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罗列其上的这些副产品和它们的出现、生产,刘彻也是难得的一愣。
“淮南王刘安?”
这个时候的刘安尚且在世,还没发生谋反自杀一事。
“算起来,朕还应该叫他一声叔叔。”
话是这样说的,但语气中丝毫不见尊重。
外面的藩王太多,他也有心想要动一动。高祖分封诸侯,郡国并行有很大一部分是无奈之举,他的祖父和父皇也一直着手收归权力。
刘彻右手轻轻敲了敲案桌,此刻的殿内只余水幕中传出的声音和刘彻敲桌的声音。其他人都是安静候着。
在陛下想事的时候,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为好。
刘彻回过神,看回水幕,“朕还真不知道刘安王叔还有这样的本事。”
其实说起来,刘安应该不能算是豆腐的直接发明者,但他与豆腐的起源确实有着重要关联。不过也是这流传的信息够广,刘安和豆腐是直接相关联的。
根据文献记载,刘安喜好炼丹术,豆腐的出现就是他在炼丹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大豆经过浸泡、研磨、煮沸后,可以凝结成固态的美味食品。这也就是豆腐的雏形。
然后在一代代的改良中,进一步发展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当然,刘安身为贵族子弟,在其中肯定也是出了力的。
“这是菽吧?它还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看着这雪白软嫩的豆腐,完全看不出和菽有什么关系。
“记下来,到时候也做出来尝尝。”
刘彻笑着慢声说道,脑海里却是思考起了对这些诸侯王的处理。
【我们回归正题,继续看。】
【火药的发明和道家的炼丹是密不可分的。根据各方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火药最早是东晋葛洪炼丹的副产品,当时主要为硝石和硫化砷的混合物。
后来的炼丹家逐步改进配方,虽然仙药不成,但以硝石、木炭、硫磺为主的经典黑火药横空出世。
相关的记载在各个书中屡见不鲜。】
玉不识手指轻点,水幕上也随之出现几本排列整齐、封面精美的书籍。
【宋初,《太平广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便住在了那里。结果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
这可能就是炼丹家在配置易燃药物时因为疏忽而引起的火灾。】
【《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便以此为戒,告诫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
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嬴政也来了兴趣,炼丹师?
他心底依旧有着隐秘的心思,哪怕不是长生不老药,但他们能够炼出火药,也还是可以的。
嗯,养着也不算是浪费,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
他看向李斯,李斯对上他的目光,微微躬身,这次直播观看的人不多,殿内显得有些空落落的。
他立马明白陛下的意思,“臣立马吩咐下去。”
之前天幕开始,那些术士先是被重用又很快被冷落,现在还有不少被养着。
若这火药真有这么大的威力,确实可以让他们一试。毕竟养了这么久,总该有些用处吧。
一个皇帝一个丞相,两人是如出一辙的想法。
“确实应该好好让他们出点成绩,”这次是天女直接了当地说了他们的不行,再炼那些药也没什么用,还不如多试试别的东西,“丹药炼的也是白费,我看这些火药就很好。”
蒙毅记录的手微顿,和众人一起点头称是。
秦朝,讲究的还是实用性。只要有用,总能有所收获的,想来他们也是能够理解的。
既然想要加入朝廷,总该有奉献的觉悟。光要好处不愿出力,在秦朝是行不通的。
更何况,都已经有配方了,不仅不会一头雾水、需要从头开始摸索,还降低了不少危险性和错误的方向。当然,危险还是有的,但人生在世,谁能保证真的永远都是平平安安的呢?
想要搏一搏出路,也总该付出相应的代价。
众君臣都是一样的心思,既然能用是真的用啊,完全不计前嫌。
只能说,不愧是讲究务实的秦朝吗。
其实也不仅仅是秦朝,人才的选拔,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标准——符合国家的实际需要。
只是秦朝在其中尤为突出和直接而已。
【而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过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还辟湿气和瘟疫。
但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它并不感兴趣,慢慢的,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华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