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正辰时,北郊燕云马场。
皇帝带着四个近臣及护卫,一身新军装,比士卒换装的样式更显华丽。
胸前几枚金光闪闪的勋章,纽扣都是金色的。
头上戴着金色明盔,腰间别着短火铳,脚上穿的是马靴。
无论怎样看,都有点像二十世纪初期督军的味道。
臣子们比皇帝来得更早,见圣上这身装束,全都倍感诧异。
如此穿着,多出几分马上天子的英姿,有一股莫名的英气袭来。
“臣等叩见陛下!”
军营大门口,内阁六部重臣、京营何可纲、孙应元、刘文炳、刘国能,连同禁军主要将领,全部恭敬地高声迎驾。
“免礼!”
“谢陛下!”
“诸位爱卿,今日禁军比武,快随朕进营,一睹儿郎风采!”
“臣等遵旨!”
黄得功周遇吉连忙朝前开路,一行人走上点将台。
昨天临时决定今日要来,军中还是做了些场面上的安排。
点将台经过一番装潢,台前梯子与整个台面,全都铺着地毯。
正背面矗立着三面旗帜,两面鲜红的新式军旗分立左右。
其中一面是大明军旗,另一面乃禁军旗帜,中间则是金黄色龙旗。
皇帝坐于台上最靠前一把椅子,诸文武分坐于靠后的凳子上。
台沿下数十个军乐师,奏起大员们从未听过的曲调,令人一时心潮澎湃。
虎大威、曹变蛟、卢九德快步回到各自队列中,等待天子训示。
幸好是马场,校场非常之大,不然根本放不下这么多人,各部旌旗招展,队列排到了很远。
儿郎们英姿飒爽,其中数千人已换上新军装。
一曲军乐奏罢,黄得功来到御前,敬了个军礼。
“启奏陛下,禁军儿郎悉数到齐,请陛下检阅!”
“开始!”
“遵旨!”
黄得功侧过身,朝台上擂鼓军士伸手示意。
军士连敲三声大鼓。
“敬礼!”
一声令下,全场齐刷刷行军礼,动作接近于整齐划一。
天子连忙站起身回军礼,大鼓再响三声。
“礼毕!”
士卒们齐刷刷放下,手臂与腰部的撞击声响彻校场,声音拖得老远。
黄得功走到台沿前。
“奉陛下口谕,比武开始!”
十余位大小值星官,将指令往后一一传递。
只见两侧兵卒分别转身左右,在军官的带领下,陆续齐步走向六七十丈开外。
退场官兵列队蹲坐于地上,中间空出两三百米宽的空间。
约莫三千余身着新军装,手持燧发枪的士卒踏着步伐,转向军营大门口方向列队。
看来这三千多人,就是今天受阅比武队列。
曹变蛟小跑来到台前,敬礼后朗声道:
“禀总兵大人,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指示!”
黄得功又转向御前。
“启奏陛下,请您指示!”
“立即开始!”
“遵旨!”
军乐团礼乐四起,奏出后世慷慨激昂的旋律。
只见左面四五十丈开外,曹变蛟手持红旗,走在队伍最前面。
两个领队紧跟其后,后面再跟着百十号人,套着军刺的燧发枪靠于肩上。
待前队隔开五六丈,后方一队紧跟其后,都是以每个百户为单独队列。
士卒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朝点将台走来。
队列越来越近,红旗上除了一个大大的曹字,下面还赫然写着:
“禁卫军第一军第一师!”
“向右...看!”
曹变蛟身后的两个领队齐声高呼,猛地抬手敬礼。
队中百十人齐步走变正步走,将扛枪改为霹枪,一副雄赳赳气昂昂。
除每排最右侧一人外,其余兵卒全部侧脸望向台子。
兵卒们眼神刚毅坚定,展现出不一样的威武气场。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浑厚的嗓音从兵卒口中吼出,脚步声响彻四方,涌现出一股排山倒海之势。
崇祯五味杂陈涌上心头,眼中竟瞬间泛出丝丝泪光。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一队队百户从台前经过,皇帝行着礼站得笔直,时刻注视着属于他的儿郎。
尽管队列步伐稍显稚嫩,神色中的杀气大大不足。
赶300多年后的华夏英姿,还差得老远。
但在这个时代,已经什么都足够了。
那一声声高呼,步履下踏出的坚定响声,令大员们惊掉下巴。
方正化、李若链、孙承宗及内阁诸臣还好,其他文武心中可谓巨浪滔天。
这就是天子亲军?
这就是耗资颇大打造数月的新式军队?太特么震撼了!
何可纲、孙应元倍感责任重大。
京营往后可不能落后禁军太多,否则脸面无存。
刘国能更是感到心惊胆寒,单这气势,就会把老营兵吓得魂飞魄散。
不行,除了带着原有老弟兄配合税所收税,更要参与新兵操练,不能光等着两位总兵移交税兵给他。
约莫一刻多钟,三十余个队列悉数走过。
崇祯轻轻擦掉眼角的残泪,转身回到座位。
不得不说,他此刻心情无比激动。
深信只要再过些时日,再让这群儿郎经历战火洗礼,必将傲视天下!
军乐团礼乐停止,三个千户重新列队站于场中。
曹变蛟、虎大威、卢九得脱离队列,于御前向皇帝敬了个礼,而后坐在后面椅子上观摩。
黄得功再次走向皇帝。
“启禀陛下,分列式完毕,下步将进行实弹射击与兵种混演,请陛下训示!”
“即刻进行!”
“遵旨!”
不多时,受阅队伍靠向两侧,前方百余丈外竖起十多个靶子。
百余兵卒牵来马匹,纷纷骑上战马。
一个百户官挥舞小旗子,吹响竹哨,百多人策马朝标靶冲去。
冲过靶子一段距离,再翻身下马。
隐隐看见那队人排列成三排,行进一段路程,再朝着靶子三段连射。
“砰砰砰...”
远处的阵阵火铳声传来,还看得到一缕缕硝烟。
不一会儿功夫,有人往靶子前查看,而后一骑奔来,向台沿边的黄得功报靶。
“启禀将军,一团一营三连中靶九十二发!”
“继续比武!”
“遵命!”
台下书记官快速记录成绩。
一百三十多人三连击,中靶近百,黄得功脸上露出一抹喜色。
皇帝也觉得还可以,就是身后很多文官懵懵的。
那啥团那啥连是啥意思?听起来应该代表某种机构。
禁军咋如此另类,咋这么多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