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然也知道现在的条件不允许,不过他还是对“出海”有一份心动在的。
“既然天女提到了,想来外面也是有利可图的。”
看到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了天幕对他们是无害的,只是需要“看”而已,而且你有事选择不看就听听也是可以的。
而天女对他们更是没什么关联,这似乎是个单向的东西?之前的祭天、祈求似乎都没什么用,天女一直按着她自己的步调,主题也是蛮跳跃的,一直讲到了现在。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航海”一事能够被提到天幕上来讲,应该也是重要的。
李世民肯定地想,天女和天幕似乎都是希望他们发展得好的,想来讲这个“航海”也不例外,就是不知道这个“利”是什么了。
——这是哪怕她对这些外邦持不赞成的态度也无法抹去的。
——而且,真的没有利益,他们又是为什么都想要出海开拓世界呢?
李世民的目光紧紧盯着水幕中的那张地图,上面重重叠叠的旗帜,代表的都是那几个提到的国家的,“殖民地”?
这些地方,都有什么呢?
******
朱棣大概是最兴奋的,其他人都是有所顾忌,但他大明不用啊。
郑和也已经出海两次了,经验也有了 等这次回来,一定要让人去天女提到的那些地方看看。
他是真心希望天女多讲一些,也好让朝中反对的声音消下去。
【他们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也为他们后来的崛起积累了资金,哪怕衰落下去也有底气发展的资金。
然后说回我们的国家。
华夏的航海史很早便有记录,但真正可以和世界航海史一同说话的,还是明朝的郑和,他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大明和大明宝船的威名远播,实属盛举。】
这时,天幕之上光影变幻,之前在地图上的小旗帜全部消去,旁边的张张图片也一同隐去。
很多人都是松了一口气。
白人黑人什么的,也就是看个西洋景,倒也还好。但那些个或残暴或野蛮的行径,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他们看着也是心有戚戚,这些人还真是应和了天女的话,不是征服,而是掠夺。不过他们也是有些疑惑,那些人都不反抗的吗?
很快他们也就没心思想这些东西,再次出现的,是之前已经看过一次的大明宝船。
一名男子站在前头,身后几十艘船,看着实在威风。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别名马三保、三宝太监,回族,云南昆阳人,明成祖朱棣的内宫太监,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
看到这里,朱棣忽然脸色很难看。
【他几乎是半个生涯,都献给了航海一事。我们来简单看看——
郑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14岁时被阉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当童奴。
建文元年,朱棣举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28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赐姓郑,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从明永乐三年起,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即今天的印度南部西海岸。】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微微一愣,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后,他那冷厉的目光如闪电般射向已经察觉到情况不妙、迅速躲到朱标身后的朱棣。
“朱棣!你出来!”
大声喝道后,只见朱元璋缓缓地左右转动着脑袋,目光扫视着周围,仿佛在寻找一件趁手的物件,好用来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不孝之子。
他心中实在是恼怒,这小子在他看来实在是坏!居然敢争夺皇位,还争到天幕上去了,真当自己有多大能耐!
他老朱家的天下,早就定好了是要传给太子的,朱棣又是在争什么!?
这个时候,朱元璋尚未注意到后面出现建文帝没有姓名,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就带到了太子身上。
越想越是生气的朱元璋,当即迈开步子,气势汹汹地朝着朱棣走过去,那模样看起来像是随时都会动手打人。
而此时的朱棣,原本还畏畏缩缩地藏身在朱标身后,心里祈祷着父皇能够网开一面,至少让他辩解几句。然而,当他看到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大步走来,并且摆出一副要动手的架势时,吓得脸色煞白,毫不犹豫地转身拔腿就跑。
一边狂奔着,朱棣的心中也是叫苦不迭:“哎呀呀,这可不是我干的好事啊!凭什么那个朱棣的人犯的事,都要让我来背这个黑锅挨打呢?再说了,我对太子大哥可是心悦诚服、忠心耿耿的呀!”
小时候,朱元璋一直在外征战打天下,他们这些年长些的孩子们,全靠朱标悉心照料和拉扯才得以成长起来。对于太子大哥,他们还是很信服的!
朱棣一边在殿内乱窜,一边解释道:“父皇,真不是我啊!还有你们,不要看热闹!”
听到身边传来其他几个皇子的起哄声,朱棣的心情也很是不妙。
——最后还是被父皇逮住打了一顿。
朱棣可怜的眼神看向朱标。
朱标能怎么办呢?一边是父皇,一边是弟弟。他迎着父皇不赞成的目光,上前。
朱标真的很想叹一口气。
“父皇,暂且先看看吧?这里面值得说道的东西可就多了。”
他对自己弟弟还是爱护的,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他对自己超绝的自信上。
其实他内心也很是有些疑虑,建文帝,应该不是他吧?若是他,他相信弟弟应该也不至于就此反了,不管是感情还是实力,他还是有信心的。
那么,这个“建文帝”,是谁?
还有,朱棣继位,又怎么是“明成祖”呢?
这里面,不管是“明成祖”、“朱棣”还是“建文帝”,甚至是“三保太监”,都是值得说道的。
朱元璋看着又护上的太子,也是喘了一口气,轻哼道:“听你的。”
他倒要看看,这个混小子能说出个什么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