无语颇为深沉,已把自己性情陶冶得清虚宏深,文质彬彬而又虚怀若谷。反观自己终日惶惶,深陷繁琐的事务之中。

所以,这次苏轼对这位表兄是真心崇拜并真心欢迎的。

五月里,王闰之诞下一子,小名叔寄、竺僧,大名苏迨,字仲豫。为什么取“叔寄”这样的名字,有苏学研究者称,在苏迨与苏迈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哥哥,因此苏迨小名中有一“叔”字。只是后来,这位位居中间的哥哥不幸早夭,直到苏过出生后,苏家才重定行次。

就在苏轼沉浸在王闰之又给自己生下儿子的喜悦之中时,朝廷上又下诏令两制举荐谏官。时年以六十三岁的翰林学士兼侍读、礼部侍郎范镇,在听到了朝廷上下都以为当今最适合出任谏官的人选是苏轼时,毅然向朝廷举荐苏轼充任谏官。但由于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上表弹劾从中作梗,此事便不了了之。

谢景温素与王安石相友善,又将其妹妹嫁给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为妻,便成了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的妻哥。为了在政治上追随王安石,遂积极参与变法活动,因此被擢为侍御史知杂事,这厮曾上书弹劾苏轼在丁忧归蜀时,用官船贩卖私货。朝廷下六路捕逮篙工、水师穷其事,所幸最终查无此事。

奇怪的是,私底下谢景温博学洽闻,才华横溢,还与范仲淹、欧阳修相友善。历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时人以为“吏师”。这种人,可算作封建社会读书人中的政治投机人物。

北宋熙宁年间,还出了一位已载入历史的传奇人物朱寿昌,成为了苏轼人生阅历中的一段插曲。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县(今安徽省天长市)人。因其“弃官寻母”的孝行,成功地跻身于“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

孝道一直是中国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也是中国文化界和存在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自古以来,官方一致认为“孝”是国人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不断赋予孝文化新的内涵。纵观古今,名留青史的哪一个爱国官员不是孝子呢?甚至在很多朝代都采用“举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到了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也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准则。

古语有云:“德政千秋,孝心天下”。一个忠于父母,用感恩的心爱父母的人,往往是忠于国家的。

于是,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二十四孝》本是由元代郭守正整合而成,通过王克孝绘制成为了《二十四孝图》流传于民间。其中集中了从虞舜时期到唐宋时期关于孝道的事例,然而为了突出“孝道”,这些例子中难免有些夸大的成分,比如《卖身葬父》的事例,早已是超越了道德底线的行为,当然已不再适合如今的时代认知。

百善孝为先。

在传统道德观念之中,“孝道”一直是人们所尊崇与敬仰的美德,因此无论是在文学着作,还是在书写绘画之中,关于“孝”的题材一直络绎不绝,元代的《二十四孝》便是典型的例子。它传唱至今早已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无数画家以此为蓝本进行着创作,然而时至今日,却也有人提出来反对的声音,其中就包括鲁迅先生。

作为一名以犀利风格而蜚声世界文坛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便有着一篇名为《二十四孝图》的文章,其中直言“《二十四孝图》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虽然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郭巨埋儿”难免让人觉得有违人伦,而“卧冰跃鲤”也难免让人觉得违背科学常识。

但“孝道”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美德,也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中,而非凌驾于道德之上的。是糟粕就要丢弃,是精华就要继承,对于元代的《二十四孝》来说,流传至今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其中的极端事例是精华还是糟粕相信大众心中也能够自行判断,或许鲁迅评价的“教坏了后人”过于犀利,但也绝非是空穴来风,毕竟如果我们为了孝道,不顾道德和伦理的底线,那么这种孝自然就是“愚孝”,就是盲目的孝了!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真宗年间的工部侍郎 ,寿昌为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

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大成人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

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熙宁初年,听说他母亲流落于陕西一带,已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

可能是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

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神宗。

熙宁三年(1070)的六月初四,宋神宗得知朱寿昌的事迹后,责令其官复原职。当时,朝中的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还都争相述文作诗赞美其孝行。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大华极品小皇子皇宫乐府琴手与歌女大明发明家:我成了科技大亨一个人的抗日2疯鼠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绝宋黄巾张狂当县令十年,下属非要给我黄袍加身军火大皇帝大明第一吏锦瑟(已签约出版)大晋第一才子千古帝王PK群,我让老朱当群主穿越后,我带兵在古代嘎嘎乱杀女帝背后的抄家王海贼之文虎大将重生后,我成了侯府傻儿子三国:兴汉不当谋士的我汉末求生这个武圣只想当官穿越古代变成猫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红楼烟云之七郎穿越后,的确很爽三国:这个主公不一般梦之大唐顺明玄宇宙我在异世界召唤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清穿小麒麟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少年铁血战神我的民国生涯宦宠天下北宋之天生反贼明朝:我的巨舰大炮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进击的刘备暴君总想生三胎奸臣世家进击的大明铁骑锦衣行之吕敏传从靖康开始大秦:先生别担心,朕不是皇帝!穿越:县丞之子的古代科举生活明皇子高爔传历史追光者晋击天下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盛宠医妃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大明:开局太湖顿悟,时代圣人诸子百家都是子:我是例子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帝国神纪小神禹月初揣着空间好修闲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历史讲台:你想当皇帝吗?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一觉醒来我在龙椅上了开局:从揍朱元璋开始大宋网红苏眉山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秦末之霸王再世回到古代过日子唐刀陌刀草原铁骑,生化大军大秦:签到天下,霸临大秦大唐:公主逆天路大秦:开局直接坑害刘邦!清末崛起之第二次上帝之鞭极品皇太子之贞观永治黑魔法三国传水源王烽火燃情山河虹重生逆袭:智谋登峰大明朱由检,消费系统救国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长安浩劫之十日危情汉末三国之北疆幽冥重生50年代带着妹妹吃饱穿暖穿越古代卷入皇室梦回春秋当大王曹操天崩开局,遇到我,他无敌了秦始皇荡平六国开局地主梦,朝堂强拽成幕后主宰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这是一条神奇的天幕祖龙蚌埠住,大秦皇子融合不良帅我不叫谢石头穿越大明朱雄英班超传奇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穿越大唐伴生游戏能具现穿越大明成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嫌我功高震主,我黄袍加身你哭啥?魂穿古代跟太子拜把子仙秦:从沙丘宫变开始成州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我教原始人搞建设乱世崛起:邵仕龙的平天下我用AI穿越历史之从洪荒到现代我也穿越了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