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补了内容,二章合一了,没看的记得看哟~给大家比心了~(??w??)??)
“所以,张居正的愿望,一开始就是整顿朝纲?”
毕竟天女这描述真的有点奇怪,好像“张居正”是高高在上、俯视着这个腐败的朝廷。
但是,凭什么呢?
朱高煦神色有些疑惑,直接对着自己的父皇问道。
他一直颇受父皇宠爱,所以加上性格的原因,胆子一直挺大的,对于天幕中的内容,自然也能问出自己的疑惑,而不是什么都不敢说。
永乐帝看着悬在大殿中央的水幕,没有说话。
自从前面水幕出现后,每次观看的地点就随着他转移到了宫殿之中,也省的每次都要抬头看。而且在他的放纵之下,一同观看的心腹重臣们和他的儿子们,也都变得畅所欲言了不少,不过,这所谓的“放纵”也只是他允许了,才留给他们随意讨论的空间。
毕竟天幕的存在和天女讲述的内容,并不是他想要禁止就能禁止的,还不如放开来,大家集思广益,研究透天女透露出的信息,以求大明更好的发展。
所以朱高煦的问题他虽然没有回答,但也并没有什么制止的意思,反而是任由他们进行讨论。
朱高炽看了眼坐在龙椅上、神色高深莫测的父皇,见他没有什么表示,也加入了和父皇的心腹重臣们的讨论之中。
有时候,确实可以胆子大一点。
“……”
“前面天女有提到张居正也主持了一次改革,是不是就是这次《论时政疏》为开端?只是当时的皇帝没有重视,而且张居正自己也实力不够。”
所以天女才会说,张居正想要掌握权力就是为了能够实行改革。
谈到这里,天女最后的那句话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还有,‘张居正没有再上过一次奏疏’是再没有写,还是不想写?”
“这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吗?”
“嗯,也对。”一位大臣抚须说道,“其实看着都像是他心灰意冷,不愿再谏。”
或许,他也只是选择了继续观察。
众人听此言论纷纷点头。
“儿臣等以为,那张居正许是看到朝堂腐朽之深,一次奏疏无果便知不可莽撞行事,故而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公开说朝堂腐朽,也就朱高煦敢这样说了。
这可能就是张居正的想法,他知道现在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静待以后,等到自身权柄足够,方可大刀阔斧改革。
所以才有了前面天女所说的“二十年的蛰伏隐忍”,等到了“属于他的时代”。
嗯,天女的用词,确实不够得体,让他们听着、看着都有些胆战心惊之感。
不过看样子好像陛下并没有很在意?
在位多年的朱棣早已发现天女的言辞间并没有多少对“皇帝”的崇敬,或者说,只是对单个人的崇拜,但并没有什么对皇权的敬意。只是对于这一点,他也管不了。
而就在众人的谈论间,天女已经往后讲了不少内容。
【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因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
在休假三年中,他开始游山玩水。也是在这三年中,张居正不仅只是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同时也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一如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提到的:“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他所遇所见的这一切,不禁使他恻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是的,张居正之前心中隐约熄灭的火焰重新开始燃烧了。】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
——他的理想和抱负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而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举荐他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而在裕邸期间,张居正同时也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也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
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下台后,张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庆元年,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他终于走上了曾经他为自己规划的道路上。】
天幕一旁的拓展资料对着玉不识的讲解也在不断地更新,正好给了观看的人更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同时,他们听着天女对张居正的介绍,议论更是不见得有少去。
以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所以,张居正在天女这里评价这么高,也是因为他的眼里有百姓?”
似乎这几次介绍下来,玉不识好评的,一般是对王朝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是真切为百姓做好事、实事的。
像是李斯,他对秦朝,就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经他一手规划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如今。
还有霍光,哪怕历史上的风评不好,但也不影响他确实为汉王朝的延续出了一份力。
以及诸葛亮,百姓对他念念不忘,不就是曾经承受过他的好意和善意?当然,他的文治一直很不错。
甚至刚刚介绍完的范仲淹,他想要的庆历新政,一是为了宋朝的革新,另一个,也是为了百姓和天下的安定。
那么现在的张居正呢?看起来,他想要做的,或许不是很多人想要的,但对于百姓,是好的吧?
他们看着张居正回到朝廷后,正式开始向上爬,他们想起了前面玉不识对张居正的下过的定义——“权力是实现理想的工具”,或许正是他的理想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所以他才想要掌握那么多、那么大的权力,想要掌握权力到一切都能任他发挥。
内阁首辅,而且还是实权首辅,或许就是他的目标。
那么,他的理想是什么?
玉不识的介绍中也透露了几分——他看见了百姓的苦难——“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田赋不均,土地兼并。他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吗?他可真是敢想,也真是敢做啊!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病症吗?不,他们是知道的,只是他们没有这个勇气去做改变这些,因为他们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个王朝到了中晚期,这些矛盾愈发突出,从秦朝开始的农民起义,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一口饭吃?那么为什么他们之前吃不起饭了?
这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他们也是加害者。只是他们谁都没有、也不能说出来。
“民苦于兼并”,他真的能够改变这一切?
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
甚至对于张居正的升迁,也都没有那么好奇了。
嬴政也是久久凝视着张居正写下的那句话。
最终的一切,还是要落到黔首身上吗?
之前他有心对比现在和后世的官制优劣,但看到后面,他反而陷入了对张居正的“理想”的思考之中。
为国为民……
嬴政看了眼脸上含笑、声音清脆婉转的天女,她想要告诉他们,究竟是什么?
【皇位更迭,时间来到了隆庆一朝,而张居正也进入了臣子权力的顶端——内阁。
当时的大明王朝正值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而南方土司也在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同时,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日益白热化——自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后,私徐阶继任首辅。
当时的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遗诏,并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也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
但是那个时候的徐阶正是得意之际,但现在的隆庆朝,已经不需要趋向保守的他了——于是在嘉靖、隆庆两朝任内阁首辅的徐阶,当初隐忍十年斗倒严嵩,但立即又和同僚高拱产生内斗,最终失意下台。
隆庆二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授文渊阁大学士兼掌吏部尚书,自此掌控了内阁大权。】
【那么初初入阁的张居正会做些什么呢?他是想要首辅之位,但他知道还不是时候,而且这个时候更为重要的,不是内阁的争权夺利,而是明王朝内外的交困——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在巩固国防,规范法纪,开启隆庆新政,可以说,为后面的他真正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础。
——只是基于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是首辅,所以他真正的时代,是在万历朝他当上首辅之后开始的。】
权力的争斗啊,还真是令人着迷。
徐阶看到这里,脸色不可避免的变得难看。
他是觉得自己年纪有些大了,但他真的会就此放下权力吗?而且还是把内阁首辅的位置给了高拱这个他的老对手?
他年迈致仕,真的只是这个原因吗?
他是万分不相信的,所以,他只是输了而已。输给了高拱,还有……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又看向了张居正。
自己的这位弟子,现在在想些什么,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知道了。八风不动,他的涵养愈发的好了。
此时,殿内的气氛也是异样的沉寂,暗涌流动,但没有人开口。
隆庆帝睁大了眼睛看了看殿中的诸位大臣,只见他们都沉默闭口不言,心里有些纳闷。
他虽贵为天子,但此刻在这群臣面前却好似局外人般。当初的父皇,是怎么在不上朝的那些年岁中,还能牢牢掌握住朝堂的呢?
而且,天女这样直接地说出内阁的争斗,还真是让人有些下不来台。
他们不是不知道内阁的情况,但真的这样直白地点出来,也是让他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虽然这次的直播人物是张次辅,但显然现在的焦点聚集在徐首辅身上。
——让他们知道后面徐首辅在内阁之争中输了,这真的好吗?而且,这里面,张次辅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还有,后面高大人又会起复吗?那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做出选择?那张次辅呢?他以后也会是首辅,在天女口中更是多有赞誉,他们也该选择他吗?
还是说,他们什么都不应该、或不用、不能选?以及,陛下又是什么意见?
诸多问题盘桓在他们的心头。
一时之间,殿内暗潮涌动,众人心思各异。
而天女这次直播的主人公张居正,反而是最为淡定的那个。
就在这压抑的氛围之中,玉不识的声音再次响起。
【关于北部的边防,主要还是俺答骑兵来犯——
1570年,即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攻大同,计划称帝。而在张居正的一系列谋划之下,俺答表示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王朝友好相处。
次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
而北部边防的巩固,也使得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的问题。
当然,在这段巩固边防的时间里,有一个我们现在很熟悉的人在其中不断地发光发热——他就是戚继光。
是的,戚继光不仅是抗倭名将,他在明朝的边防上也是出力甚多。】
玉不识简单带过后,很快又把话题转回到张居正身上。
【这段时间里,隆庆帝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等,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等。
在任用文武重臣的同时,也果断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简单来说,就是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节流开源,抑制土地兼并。还实行一些军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饬武备,核实功罪,严明赏罚,加强训练,巩固海防和加强长城防御能力。
最终的结果也是导向了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向好发展的局面。也就是后世史学家称的“隆庆新政”。
只是隆庆帝在位时间不长,仅仅六年后便去世了,穆宗第三子、年幼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这个时候的他仅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