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苏南易心中最为煎熬,仿若油煎火炙。自胞妹嫁于秦审言,他便悄然择了荣襄郡王为倚仗。先前陈奎年获罪,身陷牢狱,亲生爱女苏婉蓉屡次三番上门求见,恳请他援之以手,他却狠下心肠,避而不见,任由父女亲情断绝。
孰料,如今这局面竟会如此荒唐。荣襄郡王竟与他庶女牵扯不清,秽乱流言传至朝堂之上,闹得沸沸扬扬。苏南易只觉颜面尽失,置身于这朝堂之中,仿若赤身裸体,难堪至极,恨不能找个地缝钻入。
秦审言恼怒地瞪视着赵锦旭,心中暗忖,昨日发生了那般大事,为何事先不跟自己通个气,以至于今日被打个措手不及。父亲年事已高,这几日身体欠安,一直昏睡不醒,府中尚且无人主持大局。如今又遭此事困扰,若处置不当,荣襄郡王会声名狼藉,他们这些年所作努力皆付诸东流。
事到如今,他也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出列。未等他开口,皇上便一挥手,不容置疑地说道:“此事无需旁人多言,朕自有定夺。”
秦审言无奈,只得缓缓步入队列,闭口不言。他心中明了,这外甥赵锦旭确实聪慧过人,机敏异常,能言善辩,可有时未免太过自负,行事全凭自己心意,也不知此番惹出的乱子究竟该如何收场。
赵锦旭俯身跪地,头颅低垂,看似毕恭毕敬,然心底却不断寻找突破之处。他深知当下局势危急万分,须得稳住脚跟,万不可使局面失控。保全自身,方为首要之务。
陈维萱抬眸,望向御座之上的皇上,说道:“皇上,妾身昨日与嫂嫂未时便到那湖边,欲赏湖光山色。奈何妾身有晕船之症,舟船行于水上,便觉头晕目眩,遂命船家将画舫停靠岸边,静静赏看湖边景致。其间,妾身与嫂嫂的画舫始终未动,亦未曾瞧见郡王殿下画舫踪影。直至酉时三刻,暮色渐浓,方见殿下画舫悠悠而来。二刻钟后,殿下画舫靠岸泊停,彼时天色暗沉,妾身正欲同嫂嫂下船归家,却见殿下与苏姨娘立于画舫船头。苏姨娘一早与母亲言明,称前往灵湘寺为太夫人与侯爷祈福,故而遇此情景,臣妾自是诧异非常,遂开口问询。殿下言称苏姨娘前来找他寻问侯爷之事,不过寥寥数语,并未久处。然殿下与苏姨娘于画舫内共处长达三个时辰之久,如此漫长时光,究竟所商何事?何事竟需这般隐秘相商?妾身所言句句属实,恳请皇上彻查殿下画舫之上一应侍从婢女,还有彼时附近游船之人,定能水落石出,还侯府一个清白之名。”
赵锦旭抬头望向维萱,出言讥讽道:“侯夫人记性,倒是出奇的好,不明就里之人,还当夫人是蓄意监视本王呢。”
维萱面色一肃,正容道:“殿下慎言。昨日妾身不过兴之所至,与嫂嫂相约游湖。殿下画舫制作精巧,高大巍峨,华彩斐然,行经湖面,仿若水上宫殿,如此引人注目,想记不住也难呐。”
皇上闻听此言,闭目沉思,片刻后传旨,命大理寺少卿周宗明速往画舫,将昨日当值侍卫仆从尽数带入皇宫,再奔赴承祥侯府,携苏姨娘一同进宫面圣。
赵宵廷又传谕冯敬中搬来太师椅,而后走下台阶,亲手搀扶起承祥侯老夫人夏氏,言辞恳切将老夫人恭敬地让于座上。又转而望向维萱,和声说道:“承祥侯夫人,也莫要再跪,起身罢。”
维萱闻得圣谕,欠身谢恩,仪态优雅徐徐起身。待她那倾世容颜全然映入皇上眼眸之际,赵宵廷仿遭雷击,竟有一瞬的怔愣。
先前赵宵廷高坐龙椅之上,朝堂肃穆,一众臣子垂首而立,阶下之人面容皆隐于冠冕阴影之中,实难瞧清真貌。此刻,他近至维萱身前,得见这女子真容,明艳而娇柔,仿若仙子不慎落入凡尘,虽满面哀戚,却更添楚楚动人之态,直教皇上惊为天人。
赵宵廷只觉胸腔内一颗心仿若脱缰野马,不受控制地快速跳动几下,慌乱间,他忙垂下眼眸,微微侧身,似欲遮掩眸中那一闪而过的惊艳与失态。可指尖却不自觉地微微蜷缩,泄露了心底的波澜。
不多时,周宗明便引领着昨日值守画舫的一众仆从婢女,脚步匆匆地向着皇宫赶去。这些人神色惶然,脚步凌乱,显然不知此番进宫所为何事,心中满是忐忑与不安。
在队伍的末尾,悄然跟着已然梳洗整齐的苏长宁。她身姿僵直,机械地挪动着脚步,周身散发着一股死寂的气息。一头墨发规规整整绾于脑后,仅簪一支样式素雅的银簪,愈发映得她面庞惨白如纸,了无血色。
她双手交握,紧紧攥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整个身体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栗。她又怎会不明此番进宫所为何事?每向前一步,心便仿若遭重锤狠狠叩击,沉甸甸地直往下坠。
脑海之中,思绪纷乱,然心底深处,却暗自咬牙,决然立下誓言:无论遭遇何种诘问,决计不能吐露半分于己不利之言辞。一旦松口承认,那汹涌而至的骂名定会如排山倒海般将她彻底吞噬,令她沦为万人唾弃、千夫所指之人,自此往后,再无半分生机可寻。
金銮殿内,赵宵廷与承祥侯老夫人夏氏、维萱仍在殿中。夏氏坐在太师椅上,神色哀戚;维萱则静静站在一旁,平静淡然。
苏长宁等人被引入殿中,一时间,众人纷纷跪地请安。
赵宵廷眸光冷峻,徐徐扫过众人,声若洪钟,低沉中透着无上威严,开口问道:“何人乃承祥侯府罗侯爷妾室?”
苏长宁心下猛地一紧,却仍强撑着镇定,俯身回道:“婢妾乃承祥侯府姨娘苏氏。”
“可知朕今日召你前来,所为何事?”
“今日承蒙周大人传召入宫,婢妾委实不知是何缘由,还请皇上明示。”
皇上赵宵廷目光如炬,直逼苏长宁,再度发问:“你与荣襄郡王可有私情?如实道来。”
苏长宁当即伏地,泣涕涟涟:“婢妾着实不知缘何会有这般流言蜚语传出。婢妾素日安分守己,从未有半分愧对侯爷之举。婢妾虽出身低微,为侯府妾室,然自幼研习《女则》《女诫》,断不敢做出有辱门楣之事,恳请皇上明察。” 言罢,以额触地,叩首有声。
皇上继而环顾余下众人,高声问道:“昨日可是尔等在荣襄郡王画舫值守?管事之人何在,上前回话。”
一管事太监趋步上前,跪地叩首:“回皇上,奴才红松,忝为荣襄郡王殿下画舫管事。”
皇上微微眯眸,审视着红松:“昨日那侯府姨娘可有登船寻你们殿下?”
红松垂首,恭谨答道:“回皇上,昨日确有一位自称承祥侯府姨娘苏氏,得知殿下在此,特来求见殿下,言称许久未闻侯爷踪迹,欲上船向殿下问询侯爷消息。荣襄郡王初始本不欲理会,后听闻是承祥侯府之人,方将其请上船。”
皇上剑眉一蹙,追问道:“上船之后,二人作何举动?你且一一道来。”
红松叩首再拜,回道:“回皇上,苏姨娘登船后,便痛哭流涕,言称久无侯爷音讯,恳请殿下代为打探一二。殿下亦敬重侯爷忠义,便许了苏姨娘定会帮忙留意。”
“仅此而已?你莫要妄图欺瞒,若有隐情,定不轻饶!” 皇上声色俱厉。
红松身子一颤,忙不迭回道:“皇上息怒,奴才万不敢欺君。苏姨娘称久被禁锢府中,鲜少有机会得见山湖胜景,欲求殿下携她巡游一番。殿下知晓此举不妥,便婉言相拒,然苏姨娘哭诉侯府规矩森严,出府一趟殊为不易。提及侯爷往昔时常带她畅游山水,眼下物是人非,触景伤情,殿下念及她一片痴心,心生怜悯,这才应允。彼时奴才一众皆在船舱伺候,殿下于内室研读典籍,姨娘于舱外观赏景致,二人并无交集,绝无不妥之处。” 红松言辞恳切,伏地不起。
殿宇之内,四下悄然。上首,皇上眸光微转,落向维萱,缓声道:“承祥侯夫人,瞧这情状,许是侯府姨娘念及侯爷安危心切,又恐直接言明前往郡王处问询招人诟病,方假托寺院祈福之名行事,这般考量,亦算情有可原。不若……” 皇上心中,自是不愿爱子与臣属家眷有过多瓜葛,欲就此息事宁人。
却不料,维萱皓腕轻扬,一道金光闪过,赤金缠丝珍珠钗 “哐当” 坠于苏长宁脚边。皇上眉梢轻挑,凝眸而问:“此为何物?”
维萱回道:“回皇上,此乃苏姨娘贴身之物。昨日,妾身婢子于郡王画舫内室偶然拾得。”
一言既出,仿若巨石投湖,涟漪顿起。众人惊愕相望,苏长宁花容失色,惶然摆手:“这…… 这不是婢妾之物。”
言罢,她脑海中蓦然闪过昨日梳妆画面,分明记得并未佩戴这支金钗,当下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昨日婢妾出府之际,并未佩戴此钗,不知夫人为何要这般冤枉婢妾?”
赵锦旭袖中双拳暗攥,心内怒骂:蠢妇!这般言语,岂不自陷泥沼。
老夫人夏氏端坐锦椅,冷哼一声,眼中尽是鄙夷:“先是矢口不认,转瞬又改口认下,前后相悖,可见你做贼心虚,内里藏鬼。”
苏长宁哑口无言,满心凄惶,不知如何辩驳。
赵锦旭双眸如隼,直射维萱,声冷如冰:“侯夫人好大的胆子,何时擅入本王内室,本王竟未觉察。且当日画舫无故起火,此事诡谲非常,侯夫人可知端倪?”
维萱仪态娴雅,侧身望向赵锦旭回道:“回郡王殿下,昨日妾身本欲归家,恰见画舫火起,遂遣婢子相助灭火。殿下无需感念,逢此灾厄,任谁画舫,妾身皆会援手。至于起火缘由,妾身委实不知,望殿下详察。”
“昨日并非年节,侯夫人无故为何燃放烟花,你燃放烟花之际,本王画舫便起了火,竟如此巧合,你敢说与你无关?”赵锦旭讥笑道。
维萱她臻首轻垂,眼眶泛红,泪珠簌簌滚落,“郡王殿下!” 维萱声似孤雁哀鸣,“昨日,乃是侯爷生辰。自侯爷失踪以来,侯府如乌云蔽日,再无往昔欢颜。母亲与祖母忧思过重,先后数月卧榻不起。妾身心中悲楚,却只能强颜欢笑,于府中不敢露半分哀伤,唯恐引得长辈伤怀。”
言至此处,她以帕掩面,试图止住那如泉涌的泪水,奈何泪珠仍透过丝帕,洇湿了掌心。“妾身在府中不敢贸然提及侯爷生辰一事,恐勾起二老心底伤痛徒增伤感,妾身实在无计可施,这才邀了嫂嫂一道同游吕凹湖。本欲借那烟火之光,遥祝侯爷生辰欢愉,聊表妾身思念之苦。怎料今日,竟遭殿下这般猜忌、这般冤屈…… 妾身当真是满心委屈,有苦难言啊……”
维萱双肩微耸,哽咽难语,我见犹怜,数位大臣瞧在眼里,鼻尖酸意顿生,眼眶亦悄然濡湿。
闻得此言,承祥侯老夫人顿感五内俱焚,再难自持。浑浊双眸之中,老泪潸然而下,疾呼:“我儿,你在何处啊?自你离去,府中唯留一众妇儒孤寡,孱弱无依,受人欺凌。我不要功勋爵位,为娘只求我儿平安归来,再续天伦。莫教为娘望穿秋水,肝肠寸断,日日苦盼,终不得见呐!” 老夫人声声悲啼,于殿内悠悠回荡,更添几分凄清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