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新的建筑物刚刚落成。
这是一个三进的院子,占地面积极大,而且正厅的位置还修建了一个三层的阁楼。隔着院墙都能看到那高高的阁楼,看起来很是精美。
门口,刘备和刘平两个人正满脸笑容的看着匠人们,将门匾跟挂上去。
翰林院。
虽然名字叫翰林院,但是功能却有些不一样。如今的翰林院,主要内容其实是修书。修什么书呢?当然是各种典籍的搜集整理了。
说白了就是清本正源。
当然现在的工作量肯定没有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这么大。一来,灵帝干了一件好事儿,之前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了。
也就是说熹平石经。
之所以说是一份工作,是因为熹平石经的只是针对七经的。这里的七经指的是,汉武帝在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定下了七本儒家经典,作为法定的教科书。并且,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也就是说,有汉一朝,七经才是一切政策、律法的基本理论来源。
由于当时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谬 。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 “兰台漆书” 也因腐败遭偷改,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着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抄刻成石书。
这边是熹平石经了,就放在洛阳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
一共四十六块石碑。在蔡邕等人的正清源之下,将七经,雕刻在了这些石碑上。
而这七经,具体指的是《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这七本儒家经典。
翰林院之后的工作除了将熹平石经都抄回来之外,还要继续搜集天下各个学派、各个流派的经典着作,然后全都编纂、修着成书。
这种好事儿,刘备自然不会拒绝,不光没有拒绝,还大力支持。
直接给了翰林院一个从二品的编制。
也就是说,翰林院的院正是正二品的官衔,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属实清贵。
挂牌之后,刘备便离开了翰林院,刘平则带着翰林院第一任院正,进了翰林院的大门。
翰林院的第一任院正,毫无疑问落在了郑玄的身上。在了解了翰林院的职责之后,郑玄欣然接受,那什么礼部尚书,去死吧。
“翰林院好啊,翰林院得弄,得好好弄啊。”郑玄进入翰林院之后,一直在嘀咕着。
刘平笑了笑,道:“你下面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再往下还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庶吉士。其他的还有一些小吏,某让文若写了一个折子,您回头看看就行。编修这个,是授予科举前四的,庶吉士则从每一届文章优秀经典通透的人里面遴选。到时候还得您老把关。”
郑玄只是点头,脸上都是笑容。
见他如此高兴,刘平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带着他在翰林院转了转。
然后就很快离开了。
再不走,他感觉都要帮郑玄先把班子给搭建起来了。
他哪有人啊?之所以搞这个,还不是为了从郑玄的学生里再掏点儿人出来。而且郑玄作为海内大儒,那是什么声望?
让他号召人来做官,他肯定不愿意,但是要让他号召人来搞学术研究,修书,那就不一样了。
至于人来了,到底干什么?
那重要吗?不重要,只要来了就行。
从翰林院离开,到了班房的时候,荀彧走了过来,道:“伯达的消息,按照时间来算,他现在应该已经到了滇池县了。”
“哦?”刘平笑了起来,道:“他动作还挺快的嘛。”
伯达,是司马朗的字。
荀彧跟着笑了一下,又道:“南蛮的情况比想象中的复杂,如果真的跟南蛮全面开战,恐怕我们要面对的是超过二十万蛮兵。”
“二十万蛮兵?”刘平都没详细看情报,就笑着说道:“其中九成都是普通的南蛮青壮吧?”
他指了指脑子,道:“某还记得,之前估算过南蛮的人口,大概在二百万口左右,以南蛮的生产力水平,他们能养出来三五万战兵就已经很厉害了。”
“的确是如此,但这也不可小觑,毕竟左都督只有三万人,就算加上地方郡兵,总兵力也不会以超过五万。”荀彧还是比较谨慎的:“而且益州南部地形复杂,瘴气弥漫,咱们还是要早做准备。”
荀彧的意思刘平也明白。未虑胜先虑败。
他沉吟了一下,道:“至少左都督可以将整个建宁稳住,这个是可以相信左都督的。”
“南蛮在牂牁和越嶲郡也有大量的人口,而且两个郡内都有南蛮的头人。”荀彧又说道。
“牂牁和越嶲郡的太守是谁来着?”刘平仓促之间有些想不起来了。
“牂牁太守是费诗,越嶲郡的太守是焦璜。”荀彧快速回道。
刘平点点头:“公举还是可以的,当初绵竹关就是他守的对吧?”
“没错,咱们入蜀的时候,第一次打到绵竹关,守关的就是他。不过他会很快就投降了。”
荀彧脑子好使,都记得清清楚楚。
“嗯,公举可以放心,到时候你看一下,给公举提个醒。牂牁那边问题不大的。”说到这里,刘平又道:“至于焦璜.....”
“梓潼人,梓潼当地大族出身。梓潼被拿下来之后,他主动投奔了大王。”荀彧又道。
“这个人能力如何?”刘平又问道。
荀彧犹豫了一下,道:“按照丞相您的方法来类比的话,一个内政能力略强,军事能力略弱的渔阳侯。”
渔阳侯就是刘德然。
刘平有些尴尬的笑了笑,然后道:“这两个郡郡司马都是什么人?”
郡司马是郡内具体负责军事指挥的人。当然了如果太守自己本身能力就强,这个军司马也就是个听命令的。
荀彧回想了一下,道:“牂牁郡的司马是丞相您的堂兄弟,刘昀。越嶲郡的军司马是龚谌。此人也是益州旧臣,只不过官职比较小。”
“能力如何?”
荀彧这一次回答的很快:“可比费诗。”
“那就行。你负责这件事,敦促这两个郡看好郡内的南蛮,不要让他们影响到左都督那边。”刘平吩咐了一句。
荀彧闻言点点头:“还有一件事。”
“怎么了?”
“董川,因为之前的事情,好像被孤立了。”荀彧有些犹豫,但还是说了出来。
主要是荀彧也是比较看好董川的,不想好好的一个人才因为被孤立,而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平听到这话气笑了,道:“怎么,我这班房内难不成还有人能做出这种事情吗?”
“倒也不是。”荀彧摇摇头:“如今董川还负责垦荒的事情.....属下的意思,要不然给他换个吧。”
“你的意思,还是董川的意思?”
“属下的意思。”
刘平摆摆手:“他若是真的做不了事,让他自己来跟我说。”
“喏!”
之后便没有什么事情了,荀彧便告辞离开。
刘平摇了摇头,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对荀彧刚才帮董川说话的事情,刘平是既欣慰又有些恼怒。
欣慰是因为,他手底下的这些年轻人感情还是不错的,日后公事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恼怒的是,如今他们只是关心亲厚,那日后呢?日后这些丞相班房出身的年轻人,会各自走向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他们会不会下意识的形成一股全新的政治力量呢?
平党?
刘平直觉得政治实在是太麻烦了。他很清楚,他如今的这种猜测,会在未来几年里逐渐变成现实。
甚至现在其实就可以这么说了。
看似整个刘备的中央机构里,刘平一直都窝在丞相府。但实际上呢?六部里面,工部、吏部和户部都是他的人。地方上武都的阎特、汉中的荀悦哪个不是他的人?
军部还有杨永,一批他发掘出来的小将们。
也就是主公是刘备了,如果是主公是曹操,再过几年刘平要么被曹老板给弄死,要么就得弄死曹老板了。
将脑海中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开,刘平沉下心来,开始处理政务。
眼下的主要政务还是发展,具体到益州就是开垦和商业发展。刘平在江州、成都都设立了货栈,交给了糜竺管理。
等关羽那边搞定了之后,还会在滇池或者贲古县搞一个。
当然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还是在益州推行新的商税。现在刘备是汉中王了,已经完全不给洛阳小朝廷上交税收了。
刘备也不纠结这个了,只要名义上还是汉臣就行剩下的随便刘平怎么折腾。
如今地盘大了,经济规模也不一样了,刘平计划对商税进行二次修改。这一次就不是他一个人瞎琢磨了,不然搞这么多人才过来不是白费了吗?
不过他还是要先拿出来一个大概的方案出来。这一次拿出来的方案,基本上就决定了日后统一天下之后的税收方案了,必须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