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下来,宋道衡对林向安的印象愈发深刻。
眼前这个年轻学子,虽年少气盛,却并不急功近利,反而在许多问题上展现出了与其年纪不符的沉稳。
这让宋道衡不禁生出几分欣赏,他微微皱了皱眉,心中不由得对这个学子的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作为过来人,宋道衡深知,单单有好心性和沉稳的态度,并不足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要真正了解这个学子的潜力,还得从他的才学和思维方式上着手。
宋道衡不禁思忖,如何能更好地了解林向安的学问底蕴?
想到林向安在岁试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在论语策论题中的回答,宋道衡心里已有了盘算。
他决定借机考察一下林向安的才学。
片刻后,宋道衡微微扬眉,目光中透出一丝狡黠与玩味,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充满试探。
“本院记得你这次的策论文,提到了生死,而《论语》中,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则阳明先生临终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两者是否相悖呢?”
此番询问,显然是在考察他的才学。
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出自论语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就是子路,子路问孔夫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夫子认为学生们的程度还不够,暂不讨论。所以他答复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要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连人都没有做好,连人都不懂,还要进一步去了解鬼神,太远了。
林向安眼中微微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并没有急于回答,反而保持了几秒钟的沉默,仿佛在细细琢磨宋道衡的问题。
此时,书房内的气氛似乎愈加凝重,窗外的风吹动着竹影,发出沙沙的声响,恍若背景音乐般为这场对话增添了几分紧张感。
周教谕在一旁静静坐着,并没有插话,显然学政对林向安有期待。
林向安微微低头,眉宇间带着淡淡的思索,似乎在回忆着那道论题的内容和他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理解。
他轻轻开口,语气平稳,字字铿锵。
“回宗师,晦庵先生曾说‘存天理灭人欲’乃生死之道,然而阳明先生破此窠臼。
譬如烛火照在室内,晦庵先生重视烛台形制,而阳明先生重烛光澈照。
学生浅见,孔夫子虽讳言鬼神,实际是导人向生,而阳明临终语恰是践‘向死而生’之真谛。”
他停顿了片刻,眼神微微低垂,仿佛在自己刚才的言辞中寻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向死而生’,这不仅是对死亡的超越,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与体现,生死是自然的循环。
‘未知生,焉知死’更是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充满变数,不能对死亡做过多推测.
反而要关注当下的活生生的存在。”
宋道衡微微一愣,沉默片刻,眼中浮现出一丝意外与赞许。
没想到林向安将两位思想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不错。”
宋道衡凝视着林向安,语气中带着一丝轻微的笑意,仿佛在轻松的氛围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向死而生’,这也正是许多士人的人生追求。许多学子年少时,眼里只有眼前的功名利禄,难得像你一般,能够超越这些,去思考更为深远的问题,小小年纪,倒是通透。”
他的话语似乎是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感慨,但却蕴含着对林向安深厚的评价。
林向安微微低头,轻声答道:“宗师过奖了。”
随后又问了一道实政问题,是关于洪水治理的问题。
大的天灾,在讲习会的时候,大家轮番准备过相关题材,一起探讨过。
便结合治水的理论,以及实际情况,回答了这个问题。
条理清晰,虽然回答的浅显,但宋道衡还算满意。
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茶香,桌上的茶盏轻轻晃动,泛起细微的涟漪。
再次将目光定格在林向安身上,宋道衡眼神深邃,略带试探地问道:“乡试你可有打算?”
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仿佛他已经从林向安的言辞与表现中看出了些许端倪,心中悄然浮现了某种判断。
林向安听到这一问,眼神瞬间变得更加坚定,微微抬起头,语气中带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回宗师,学生打算参加明年的乡试。”
“很好,年轻人有志气。乡试虽是明年之事,但准备之功不可小觑。你既有此打算,便要早早为自己铺路。”
“学生明白,定当全力以赴,争取最好的成绩。”
宋道衡微微一笑,目光在林向安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满意于他的回答。
眼前这个年轻学子,虽然看起来尚显稚嫩,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力。
观此子言行,是个好苗子,未来必有一番作为。
宋道衡心中一动,便命人将自己曾用过的紫檀笔斗拿来。
紫檀笔斗是文房雅器,用珍贵紫檀木整料掏挖而成,形似方斗而略扁。
外壁刻有浮雕纹样,其内分三格,可置笔、墨、纸刀,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而他这个紫檀笔斗曾是中进士时座师所赠,如今也该寻个新主了。
下人很快将紫檀笔斗取了过来。
掀开笔斗盖子,露出内里乌沉沉的格档,一缕沉水香混着陈墨气息漫出来。
宋道衡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庄重。
“这是当年本院考中进士时,师座赠送老夫的,现在便将它送给你。你可不要辜负本院的期待。”
林向安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震。
眼前的笔斗,虽然外形平凡,但它所承载的含义却非同小可。
它不仅是一个物件,更多的是一份象征——早日高中,金榜题名。
对于一个生员来说,这样的赠礼,意义非凡,几乎是学政对他未来寄予厚望的象征。
他下意识地低头,眼神中透出几分震惊与感激。
“学生…学生惶恐!”
宋道衡微微一笑,似乎并不在意林向安的惊讶,继续说道。
“这里面添置了新的湖笔、徽墨、澄心纸,日后你便随身携带用。”
林向安随即恭敬地伸出双手,接过了紫檀笔斗。
笔斗上镂刻着的“鱼跃龙门”纹饰,虽然岁月已经让其细节有些模糊,但仍旧隐约可见。
林向安感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心头,明明笔斗并不沉重,但在他手中,似乎分外沉重,仿佛每一笔、每一墨,都蕴含着未来的期许与挑战。
一旁的周教谕见此,表情微微一怔,显然有些惊讶。
虽然他早有预感,学政对林向安的评价颇高,但此时看到宋道衡亲自赠礼,心中不免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原本坐在旁边,静静品茶,直到此刻才意识到,林向安已然得到了学政的特别青睐。
周教谕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林向安和宋道衡之间游移,心中隐隐生出一丝羡慕和钦佩。
后生可畏啊!
林向安接过紫檀笔斗,轻轻握在手中,心情愈加沉重。他缓缓抬起头,定定看向宋道衡,语气诚恳而坚定。
“学生定不会辜负宗师的期待。”
他的话虽然简单,却透着无比的决心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