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公里旅途的最后一段路。
周围寂静得仿佛已经脱离原本的世界,洛苏独自行于苍茫的大地。
一路走来,没有任何生灵免于这场灾难,可怖的尸体遍布雪原,废弃的车辆早已被大雪淹没过半。
环顾四周,世界是灰暗的,不知是心理作用又或是其他,洛苏的眼前被蒙上胶片般灰色的滤镜。
这里宛如末世。
自己会在未来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呢,洛苏只觉得熟悉,和未来记忆中的景象逐渐重叠。
“时间失序区域都是这样的吗?我现在对失序区域的表现感到很奇怪......”
余安宁不知何时出现在身边,她喃喃自语着,可是又突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你要观测我,不担心我的弱观测吗?”
“没有关系,到不了四级,我都不用在意。”洛苏走在被雪覆盖的公路上,沉重地踏下脚步“走了这么远,你倒是一直没变。”
“死人不需要什么变化。”余安宁走在洛苏的一侧,眼中一如既往的平淡“既然你主动观测我,那就和我聊聊天吧,你很久没有找我聊天了。”
“聊天吗.....那就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洛苏看着天空,那里与正常的天空毫无二致“我不知道这片时间失序区域的表现形态,因为我的强观测,一般的三级及以下,我都无法直观地看到失序现象。”
“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意思,在这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失序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可能性。”余安宁配合着洛苏的节奏,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洛苏不置可否“我现在也没有办法阐明它的本质,但用‘可能性’这个词已经足够解释一些问题了。”
“当观测发生,可能性坍缩,事物从可能性叠加的无序状态回归可能性唯一的有序状态。”洛苏竖起一根手指“这是观测学最初的基本观点,但只要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它存在太多漏洞。”
“为了填充漏洞,学者们在观测学的理论上不断修饰、打补丁,最终却诞生了一套极为臃肿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是学者的问题,失序是悖离有序的,是不可测的,企图用完善自洽的理论框住它,本身就不可能。”
“但这其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极为重要的思想。”洛苏竖起第二根手指“两种极限状态,完全有序状态以及完全失序状态,平时我们一般提到的无序状态和有序状态都不是极限状态。”
“完全有序状态很好理解,而完全无序状态则指的是失去所有物理概念的状态,是可能性完全无法坍缩的状态,包括时间、空间和速度等等。失序等级越高,越接近完全无序。”
“你说过你在进入无序状态后,时间空间对你的影响都非常小,甚至说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无视它们,这就是四级失序现象的程度。”
“我再引入最后一个概念,关于观测的本质。我们经常所说的观测实际为广义观测,考虑时间因素对于观测的影响。与之相对的则是狭义观测,不考虑时间因素对观测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广义观测对失序现象的影响更为强烈。”
“通俗而讲,广义观测就是,我现在观测一个可能性叠加的系统,于是它坍缩了;而狭义观测就是,不需要此时有观测者参与观测,无论未来还是过去,只要存在某一时间点有观测者对这个系统进行观测,那么它就会坍缩。”
“说完这些,我再回答你的问题。”洛苏看着眉头紧锁的余安宁“我知道信息量很大,其实我暂时也没有完全理解,我也只是勉强运用。”
自从他靠近这片失序区域,便不断有杂乱的信息涌入大脑。一路上他之所以时常思考,也是为了处理这些信息。
这些信息异常杂乱,往往都只是一闪而过的碎片,需要洛苏结合自己的思考去互相联系,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类似于复原被碎纸机碎掉的论文。
“在三级及以下,不同的时间失序区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即便没有广义观测的作用,在狭义观测下,也会导致部分可能性坍缩,这种坍缩可以近似看作随机。”
“理想情况下,时间失序区域内关于时间的可能性有无数种,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这是因为狭义观测的影响,导致其部分可能性坍缩,这就是不完全无序状态。”
“很有趣,我能朦胧感觉到。”余安宁眉头稍微舒展些许“如果没有你系统性的梳理,我也许会花更多时间得出结论,说起来这是不是可以解释,边界上的事物很像镜头长曝光之后的色带。”
“拍摄对象在不同时间所成的像?”洛苏大概能想象到“那应该差不多吧,时间失序存在这种可能性。”
“另外,很奇妙。”余安宁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失序现象可以提前预知未来是否有人观测它。”
洛苏在获得这条信息时也难以相信“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也许还需要更加严谨的论证。”
“人类也不可能观测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没有被观测到的失序区域。”余安宁随手拿出本子,在上面书写着“时间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怎么流淌的?”
见余安宁专心于自己的思考,洛苏也不再发言,继续向海边出发。
周围的寂静仿佛有一种实质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他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在这空旷的天地间被放大。
偶尔有风吹过,带起一阵雪雾,冰冷的雪花扑打在他的脸上,让他的思绪稍稍回笼。
他已经能够眺望到远方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