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周……
不用讳言,华夏的武德退步了。
前明更是不堪。
前明的防御体系和外部压力还没有大周大。
但明军在中后期的表现只能说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就是一群乞丐和罪犯组成的所谓军队,能当军人用的只有少量家丁。
千人到几千人规模的战事,明军还能打一打。
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会战,明末的明军一次也没赢过。
被东虏和北虏按着打。
哪怕林丹汗这种废物,被女真几千人追着打,逃到大明西北地方,一样打的明军没脾气。
大周军队在组织性,军纪,装备,训练都比明军强。
这也是外敌如此强大,大周还能扛住百年的原因所在。
但因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惨败,直接导致周军勋贵将领断层,战斗力急剧下降。
此后还因此京师被围数月。
那一次,倾尽全力的东虏和北虏也伤了元气,这一次又是数十万大军前来,也是元气尽复了。
令人忧虑的就是周军实力虽有恢复,但仍没有恢复到巅峰状态。
这一次,只能以固守为主。
京营也不会轻易出动,要看敌军动向,等内镇周军的调度,还有西北边军的调度等等。
贸然出战,京营一旦败绩,那可就是震动全国的大事,搞不好京师都守不住!
这些消息和处置,瞒不过有心人。
京师的粮价就是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大量的粮行直接翻倍,然后数日后开始限购。
虽然有漕运运河,但虏骑可能到通州一线,或是南下影响运河运输。
最糟糕的就是京师再次被围困。
一旦被围,粮价就会如断线风筝一样飞涨!
上次围城,粮价最终超过二十两一石!
一石粮,可能就是一家人的性命。
很多人甚至卖房契,地契,以此来换粮活命。
人活着,总归还有希望。
死了,还不止死一人,而是饿死全家。
全家都死了,留着房和地有什么用?
是以这一次,有记忆的粮行都是开始限购。
一次只卖个几升,粮价已经涨了一倍,而且可想而知,随着局面更进一步恶化,粮价还会继续暴涨。
大粮行,有个十几万石存粮很正常。
一包一百二十斤,一个正常的粮库就能放几千上万包。
几十个粮库就是几十万石粮食。
精米,糙米,精面,糙面。
黑豆,黄豆,红豆。
小米,糜子,高粱。
这是以前华夏主要的粮食种类。
有钱人吃精粮,穷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类的杂粮。
很多人家杂粮也不能放开吃,春荒时勒紧裤带,夏秋时除了吃杂粮,还要掺杂大量野菜。
尽可能节省粮食和钱财,用在深冬和春荒时。
所以华夏人对粮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还有储蓄的习惯,都已经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长的窘迫和穷困,还有饥饿造成了独特的民族性。
除了粮食涨价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间就是逃了个精光。
现在是内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搁下去,万一围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还有一些授了官职,一时没出京的新科进士,也是光速办好手续,立刻出城。
这些人消息灵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飞快。
接下来就是一些滞留京师的商人,也是放弃了生意,迅速离开。
还有一些是在河间,保定,真定,天津各处有亲戚可投奔的中等人家,有些钱,可以在外生存,也不愁路费。
这些人家中有经历过围城惨事的,也是第一时间决定离开。
他们也是选择到几百里外的府城居住。
太远了负担不起,太近了怕被兵锋波及。
躲到几百里外的府城,零散虏骑无法破城,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僧道黄冠女尼。
这些方外之人除了少数有职司的外,也是大量外出。
方外之人出行可比扶老携幼的普通人要方便的多。
短短几天,最少有几万人出城离开。
朝廷当然不会阻止。
万一京城被围,城中人口越多负担就越重。
当大量人面临饿死的局面时,城中必定大乱!
与其留着太多人加重京城的负担,不如放这些人早早离去为好。
这也是外不得入,内可以出的原因所在。
外不得入,也是不能再加重京城负担了。
同时也是防止鞑子的间谍进入。
朝廷毕竟还是有经验。
总体上民间慌乱,但朝廷部署起来没有太大问题。
连日间大量轻骑奉命外出。
除了调山东,河南诸内镇兵外。
更重要的是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山西镇,陕西镇,甘肃镇等诸多边镇兵。
这些军镇,军兵加起来大几十万。
就算要防止套寇,西羌,紧急调二十万左右的勤王兵不成问题。
加上南直隶,山东,河南等内镇兵,半年之内,会有五十万左右的勤王兵马赶来。
如果鞑子兵力超过三十万,那就是举国之战了,会有更多的兵马陆续赶赴京师一带,与虏骑进行决战!
混乱之中,也是有人在混水摸鱼。
……
宁郡王府。
宁郡王竟是站着,持壶替诸多叔王斟酒。
正中上座是垂垂老矣,满头白发的义忠老亲王。
这位老亲王,其实是景和帝的嫡长子,地位极其超然。
但景和帝在权衡利弊考虑再三之后,废掉了其储君之位,转封为义忠亲王。
用心良苦。
此前为储君,现在为忠亲王,就是要忠于新君,忠于大周社稷,顾全大局。
但义忠亲王如何能接受?
身份血脉高贵,又是年长皇子,皇位却是被隆正帝接了去。
当真是难以接受。
这些年来,因为景和帝内心的一些愧疚,义忠亲王一脉,还有夺嫡失败的义廉,义智,义敦,义勇等诸王,还有身为皇嫡长孙的宁郡王,北静王水溶等诸王。
重臣中,也颇有一些暗中投效的存在。
红楼中,隐晦的铁网山打围之事,应该是一次未遂的政变。
结果,义忠亲王一脉失败了。
后来包括贾家,史家,王家在内的勋贵都被清算,下场极其凄惨。
还有卫若兰,裘良,冯紫英等外围青年勋贵子弟,估计也是没有好下场。
此时此刻,听着城头号角声鼓声不停,这些宗王脸上反而都是轻松愉快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